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宪派协力声音——文博研究及其他成果

立宪派协力声音——文博研究及其他成果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启超、章太炎是这些党派的活跃人物。相似的党派立场,使他们在对辛亥革命的诠释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曲折表现了革命党之外的政治派别的辛亥纪念声音。其次,民国创立乃各方协力而成。可见梁氏立宪派并不反皇帝,不反清朝。在梁、章的辛亥回忆中,各种政治力量对于肇建民国均发挥了作用,新生的民国政权是各派协力的结果。通过诠释辛亥,提振了前立宪派参与民国建设的士气。

立宪派协力声音——文博研究及其他成果

民国成立之后,政党政治成为热潮。在政坛上与同盟会(国民党)相抗衡的政党有统一党、共和党、民社、进步党之属,在民元的辛亥纪念中,他们也展现了其别样的历史记忆。这些党派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原立宪派[53]占有较大比重。

梁启超章太炎是这些党派的活跃人物。梁启超闻武昌起义,曾转道东北,谋入京有所作为,结果未遂而返。直到一年之后的10月,面对各方的呼唤,梁启超才姗姗归来。到京之后,忙碌异常,辗转于各处演讲,令梁启超最为看重的是“报界欢迎会、民主党欢迎会、共和党欢迎会三处”,“此三次演说,其势力之伟大,未可量也”[54]。在这几次演讲中,集中表现了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解读。章太炎为光复会巨擘、同盟会要角,辛亥革命南北相持之际,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济”的政治主张,自此与革命党阵营渐行渐远,政治倾向与梁启超代言的立宪(温和)派日益接近。1912年4、5月间,章太炎主动与梁启超联络,表达联合各党,以对抗国民党的决心,章在致梁书信中有感于“党见纷争”,混淆黑白,虽稍与立异者,犹不可保”,暗指同盟会之坐大。表白“自金陵光复以来,弟与雪楼、季直、秉三、竹君诸公,即尝隐忧及此,与诸君子相合,为中华民国联合会,近改署统一党,无故无新,唯善是与,声气相连,遂多应和。而同盟气焰犹盛,暴行孔多;旁有民社,则黎宋卿部下旧勋不平于南京政府者,虽与弟辈意见稍殊,大致亦无差异。以言政党,犹非其时;若云辅车相依,以排一党专制之势,则薄有消长耳”[55]。相似的党派立场,使他们在对辛亥革命的诠释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曲折表现了革命党之外的政治派别的辛亥纪念声音。

首先,创立民国,与有力焉,梁启超对此毫不讳言。回国之后的第一场演讲,是对报界中人,他说,“报馆鼓吹之功最高”,“中华民国之成立乃以黑血革命代红血革命焉可也”。他回顾了与报馆同仁先后创办《时务报》《中外公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报》《政论》《国风报》,与晚清“政府宣战”的经历[56]。在共和党欢迎会上,梁启超认为“共和党常出其能力与专制政治奋斗,而着着奏效。去年八月,其蹶起以摧破二千年君主专制政治使无复痕迹者,共和党党首及党员之力也”。他以极富感染力的反问句强调,“直接实行,一蹴而倒彼魔王者,谓非共和党党首及党员之功得乎?”“主动首义,树旗帜以为天下先者,谓非共和党党首及党员之功得乎?是故人人所痛恨之君主专制政治实假手于共和党锄而去之”[57]。认定共和党在辛亥中居功至伟。共和党汇集黎元洪孙武所组创民社等政党而成,以此而论,并非无据。

其次,民国创立乃各方协力而成。梁启超对此颇能自圆其说,在演说中他回忆“当去年九月以前,君主之存在,尚俨然为一种事实,而政治之败坏已达极点。于是忧国之士,对于政界前途发展之方法,分为二派:其一派则希望政治现象日趋腐败,俾君主府民怨而自速灭亡者,即谚所谓‘苦肉计’也,故于其失败,不屑复为救正,惟从事于秘密运动而已;其一派则不忍生民之涂炭,思随事补救,以立宪一名词,套在满政府头上,使不得不设种种之法定民选机关,为民权之武器,得凭借以与一战。此二派所用手段虽有不同,然何尝不相辅相成!去年起义至今,无事不资两派人士之协力,此其明证也”。民国建立既然是激烈派与温和派演出的一幕双簧剧,因而“现在之国势政局,为十余年来激烈、温和两派人士之心力所协同构成。以云有功,则两俱有功,以云有罪,则两俱有罪”[58]。此番演说,着意表扬立宪(温和)派具有不逊于革命派的历史功绩。民国成立之后,照例会在元旦国庆节前后发表授勋名单。1912年底章太炎对于北京政府拟授予其勋二位,大不以为然,认为功劳不当在孙、黄之下,并且排出功劳相当的五人名单,章自谓鼓吹之力,“首正大义,截断众流。黄克强百战疮痍,艰难缔造。孙尧卿振威江汉,天下向风。段芝泉首请共和,威加万乘。汪精卫和会南北,转危为安”[59]。人员涉及同盟会、光复会、湖北共进会以及北洋将领。其中提名段祺瑞,盛赞其领衔北洋将领通电赞成共和,突出体现了协力建国的特点,也与其“无故无新”的组党方针不谋而合。

