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王夫之《诗经学》:窥清三百年诗经学开启之功

探究王夫之《诗经学》:窥清三百年诗经学开启之功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稗疏》中遗民情绪时有透露,突出者“天命玄鸟”条。引王充之说,论玄鸟生商之荒诞,以人类生子产婴之理驳之不经。以五家诗经学著述为一斑之窥,明遗民诗经学于清三百年诗经学之开启之功可见矣![5]洪湛侯:《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61-462页;戴维:《诗经研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94-502页。[7]王英志:《清人诗论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37页。

探究王夫之《诗经学》:窥清三百年诗经学开启之功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等,晚居石船山观生居,自署船山病叟,学者尊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崇祯壬午(1642)举人。明亡后,于衡山举兵抗清,败走肇庆。经瞿式耜举荐,为南明桂王朝行人司行人,式耜殉难,船山遂隐遁湘西,后返故里,结庐船山,著述以终。

船山与亭林、梨洲合称为“清初三大儒”,船山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多闻博学,志节皎然。经史子集,无不深究,每有心得,述以文字,探学论道,作有百种。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亦尚宋儒格物致知。一生主实证经世,斥空谈误国。

船山工诗擅词,亦精选政,有《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名世。能作杂剧,有《龙舟会杂剧》之作。

船山著作可称等身,经部名著有:“易学”《周易稗疏》《周易外传》等六种;“尚书学”《尚书稗疏》《尚书引义》二种;“三礼学”《礼记章句》一种;“春秋学”《春秋家说》《续春秋左氏传博议》等四种;“四书”研究之作五种;史学以《读通鉴论》《宋论》最为著名;子部以《老子衍》《老子解》《庄子通》尤享盛誉;理学以《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倍受推隆。今有岳麓书社刊行《船山全书》最称完备,计著作七十九种,附传记、年谱、杂录等共十六册。

船山诗经学专门著述计五种:《诗经稗疏》《诗经考异》《诗经叶韵辨》《诗广传》及《诗绎》。

《诗经稗疏》旨在辨证名物训诂,考订山川典章,属诗经学史学派著述,经学家之著也;《诗经考异》旨在考异文字,《诗经叶韵辨》旨在提出诗经古今音异理论,纠驳叶韵说,属诗经学小学派著述,小学家之著也;《诗广传》由《序》生发,阐述义理,不拘门户,博采汉宋学,广综古今文,旁涉历史政治伦理诸科,属诗经兼采派著述,思想家之著也;《诗绎》以诗论《诗》,类于读诗札记,后人合其与《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及《南窗漫记》统为《姜斋诗话》,故《诗绎》属诗经文学派著述,文学家之著也。以下择其要者论之,有所得则长言之,无所得则短言之。

《诗经稗疏》[34]旨在名物典章考订,船山于此主张“义理可以日新,而训诂必依古说。不然,未有不陷于流俗而失实者也”[35]。因此,船山于《诗经》训诂必依《尔雅》《说文》,以“三礼”“三传”佐证。考订典章,更必依古说,释车制以为“毛郑大戴及见古车之制,考古者自当遵之以求通”[36]。甚至《诗》《说文》《周礼》相互参政,如“辟雍”条。

即便释词亦沿用刘熙《释名》之法,如“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37]。此之谓“训诂必依古说”,船山此论实针对明季不读古书,游谈无根之风。

《诗经稗疏》与《诗广传》均说诗不主一家,主要斥朱。

《诗经稗疏》非朱之误,俯拾皆是,持论不呈意气,极为公允,如“鲜原”断为朱子《集传》因郑《笺》之误而误。“郇伯劳之”断为朱承毛郑之误而误。“英英白云”则斥朱子说诗“虽巧而实未按”。亦有称许朱子者,如“生民”,肯定朱子疑古思想之贡献。

《诗经稗疏》训诂释诗极重文义逻辑,此正船山说诗超越他人之处。如“顿丘”条,逻辑推演,以说“顿丘”,“乃淇旁一成之丘,非顿丘邑也”[38]。如“取厉取锻”,强调“以文义求之,自应如此”[39]。如“蒌”非毛传,“于文义未安”。

《诗经稗疏》,亦体现船山实证思想之一端。如“堇荼如饴”纠毛郑之误,“以实求之”,复按之诗旨能适。释字定音,必求以古,此亦实证思想也,《诗经》之字为古字,因此,“析字立义,……自不容以今人字义解之”[40]。与其说其尊古,不如说其求实。

