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发传染病感染管理技巧,实用手册

突发传染病感染管理技巧,实用手册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制定不明原因传染病患者院内转运与院外转运的制度与流程。

突发传染病感染管理技巧,实用手册

一、不明原因突发传染病概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患者呈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二、管理要求

1.医院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定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制度和流程。

2.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要求,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落实好门诊、急诊就诊患者的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是不明原因突发传染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首要关键环节。

3.建立并执行疑似和确诊患者的安置和转运管理要求和流程,不明原因突发传染病流行期间,需制定并落实特定的预检分诊流程。

4.医院建筑布局要符合医院感染流程要求,是不明原因突发传染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物理隔离的有效保障。

5.医院需尽量减少患者转运,如需要转运时,需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6.工作人员掌握医院感染的防控知识,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根据操作风险确定防护级别,正确选择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与流程,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手卫生。

7.加强清洁消毒管理,做好诊疗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应即用即弃;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在每次使用后进行规范清洁消毒,有条件的医院应专人专用。

8.医院要为工作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

9.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遵循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

(一)患者管理

1.患者识别要求。

(1)制定明确的不明原因突发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与流程。

(2)预检分诊工作人员需重点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流行病学史等情况,对疑似患者测量体温、发放医用外科口罩,并指导患者正确佩戴,指导患者适时正确实施手卫生。

(3)工作人员正确引导疑似患者到指定的感染疾病科门诊就诊。

2.患者转运要求。

(1)患者转运包括从就诊地到临时安置地,从临时安置地到集中安置地。需制定不明原因传染病患者院内转运与院外转运的制度与流程。

(2)疑似或确诊患者需及时转运至有条件收治的定点医疗机构救治。

(3)转运时,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转运中避免进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4)疑似或确诊患者在转运途中,病情容许时戴医用外科口罩。

(5)转运过程中若使用转运车辆,需通风良好,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负压转运车。转运完成后,及时对转运车辆进行终末消毒。

(6)患者确定转运时,需告知接诊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3.患者安置要求。

(1)临时安置地需确保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或安装了带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有手卫生设施。

(2)集中安置地需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三区之间应设置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无逆流,不交叉。疑似或确诊患者宜安置在负压病区(房)中,病室内应设置卫生间。

(3)严格陪护及探视管理,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安排探视和陪护,非定点医疗机构非必须不探视、不陪护,确需陪护的,要固定陪护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病区,严格限制行进路线和活动范围;陪护人员在进入病区前需进行相应的健康检查。

(4)合理确定病床使用比例,病床间距不小于1.2m,禁止加床。

(5)住院患者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应当佩戴口罩,陪护人员全程佩戴口罩。

(6)无条件收治不明原因传染病患者的医疗机构,对暂不能转出的患者,可安置在通风良好的临时留观病室或空气隔离病室。

(7)不明原因传染病患者在医疗机构中的诊疗应遵循医疗机构相关规定。

(二)培训与健康教育

1.医院定期开展传染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内容可包括常见传染病的种类、传播方式与隔离预防措施,防护用品的正确选择及佩戴,呼吸道卫生、手卫生、通风等。

2.医院需在重点区域、部门和高风险人群中进行不明原因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对就诊患者和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

3.在发生不明原因传染病流行时,医院需采取多种形式针对该传染病防控进行宣传和教育。

(三)医务人员管理

1.诊治不明原因传染病患者时,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额外的隔离防护措施。

2.医院工作人员防护用品选用应按照分级防护的原则,具体要求见第五章医务人员防护管理。

3.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和穿脱个人防护用品的流程与操作规定(具体内容见第五章医务人员防护管理),确保医用防护口罩在安全区域最后脱卸。使用后的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按医疗废物处置;可重复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清洗、消毒或灭菌后再用。

4.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开展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

5.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按严格生物安全管理要求,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均应重视检验标本正确采集、立即送检的问题。标本运送要专人运送,防止过度震荡,防止容器破损、污染、水分蒸发等。(www.xing528.com)

