首页 理论教育 黎族村落历史沿革与来源:口述传承与海南岛移民史证实

黎族村落历史沿革与来源:口述传承与海南岛移民史证实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村民也无保存族谱的习惯,因此,对于村落历史无资料可查,任何关于村庄来源的故事都是靠人们口头传承。所以我们一直驻扎到现在,也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段村民口中的村落历史可以从海南岛开发的移民史中得到印证。随着村内人口增多,逐步建立起其他村落。对于村落由来,他更多的是从什分村村民的内部构成作出解释:历史上福建村比我们久,它是在这立足的,它是最先来的。

黎族村落历史沿革与来源:口述传承与海南岛移民史证实

笔者调研的番茅村位于冲山镇南圣河畔,东依五指山市区,西靠红雅村,南接什保村,北邻国道G224海榆中线,辖福建、番茅、番芭、什分、什好五个自然村,村内为丘陵台地,饮用太平水库的水及灌溉。整个村落呈方形,除什好村稍远外,其他村基本对称分布在市区通往毛道乡的县道公路X580两侧。从远处望去,番茅全村处于海拔1006米的阿陀岭脚下,是个典型的“山包围村、村包围田、田包围水、有山有水”的黎族村庄。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番茅村委会总人口1112人,其中男性582人,女性530人。本章主要调研地福建自然村现有82户家庭,常住人口361人(见图2.3)。

图2.3 福建村位置图

在黎语中,黎民的居住地称“抱”或“番”。杞黎的村落多以番某、什某、毛某命名。据番茅村书记黄玉清(化名)讲,“茅”是“茅草”的意思,原来村地为一片茅草,故得名番茅村。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村民也无保存族谱的习惯,因此,对于村落历史无资料可查,任何关于村庄来源的故事都是靠人们口头传承。福建村是番茅村最早出现的自然村,黄进香(化名)家族是福建村最早定居的村民。黄进香讲述道:

我们在这地方,一般也是听老人说的,我们是从福建省漂洋过海过来的,听说我们是从福建省的甘蔗园过来的。我们过来可能也有上千年历史。听老人说,我们是越王的后代,可能也是越国和吴国战争的越国后代,越南的“越”,越王勾践那样咧。因为我们来的时候也是分批过来的。我们这一代是漂到昌化江入海口的地方,昌江县一带,就驻扎在东方县,生活在那里一段时间,也是江边一带吧。所以我们以前三月三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打柴舞也是从那里开始的,从东方县一带过来流传到现在。听说我们本来是在海边的,我们以前算是第二批、第三批过来的。因为坐船过来嘛,后来就看到人家在后面追,好像要赶尽杀绝一样,我们怕,就往山里跑。(我们)在山边一带,我们可能也是汉族的吧,后来就跑这里面变成了黎族。在海边那带(生活)的(人)就变成了汉族。所以我们一直驻扎到现在,也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这段村民口中的村落历史可以从海南岛开发的移民史中得到印证。从秦汉开始,海南岛被纳入中原政权的版图,但直至唐天宝年间,冯、冼家族仍是地方实际的统治者。唐中叶以后,随着海南岛东部“海上丝绸之路”(以合浦、徐闻为起点,以黄支国即今伊斯兰卡为终点)的逐步繁荣,朝廷对海南岛的开发逐步深入。至宋朝,岛内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岛外移民大量涌入。[3]迁入移民主要为中原人、福建人和广东人,其中以福建籍居多,且大多分布于海南岛北部、东部地区。受大量移民的迁入及开发的影响,海南岛内的居民产生了两个方向的迁徙。一是黎族人向本岛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种转移为非自觉行为,经历了“铁制农具”与“刀耕火种”的较量,黎族先住民不得不放弃沿海台地,沿着本岛放射状水系逆流而上,向中西部地区退居。二是素有海上航行技能的沿海居民,开始海外移民。[4]同样有观点认为,杞黎横绝海峡或北部湾以后,在岛北停留过一段时间,后进入五指山腹地。五指山中部杞黎保留了许多竹架形屋,衣物上绣有蛙、鱼、蚧等原始图画以及绣面纹身等文化特征,说明他们原为滨海而居,不是原始山居部落。[5]因此,从东部沿海地区迁徙至五指山中部的黎族很可能包括报道人黄进香(化名)的先祖,其定居番茅村的时间或许可追溯至宋代。