其三,种族革命非其所宗,政治变革是素所践行。民元10月在对报界的演说中,梁氏犹记“曾作一小说,名曰《新中国未来记》”,文章设计“理想的国号,曰‘大中华民主国’;其理想的开国纪元,即在今年;其理想的第一代大总统,名曰罗在田,第二代大总统,名曰黄克强”。“罗在田者,藏清德宗之名,言其逊位也;黄克强者,取黄帝子孙能自强立之意”。可见梁氏立宪派并不反皇帝,不反清朝。“其后见留学界及内地学校,因革命思想传播之故,频闹风潮,窃计学生求学,将以为国家建设之用,雅不欲破坏之学说,深入青年之脑中;又见乎无限制之自由平等说,流弊无穷,惴惴然惧;又默察人民程度,增进非易,恐秩序一破之后,青黄不接,暴民踵兴,虽提倡革命诸贤,亦苦于收拾;加以比年国家财政、国民生计,艰窘皆达极点,恐事机一发,为人劫持,或至亡国;而现在西藏、蒙古离畔分携之噩耗,又当时所日夜念及而引以为戚。自此种思想来往于胸中,于是极端之破坏,不敢主张矣。故自癸卯、甲辰以后之《新民丛报》,专言政治革命,不复言种族革命”[60]。则鲜明表达了他反对革命破坏之主张。

在梁、章的辛亥回忆中,各种政治力量对于肇建民国均发挥了作用,新生的民国政权是各派协力的结果。如此解读辛亥,固然与其辛亥经历极有关联,也与其所属党派争取在民初政坛的政治地位不无关系。

通过诠释辛亥,提振了前立宪派参与民国建设的士气。1912年梁启超对报界的演说中,在评述激烈、温和两派协力建立民国的历史后,话锋顺势而下,“然则前此曾言君主立宪者果何负于国民?在今日亦何嫌何疑而不敢为国宣力?至于强诬前此立宪派之人为不慊于共和,则更是无理取闹。立宪派人不争国体而争政体,其对于国体主维持现状,吾既屡言之,故于国体则承认现在之事实,于政体则求贯彻将来之理想。夫于前此障碍极多之君主国体,犹以其为现存之事实而承认之,屈己以活动于此事实之下,岂有对于神圣高尚之共和国体而反挟异议者?夫破坏国体,惟革命党始出此手段耳,若立宪党则从未闻有以摇动国体为主义者也。故在今日,拥护共和国体,实行立宪政体,此自论理上必然之结果,而何有节操问题之可言耶”,并进而反问,“若谓前此曾言立宪之人,当共和国体成立后,即不许其容喙于政治,吾恐古往今来普天率土之共和国,无此法律[61]。这番话语说明,立宪派在过去和现在均维护其国体,惟致力于政体建设。简言之,立宪派只争民主,反对专制,至于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则非其所问焉。毫无疑问,这种解释将立宪派从过去保皇的政治泥沼中拔出,自然有堂皇的理由参加民国政治建设了。(www.xing528.com)

这番辛亥诠释效果如何呢?在公开的报纸和演说中,自不方便述及,而在梁氏致家人信中,则多所说明。1912年10月24日,梁启超在家信中评述了连日在北京之演说,“要之,此行为国中温和派吐尽一年来之宿气矣”[62]。一周后,梁氏在家信中又说道,“其尤为快意者,即旧日之立宪党也。旧立宪党皆以自己主张失败,嗒然气尽,吾在报界欢迎会演说一次,各人勇气百倍,旬日以来,反对党屏息,而共和、民主两党,人人有哀鸣思战斗之意矣”[63]。照此言之,梁氏回国借辛亥纪念,集结原立宪派的队伍,奠定了他们的历史地位,提振了士气,鼓舞了他们参与民初政治的信心与决心。

不仅如此,通过辛亥纪念,还顺势打击了政敌。

1912年3月,旅宁川籍人士举办追悼四川死义烈士大会,孙中山等南京临时政府要员亲往致祭,刚刚经历光复会重要领导人陶成章被刺事件的章太炎送来一副挽联,“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此地龙蟠虎踞,古人之虚言”[64]。联中所指,不言而喻。同月章太炎在致同盟会员张继的信中,毫不客气指出“武昌、江南之起,非尽同盟会之人造端。当时市肆不惊,闾阎无扰。及同盟会高材乘机秉钺,秩序因以破坏,市井为之纷蹂。南京政府既成,任用非人,便佞在位,私鬻国产,侵牟万民,无一事足以对天下者。同盟会人,惟是随流附和,未尝以片语相争”[65]。这几乎成了对联的注解,对同盟会极尽讥诮和指责。

梁启超在演说中,十分客气地以激烈、温和两派俱有功于民国立言,在私底下,两派宿怨并未有丝毫消除。梁启超以自己和孙黄在北京的影响作了对比,“日来所受欢迎,视孙、黄过数倍(彼等所受欢迎会不过五六处,吾到后已十余处相迎矣。吾之演说,本非甚佳,而都人以为得未曾有。昨夕总统府开欢迎会,国务员全体作陪),且其人皆出于诚意(自赵秉钧、陆征祥以下皆是先来谒见,吾除项城外,唯先拜刚甫耳。各都督来电欢迎者已有十省),听演说后无不欢迎鼓舞”[66]。反观国民党,“经此刺激,手忙脚乱,其中大部分人皆欲来交欢,其小部分则仍肆攻击,党中全无统一,狼狈之态尽露”[67],不仅如此,“孙、黄来时,每演说皆被人嘲笑□(此来最合时,孙、黄到后,极惹人厌,吾乃一扫其秽气)。吾则每演说令人感动,其欢迎会之多,亦远非孙、黄所及”[68]

围绕诠释辛亥,民初政局复杂可见一斑,以梁启超为首领的进步党(共和党、统一党)与国民党(同盟会)的角力,借助民初的辛亥纪念,已表露无遗。两党在民初政坛的竞争势所不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