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文博研究中展示史迹的本色与精神

在文博研究中展示史迹的本色与精神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的这次“史迹陈列”,我们在强调“史迹”展示方面和以往一致。一是“史迹”类展品数量更多,比例更高。另一类则是“史迹”类展品。第三种的复仿制品看作“史迹”,是因为它们源于文物,保留传达了原件的信息。两相比较,“史迹”类展品数量是辅助性展品的十余倍,“史迹”类展品在展览展品中占比百分之九十以上。三是更加注重营造环境展示“史迹”类重要展品。

在文博研究中展示史迹的本色与精神

“史迹陈列”的展品选择,我们强调尽可能以“史迹”展示,或者叫用文物说话。这既是适应展览平实风格追求的需要,又体现了博物馆展览尤其是旧址类纪念性博物馆展览的特色。博物馆之成其为博物馆,就在于博物馆有文物藏品,并且以文物藏品来展示或见证既往的人的活动、智慧与创造。而旧址类纪念性博物馆的展览,则不光提供了文物展品,还复原了环境,从而更具真实感、认识价值和感染力。

现在有一类倾向是应该避免和防止的。为了某个活动尤其是纪念活动的需要,兴建一座博物馆。由于没有藏品基础,举办展览只能主题、概念先行,只能以展览会一样的艺术场景的堆砌取胜。而实际上,这失掉了博物馆展览的特色,失掉了博物馆的特色。

2014年的这次“史迹陈列”,我们在强调“史迹”展示方面和以往一致。2001年那次“史迹陈列”推出之际,我写过一篇文章评介展览特色,文章的标题就是“历史的原色与历史的画卷”。在所评介的四个特色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以史迹展现历史。文章写道——

一是展览载体强调“史迹”,着力展现历史的原貌和原色。展览标题“史迹陈列”。“史迹”者,历史的遗存也。展览内容反映的是武昌起义的历史,但强调的是用历史遗存来展示这段历史。在400余件展品中,除部分美术作品以及图表、模型和场景外,主要展品是文物真迹和历史图片,文物真迹包括了碑刻、武器、旗帜、印信、文牍、书画徽章等,前者是辅助和衬托,后者是主体和聚焦点。在武昌起义的背景部分,在以对比形式展现的租界区与华界区,中心位置的展品是“大法国租界”碑和“汉阳兵工厂界”碑,游客面对这些界碑,百年前的历史风云伸手可及。大型背投电视播映的辅助展品,也是选取的历史照片和原始拷贝。在这些画面里,可以看到革命领袖黄兴,在都督拜将的当天,和他的日本参谋等僚属在汉阳古琴台总司令部里步履匆匆。展览图案和符号的设计,也注重了源于史迹。展区拱门的造型,取材于鄂军都督府旧址建筑;重复出现于各个展区的装饰性的十八星符号,则源于武昌起义的军旗十八星旗。总之,整个展览强调了用历史的遗存,来直观形象地展示武昌起义的历史,从而更具历史感。

2014年的这次“史迹陈列”,发扬了2001年以史迹展现历史的特色,并且在几个方面都有发展。(www.xing528.com)

一是“史迹”类展品数量更多,比例更高。与2001年相比较,2014年“史迹陈列”的展品是繁复的。事实上,只要分析2014年这次展览的展品结构,就可以说明问题。这次展览共使用展品595号[4],全部595号展品,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辅助性展品。分别是1个前言,4个部分说明,13个文摘,13个图表,6件艺术品油画国画类),1个影院,1个模型,3个场景,4个电子展品(触屏、投影类),共计46号展品。另一类则是“史迹”类展品。“史迹陈列”的“史迹”类展品,我界定了三种,一是文物,二是历史照片,三是复仿制品。第三种的复仿制品看作“史迹”,是因为它们源于文物,保留传达了原件的信息。根据统计,“史迹陈列”使用文物202件(套),历史照片262张,复仿制品85件,共计549号展品。两相比较,“史迹”类展品数量是辅助性展品的十余倍,“史迹”类展品在展览展品中占比百分之九十以上。

二是“史迹”类展品种类增加。这里说的是文物展品的种类增加。2001年的文物类别不外“碑刻、武器、旗帜、印信、文牍、书画、徽章等”,这次则有拓展。比如,我们选择展出了体量很大的文物展品卢汉铁路铁轨,也选择展出了无形的孙中山的原音。这截铁轨几米长,1906年产于美国,我们复原了一段路轨的环境来展示,观众可以看到铁轨上的“L.S.Co.BUFFALO.600.2.1906.”字符。孙中山原音的展示则既有原音播放,又有文字的提示。这是一段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演讲,观众能听得清楚,看得明白,感受得到伟人的博大与亲近。

三是更加注重营造环境展示“史迹”类重要展品。文物在它原有的环境中,是能给予人最真切的认识和感受的。我们不可能为所有文物展品还原环境,但我们可以为个别重要文物营造环境。上面卢汉铁路铁轨的展示是一个例子。展览中,这样的展示还有很多。比如武昌起义的大炮,我们把它置于武昌起义的场景中来展示,操作的士兵,画面上的炮火,能让观众认识大炮在首义之夜发挥的威力。再如汉口英商华昌洋行碑的展示,我们为它设置了一幅立体的背景画——汉口沿江租界,街景、江流是虚的,街头的椅子是实的,英商华昌洋行碑立于街边,这是无声的历史见证,一段繁华,一段屈辱,观众自有评说。

四是更加注重运用源于史迹的图案和符号。比如序厅武昌起义士兵群雕的创作,我们有个要求,要一看就知道是武昌起义的士兵,而不是雷同于其他时期、场合的士兵。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人物源于历史,武昌的地域图案、起义的特别符号的运用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背景墙上,我们选择了武昌城头当年的地域图案奥略楼,起义的符号则选择了置于士兵身旁的大炮和背在肩头的“汉阳造”以及缠在左臂的白布带。展览中,我们还使用了很多源于史迹的图案和符号,比如武昌城门的造型,鄂军都督府建筑的图案,十八星旗的图案,五色旗的图案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