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宋中兴时期北诗歌题材的开拓

南宋中兴时期北诗歌题材的开拓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中兴时期,使北士人构成一个数量庞大的队伍,其中有很多重要诗人,形成一个令人瞩目的使北诗人群体,现存使北诗歌超过两百首。其意蕴丰富深刻、极具时代特色的使北诗歌,也成为中兴时期诗歌题材的重要开拓。总之,南宋中兴使北诗人的此类作品,与同期未曾使北的其他爱国诗人作品若合符契,相互呼应,共同奏出一个时代的心声。南宋中兴时期两次北伐,虽然失利,但不可否认此期乃南宋历史上最为进取的时代。

南宋中兴时期北诗歌题材的开拓

南宋中兴时期,使北士人构成一个数量庞大的队伍,其中有很多重要诗人,形成一个令人瞩目的使北诗人群体,现存使北诗歌超过两百首。他们在使北期间,或慷慨陈词,大义凛然;或侦探形势,以图恢复;或游览河山,眷怀故国;或私下周访,抚慰遗民。在新的时代,他们图强自振、慷慨豪迈的群体精神已与南渡使北士人大不相同。其意蕴丰富深刻、极具时代特色的使北诗歌,也成为中兴时期诗歌题材的重要开拓。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其一,表现对国土分裂、神州陆沉的感慨。南宋中兴时期发生了整个南宋唯有的两次主动北伐,然都失败。这无疑给时人特别是亲历中原的使北士人尤为强烈的冲击,他们不仅更清醒地认识到国土分裂的无奈事实,也更深刻地感到恢复中原的不易。这种认识与感慨成为中兴使北诗歌的突出内容,像洪适、楼钥、范成大、韩元吉、姜特立、许及之、虞俦、李壁的诗作都有集中表现。如隆兴二年洪适假翰林学士使北,时南宋刚刚北伐失利,其《使北道中次韵会亭》诗描写了云烟落日中的旧宋故堞和孤村父老,并悲愤地感慨“分裂时云久,澄清敌未吞。春光满花柳,天道竟何言”[52]。楼钥待次温州教授之际被辟使北,时居下僚,但也极具使命感,其《泗州道中》描写“行役过周地,官仪泣汉民”,并感叹“中原陆沈久,任责岂无人”[53]。范成大更有近十首此类诗作,如《双庙》说“大梁襟带洪河险,谁遣神州陆地沉?”[54]姜特立为人不足称道,但使北之际也哀叹“中原旧事成新恨”[55]。与中兴前期相比,越到中兴后期,随着时日迁延而恢复无期,使北诗人似乎越少了一些激愤与问责,而更多一些无奈和凄凉。如宁宗朝虞俦《回至南京闻杜鹃》称“伤心满目旧山川[56]。李壁《使金诗》称“如此山河落人手,西风残照懒回头”[57]。总之,南宋中兴使北诗人的此类作品,与同期未曾使北的其他爱国诗人作品若合符契,相互呼应,共同奏出一个时代的心声。而相比之下,亲历故国的使北诗人作品更有现场之感,从而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其二,描写故国景象和中原遗民,表达黍离之悲。南宋中兴时期使北士人基本出生或成长于宋室南渡以后,故国景象和中原遗民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又无不牵动他们的神经,因使北而游历故国,接触遗民,自然极易触动其情感,并写下这方面的作品。范成大《揽辔录》就记述了汴京等地的残破景象及风俗变化,而尤其打动人心者则是描写遗民的笔墨。[58]其诗亦然。如《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59]《翠楼》:“连衽成帷迓汉官,翠楼沽酒满城欢。白头翁媪相扶拜:‘垂老从今几度看!’”[60]均写出了赵宋遗民无尽的守望之情。韩元吉《望灵寿致拜祖茔》也说“殷勤父老如相识,只问天兵早晚来”[61]。楼钥《灵璧道中》描写“古汴微流绝,余民尚孑遗……膏腴满荆棘,伤甚黍离离”[62]。至光宗朝,许及之的此类诗歌尤多,如《入泗州》《灵璧坝》《陈留道中》《朝歌城》《羑里城》《赵故城》《过龙德宫》《过赵州石桥》《归途感河南父老语》《避雨渔阳太守庙》等。像《陈留道中》:“道左流民形似鬼,能无百里为分忧。”[63]《过龙德宫》:“秋光更向墙头发,似与行人溅泪痕。”[64]写得尤其忧伤凄绝。南宋中兴时期,使北士人有机会深入中原,并用诗歌表现亲身见闻,其诗作比陆游等未到北方的诗人书写故国与遗民的作品更有真实感和写实性[65],具有独特认识意义与文学价值。