福建村黎民定居在番茅村后,最初以刀耕火种的原始耕种形式种植山栏稻,并以上山打猎、采集番薯等作为食物补充。随后建立起以家族为单位、兼收外来户的“合亩”制度,共同开垦水田。随着村内人口增多,逐步建立起其他村落。(www.xing528.com)

福建村黄利琼(化名)是较早定居番茅村的村民,家族中已经有四五代生活于此。他曾做过村文书多年,现任番茅村副书记。在讲述福建村历史时,他谈道:

以前听老人讲过,先有福建村,后面才有其他村。什分村当时来了几个兄弟,他们打算定居下来,开垦田地。当时的处理办法是拜我们福建村为大哥,就可以开田(耕)种了。之后我们村和什分村的人以兄弟相称,都算是一个阿公的。因此,我们这两个村基本上是不能通婚的。我们家是从毛道乡过来的,有几百年了吧。我生在什好村那边,大概1966年搬来福建村的。所以到现在,我们家的水田啊、橡胶啊还是在什好村。我们是跟黄政亲(化名)他们家一起过来的。当时福建村也就十多户人家,最多二十多户。

什分村黄德柏(化名)年近七旬,十几岁时曾参与过当时的“合亩”生产。当被问到村庄历史时,他回忆说:

这方面不是很清楚,只是大概知道,我们这个村的祖先是得到了福建村的祖先给的一块地,祖辈靠这块地发展出后面的这些地。就是帕祥(即黄进香)的祖先给了我们祖先一块地,不要钱,认作大哥,所以我们村不能和福建村通婚。这样我们开始发家。我们祖先是从番阳镇上来的。我们祖辈是这里的,像其他人村的黄书记、黄主任的家族都是来投靠我们的。

什分村黄玉清(化名)家族原生活在冲山镇福利村,后迁入什分村。对于村落由来,他更多的是从什分村村民的内部构成作出解释:

历史上福建村比我们久,它是在这立足的,它是最先来的。我们村小组(什分村)和它是一个祖先。它(好比)是阿公的,后来就成家立业,分家出来,什分村就这样产生的。什分村是五花八门的。不伦不类,哪个村都有。我虽然是什分村,但我的根在福利村。好多老人说,不知不觉怎么就产生了一个什分村。因为是从昌化江移民过来的,打猎的跑过来搭棚,住在这里,几年之后就扎根。他们那些人常说,几年前去打猎不见产生这个村庄,怎么就这样产生了呢。所以说,怎么叫什分村呢,拉拉杂杂,五花八门。每个乡镇都有来的集会在这里。

伴随着村内人口增多、大量田地的开垦,整个番茅村逐渐兴旺起来,并在20世纪具有一定知名度。据调查,1950年前,番茅村仍旧保存着黎族“合亩”制。在全国开展的“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番茅村于1954年12月成立番茅初级合作社,这是海南岛第一个少数民族合作社。当时全社13户,由3个合亩和1个单干户组成,因建社后第二年实现增产38%而获得海南省第一次劳模代表大会一等集体模范社奖。1956年,番茅初级社升级为番茅高级社,包括7个自然村,当时粮食播种面积扩大了两百多亩,总产量增加近一倍,成为“合亩”制地区农业合作化的一面旗帜。[6]村中至今还保存着合作社办公室“番茅大队部”的建筑遗址。1958年通什镇试办人民公社,名为红旗公社,番茅高级合作社改为番茅大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番茅村因成为黎族村寨中的“样板村”而名声大噪。朱德委员长(1957年到访)、叶剑英委员长(1979年到访)、李鹏副总理(1986年到访)、陈永贵副总理(1972年到访)、钱其琛副总理(1996年到访)、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1987年)、陶铸、许世友等多位国家领导人曾经前往视察,阿尔巴尼亚(1975年4月到访)、罗马尼亚(1974年4月到访)、苏联、朝鲜(1973年8月到访)、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日本等36个国家的知名人士曾先后来番茅村参观学习[7]番茅大队部的墙壁上至今还挂着中外领导人来访的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