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哥特王国史:第36章文化消亡

哥特王国史:第36章文化消亡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卡斯蒂尔王国的徽章然而,哥特人作为拥有自己语言的独立族群的存在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在遥远的欧洲东部地区。也正是在整个欧洲版图上处于偏远一角的克里米亚半岛上,东哥特人以独立民族的身份存在了超过一千年。

哥特王国史:第36章文化消亡

精彩看点

西班牙的哥特元素——克里米亚半岛的哥特人——最后的哥特语言线索——不复存在的民族

东哥特王国覆灭后,胜利者将东哥特人彻底驱逐出了意大利;但西哥特王国覆灭后,西哥特人却没有遭受同样的命运,而是继续生活在西班牙。西哥特人和较早生活在西班牙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在之后的岁月里一起臣服于摩尔人。穆斯林统治西班牙后,原本就拥有相同基督教信仰的西哥特人和西班牙人也因共同憎恨异教徒和同样渴望获得自由而团结在一起,最终演变成了一个新的国家。西哥特王国史也顺势演变成了西班牙史。

在经历了摩尔人长达七个世纪的统治后,本土西班牙人后裔仍自然而然地视西哥特人后裔为自己的长官及首领。瓜达莱特河大战后,曾于罗德里克统治时期担任西班牙南部总督的狄奥德米尔率领着一小股部队奔赴东部海岸进行了一系列英勇无畏的斗争,最终就连战胜方的穆斯林也深受感染,准许狄奥德米尔在穆尔西亚建立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封国并允许他终身统治。但后来穆斯林违背了当初与狄奥德米尔的约定。阿拉伯作家笔下的“狄奥德米尔之地”最终都变成了穆斯林的国土。位于西班牙西北边陲阿斯图里亚斯的基督教教徒在一个被后世西班牙的历代国王都视作“一脉相承的老祖宗”的西哥特首领的带领下得以在四分五裂的西班牙保持独立。在持续近八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1]的每一场战争中,西哥特人始终充当着一呼百应的领袖和勇冠三军的壮士角色。倘若西班牙人的血统中没有西哥特人的成分,那么压根就不会出现卡斯蒂尔王国[2]的骑士精神,就连西班牙都有可能仍处在穆斯林的统治下。时至今日,西班牙的贵族家庭仍将具有纯正的西哥特血统奉为吹嘘的资本,即便其中的缘由经常说不清道不明。

卡斯蒂尔王国的徽章

然而,哥特人作为拥有自己语言的独立族群的存在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在遥远的欧洲东部地区。4世纪末期,厄门阿瑞克缔造的王国在匈人的铁蹄下惨遭蹂躏,苟延残喘,当时幸存的一小部分东哥特人在野蛮的匈人占领的克里米亚半岛有幸寻觅到一处藏身避难之地。也正是在整个欧洲版图上处于偏远一角的克里米亚半岛上,东哥特人以独立民族的身份存在了超过一千年。5世纪初期,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东哥特人转变为信奉天主教的基督教教徒,这里的东哥特主教们也长时期不间断地参与当地教堂举行的集会。1562年,一位来自比利时,叫巴斯贝克的游客偶遇了克里米亚半岛上不显眼的一个小部族派往君士坦丁堡[3]的两位大使,记录下了一长串两位大使使用的词语。当然,其中的很多词语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甚至压根就不是哥特语,只是一些从周围其他民族的语言中借用而来的衍生词。即便如此,巴斯贝克所列的哥特词汇表却确定无疑地表明当时邂逅的两个来自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某个部族的人所讲的语言毫无疑问就是当初乌尔菲拉斯主教翻译《哥特圣经》时所用的语言[4]。将近两百年后,也就是1750年左右,维也纳一个致力于慈善事业的耶稣会士蒙多夫为一个原本在一艘土耳其的船上厨房里帮工的囚犯花钱赎身,并从囚犯口中得知囚犯的家乡正在克里米亚半岛,而且囚犯的母语与德语颇有几分相似。也许蒙多夫从囚犯口中获取的信息都是经得起推敲的,而且乌尔菲拉斯主教当初使用的语言在蒙多夫生活的一个半世纪前都曾千真万确地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蒙多夫救赎的囚犯压根不了解基督教,却说自己的同胞曾参拜过一棵古老的大树。直到18世纪,克里米亚半岛仍然被称作哥特米亚,至少希腊教堂的官方文件中一直存在“哥特米亚”的称呼。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场合继续使用“哥特米亚”一词,而且根据我们的了解,哥特语言已经彻底失传。