(四)工作人员行为屏障

标准预防是保护医患双方安全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手卫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诊疗设备及环境清洁消毒、患者安置、安全注射、医用织物洗涤和医疗废物管理等。落实标准预防的关键措施是医务人员的行为要规范,建立起行为屏障;同时,也与建筑布局、诊疗流程、物资保障、人员培训等因素密切相关。额外预防是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针对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和传播途径,以阻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或空气传播途径为目的,而采取的针对性综合防控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五个时刻采取手卫生措施。手卫生措施包括流动水洗手和卫生手消毒等,如有可见污物,应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清洗双手;如无可见污物,宜使用有效的含酒精等成分的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医疗机构需加强人员防护管理,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医务人员根据暴露风险和开展的诊疗操作,正确合理使用医用外科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手套、隔离衣或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同时,应指导、监督患者及其陪同人员,以及其他进入医疗机构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3.正确实施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所有进入医疗机构的人员均需佩戴合格的医用口罩,不应佩戴有呼气阀的口罩。患者接受诊疗时非必要不摘除口罩。在不影响正常诊疗工作前提下,应保持至少1m的社交距离。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窝遮掩口鼻,手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即刻实施手卫生。

三、感染控制与预防

(一)清洁、消毒与灭菌

1.空气净化与消毒。

(1)医院根据空气净化与消毒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空气净化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医院需对空气净化与消毒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进行空气净化与消毒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知识的培训,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空气净化设施和消毒设施的正常运行。

(3)医院根据临床科室的感染风险评估,采取适宜的空气消毒措施,使其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要求。

(4)医院需对全院有关临床科室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查和指导。

(5)空气净化方法。

自然通风需根据季节、室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通风。

②自然送风与机械排风适用于室内空气污染较重的场所。室内排风口宜远离门,宜安置于门对侧墙面上。

③需充分考虑房间的功能要求、相邻房间的卫生条件和室内外的环境因素,选择通风方式及室内的正负压。

④需定期对机械通风设备进行清洁,遇污染及时清洁与消毒。

(6)紫外线消毒。

①适用范围:适用于无人状态下室内空气的消毒。

②消毒方法:紫外线灯采取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安装时紫外线灯(30w紫外线灯,在1.0m处的强度>70μW/cm2)应≥1.5W/m3,照射时间≥30min。

③注意事项:需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70%~80%(体积比)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及时擦拭。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40℃时,或相对湿度>60%时,需适当延长照射时间。室内有人时不能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7)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①适用范围:适用于有人状态下的室内空气消毒。

②消毒原理:消毒器由高强度紫外线灯和过滤系统组成,可以有效杀灭进入消毒器空气中的微生物,并有效地滤除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③使用方法:遵循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批准的产品使用说明,在规定的空间内正确安装使用。

④注意事项:消毒时关闭门窗。进风口、出风口不得有物品覆盖或遮挡。用湿布清洁机器时,须先切断电源。消毒器的检修与维护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消毒器应取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

(8)化学消毒法——超低容量喷雾法。

①适用范围:适用于无人状态下的室内空气消毒。

②消毒原理:将消毒液雾化成20μm以下的微小粒子,在空气中均匀喷雾,使之与空气中微生物颗粒充分接触,以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

③消毒方法:采用3%过氧化氢、5000mg/L过氧乙酸、500mg/L二氧化氯等消毒液,按照20~30mL/m3的用量加入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中,接通电源,即可进行喷雾消毒。消毒前关好门窗,喷雾时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由里向外,先表面后空间,循序渐进的顺序依次均匀喷雾。作用时间:过氧化氢、二氧化氯为30~60min,过氧乙酸为1h。消毒完毕,打开门窗彻底通风。

④注意事项:喷雾时消毒人员作好个人防护、佩戴防护手套、口罩,必要时戴防毒面罩,穿防护服。喷雾前将室内易腐蚀的仪器设备,如监护仪显示器等物品盖好。

2.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首选消毒湿巾或经消毒液规范浸泡后的抹布擦拭,不宜采取喷洒消毒方式。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物体表面应用清洁剂清洗,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至少作用15min。根据消毒物品的材质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1mo1/L氢氧化钠溶液擦拭或浸泡消毒,至少作用15min,并确保所有污染表面均接触到消毒液。

3.不明原因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应遵循WS310.1、WS310.2、WS310.3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宜选用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可重复使用的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性物品,其消毒的原则为:在传播途径不明时,应按照多种传播途径,确定消毒的范围和物品;按病原体所属微生物类别中抵抗力最强的微生物,确定消毒的剂量(可按杀芽孢的剂量确定);医务人员要做好职业防护。

4.救护车终末消毒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和《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

5.患者转出、出院或死亡后进行终末消毒。

(1)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2)化学消毒。

(3)使用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空气净化设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6.患者死亡后,应使用防渗漏的尸体袋双层装放,必要时消毒尸袋表面,并尽快火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