其三,表现恢复中原的理想和慷慨驱驰的壮怀。南宋中兴时期两次北伐,虽然失利,但不可否认此期乃南宋历史上最为进取的时代。中兴之君孝宗即曾有《新晴有感》诗抒发“神州应未远,当继沛中歌”的远大抱负。[66]一些使北士人也有同样的自觉。如楼钥在光宗初上奏说“人主初政,当先立其大者。至大莫如恢复”[67]。中兴使北士人也在诗歌中抒写这种理想和怀抱。如韩元吉使北,冒险侦探金国形势,以图恢复,并有《狼山》诗说“他年刻石题车马,会遣山前属汉家”[68],表达规恢情怀。范成大使北请求更定受书礼,险遭杀身之祸,赋《会同馆》诗说“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69],表现了仗义死节的决心。许及之使北期间也常触处感发,如《入淮》:“好在关河旧,期来日月新。片云无可翳,岂待净妖尘。”[70]《光武庙》:“思汉民心今戴宋,密祈兴运早中天。”[71]即便是政治上较保守的王之望、姜特立,在使北之际也有壮气。王之望《出疆次副使淮阴舟行》称“奋身徇主忧,图国忘私计”[72]。姜特立《使北》称“圣主若图恢复计,直须神武取榆关”[73]。可见南宋中兴使北士人虽个性有异,品行不同,但在恢复中原的理想和慷慨报国的怀抱上很一致,展现出值得肯定的群体特征与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www.xing528.com)

其四,表现使北行程的艰辛。据史记载,金朝例在九月遣使贺宋孝宗生辰,而孝宗生日在十月二十二日;又例在十一月遣使贺宋正旦。可见南宋都城杭州与金都燕京之间有一个多月行程,往返则需三个月左右。正如洪适所说“觉来屈指数修程,历遍中原长短亭”[74],南宋士人使金无疑是非常艰苦的行程,有人甚至死于途中。中兴时期的使北诗歌,对使北行程的艰辛也多有表现。如洪适《次韵早行》称“夙驾星光动,徐行雾气迷。塞鸿翻月去,边马向风嘶。柝静谯门晓,轮欹沙路低”[75];《次韵车中倦吟二首》其二称“叱驭宁辞历险难,投戈且幸迩遐安。毡车轩簸长危坐,恰似舟行八节滩”[76],都描写了行走陆路的艰难。而许及之《渡江》:“扬子江头渡晓风,一舟掀舞浪花中。江神似恨频将币,不许和戎出汉宫。”[77]《漳河》:“出郭安阳漾碧波,黄流汨汨泛漳河。河滨饮水令人瘿,岸石其如腹疾何。”[78]则写出了跋涉水路的险恶。范成大使北诗对此亦多有表现。如他至河北,有《邯郸道》描写道路险峻。[79]至涿北燕南之间,有《灰洞》描写这段路程冈高路狭、尘土遮目的情形。[80]当然,南宋中兴使北士人在表现行程艰辛的同时,事实上也展现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其五,思索历史兴亡的教训,表达强国与和平的愿望。在中国历史上,南宋可以说是处于宋齐梁陈之后的又一个“南北朝”时期,也是各民族冲突与融合的特定阶段。对肩负国家使命的中兴使北士人来说,除了面对现实的政治问题之外,思索历史发展的兴亡大势、古今王朝的成败得失、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也是其应有之义。他们使北途中每到一地,往往会以诗描写重要战场遗迹,或感怀历史人物的德业成败。范成大堪称典型,其《虞姬墓》《宿州》《雷万春墓》《双庙》《睢水》《伊尹墓》《留侯庙》《羑里城》《文王庙》《讲武城》《蔺相如墓》《光武庙》等皆是此类作品。其次是许及之,作品如《望商山》《赵故城》《涿州》《淮阴县》《文王庙》《光武庙》《曹操冢》等。他们有时也会直接针对宋朝历史。如姜特立《使北》说“略无险阻蔽皇居,底事当时醉寐如。若使贾生参国论,便应咽死更无书”[81],揭示北宋积弱昏蔽而亡国。许及之《灵璧道傍石》称“花石纲成国蠧盈,贼臣卖国果连城[82],批判徽宗君臣沉溺花石纲而误国。鉴于靖康以来国土分裂、生灵涂炭的历史与现实,他们还在诗中表达了互为因果的强国与和平愿望。如范成大《李固渡》说“向来天数亦人谋”[83]。洪适《次韵初入东京二首》(其一)说“蓄锐乘机先自治,莫令武库五兵销”[84]。《过穀熟》又指出“遗民久厌兵戈苦”[85];《次韵梁门》写出了“时平且得无争战”的渴望[86]。如上诗作,不仅反映了南宋中兴使北士人对历史兴亡的思索,也表现了他们自治图强、争取和平的愿望,具有特定的思想内涵与时代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