曾经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哥特人最终覆灭。历史上很多曾与哥特人具有相同声望的族群虽然最终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向后世彰显古老的辉煌。但哥特人正好相反。哥特人没有给后世留下任何灿烂的文学遗产艺术杰作,也没有留下恢宏的建筑[5]。无论从行为方式还是制度习俗方面而言,现代欧洲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身上能明显体现出哥特人的印记。一些蹂躏过罗马帝国的其他强大的日耳曼民族以自己民族的名称去命名那些被自己征服的国家。比如说法国以法兰克人命名,勃艮第以勃艮第人命名,伦巴第州以伦巴第人命名,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以汪达尔人命名。但哥特人没有在曾经征服的土地上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法兰克人(www.xing528.com)

然而,哥特人虽然已不复存在,也没有留下多少印记向后世展示哥特人曾经盛极一时的辉煌,但后世永远不会忘却哥特人的存在。历史会一直铭记正是勇猛刚毅的哥特人不屈的斗争撼动了腐朽的罗马帝国,使罗马帝国走向覆灭;正是哥特人推翻了一个不堪的旧世界,为即将到来的更加惠泽全人类的文明世界铺好了道路。凡是哥特人决心想要摧毁的一切无不以胜利告终,凡是哥特人试图建立的一切无不以失败收场。但不论结局如何,只要曾经用尽全力去努力尝试过,就已是问心无愧。虽然哥特人如沧海一粟般成为历史的尘埃,但一个出现过像乌尔菲拉斯主教一般淋漓通透地展现了神圣英雄主义的民族,一个拥有过像托提拉一般身体力行彰显着侠义骑士精神的民族,同时是一个孕育过像狄奥多里克大帝一般恪尽职守、履行睿智仁政治国方略的民族,注定不会沦为历史长河中一粒普通的尘埃,风云哥特史必将成为浩瀚宇宙中一颗永恒的星辰。

【注释】

[1]收复失地运动是指伊比利亚半岛从711年的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征服西班牙开始,到1492年最后一个伊斯兰国家格拉纳达王国灭亡结束,基督教取代伊斯兰教重回西班牙的过程。——译者注

[2]卡斯蒂尔王国是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中部卡斯蒂尔地区的封建王国。——译者注

[3]当时已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译者注

[4]巴斯贝克本人当时并不确定自己偶遇的两个人究竟是哥特人还是撒克逊人,他认为其中的一些人很有可能是当初由查理大帝带至克里米亚半岛的。当时查理大帝带来的人足以装备一支使用火绳枪且人数达八百人的队伍,他们效力于鞑靼可汗,后来还建立了两个城镇,分别是曼卡波及西瓦林。巴斯贝克认为自己列的词汇表中有大约四十个词语与自己的母语弗拉芒语非常相似。有些词在形式上与乌尔菲拉斯主教使用的哥特语的相近程度要超过其他任何日耳曼民族语言:比如说表示“黄金”一词的“goltz”、表示“月亮”一词的“mine”及表示“睡觉”一词的“schlipen”在乌尔菲拉斯主教使用的词语中分别体是“gulth”“mēna”及“slēpan”。巴斯贝克认为不属于日耳曼民族语言的一些词语中有些其实就是地地道道的哥特语,比如说“statz”意为“土壤”或“地面”,“slaths”意为“地方”,“ael”意为“石头”,“baar”意为“男孩”,“wichtgata”意为“白色”,“mycha”意为“刀剑”;同时还有些表示代词的词语,比如“tzo”及“ies”分别表示“你”和“他”。巴斯贝克的词汇表中表示九十以内的所有数词均属于哥特语言,但说来奇怪,表示“一百”和“一千”的两个词却是地道的波斯语。——原注

[5]我们通常所谓的“哥特式建筑”其实与哥特人没有任何历史瓜葛。——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