《诗经稗疏》中遗民情绪时有透露,突出者“天命玄鸟”条。引王充之说,论玄鸟生商之荒诞,以人类生子产婴之理驳之不经。绝妙者在于,说燕卵并无薏苡之效,则民俗学上亦无根据矣。船山之结论:“其怪诞不待辨而知矣。”[41]船山缘何如此?《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载满清朝祖先传说与玄鸟生商并无二致[42],非玄鸟生商之神秘光环,即斥满清远祖传说之神圣。船山结语云:“彼西域夷狄者,男女无别,知母而不知父。族类原不可考,姑借怪妄之说以自文其秽。而欲使堂堂中国之帝王圣贤比而同之,奚可哉!”[43]意义之鲜明,则不待言矣。

《诗经考异》为清初诗经学小学派之力作,其所采者,愚略加统计,《说文》九十六则,“三礼”三十三则,诸子二十三则,《韩诗》《鲁诗》十七则,于《左传》《尔雅》亦有所取。可谓校句正字“虽未赅备,亦足资考证”[44]

《诗广传》及《诗经叶韵辨》读后并无多得,未若今人赵沛霖、曾玲先、刘青松、张民权诸先生[45]所论高明,故收喙不言矣。

以五家诗经学著述为一斑之窥,明遗民诗经学于清三百年诗经学之开启之功可见矣!

【注释】

[1]谨按:陈子龙卒于顺治四年(1647),历来论者将其视为明季诗人,而其诗经学著作《诗问略》,可视为清初明遗民诗经学之发端,故于此论之。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7页。

[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四部精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3页。

[4][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四部精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3页。

[5]洪湛侯:《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61-462页;戴维:《诗经研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94-502页。

[6]佚名(近人):《经解入门》,卷三,“近儒说经得失”第十七,光绪十九年(1893)桂垣书局刻本。斯书名署“江藩”,实近人伪托之作,参见傅杰:《聆嘉声而响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6-90页。

[7]王英志:《清人诗论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37页。

[8][明]贺贻孙:《诗筏》,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第174页。

[9][明]贺贻孙:《诗筏》,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71页。

[10][明]贺贻孙:《诗筏》,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74页。

[11][明]贺贻孙:《诗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册,第486页。

[12][明]贺贻孙:《诗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册,第521页。

[13][明]贺贻孙:《诗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册,第521页。

[14][明]贺贻孙:《诗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册,第551页。

[15][明]贺贻孙:《诗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册,第551页。(www.xing528.com)

[16][明]贺贻孙:《诗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册,第551页。

[17][明]贺贻孙:《诗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册,第552页。

[18][明]贺贻孙:《诗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册,第589-590页。

[19][明]贺贻孙:《诗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册,第590页。

[20][明]贺贻孙:《诗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册,第542页。

[21][明]贺贻孙:《诗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册,第674页。

[22][明]贺贻孙:《诗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册,第552页。

[23][清]陈廷焯撰,杜维沫点校:《白雨斋词话》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57页。

[24][清]陈廷焯撰,杜维沫点校:《白雨斋词话》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页。

[25][明]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安雅堂稿》卷三,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中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104页。

[26][明]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555页。

[27][明]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572页。

[28][明]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564页。

[29][明]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557页。

[30][明]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557页。

[31][明]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559页。

[32][明]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558页。

[33][明]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561页。

[34][明]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三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35][明]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三,“黄流在中”条,[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本。

[36][明]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一,“軜”条,[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本。

[37][明]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三,“辟雍”条,[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本。

[38][明]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一,“顿上”条,[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本。

[39][明]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三,“取厉取锻”条,[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本。

[40][明]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三,“董荼如饴”条,[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本。

[41][明]王夫之:《诗经稗疏》卷四,“天命玄乌”条,[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本。

[42]杨公骥:《中国文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9页。

[43][明]王夫之:《诗经稗疏》卷四,“天命玄鸟”条,[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本。

[44][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四部精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3页。

[45]赵沛霖:《打破传统研究模式的〈诗经〉学著作——读王夫之〈诗广传〉》,《求索》1996年第3期;曾玲先:《王船山〈诗广传〉的文化感及其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刘青松:《王夫之与叶音说——〈叶韵辨〉解析》,《船山学刊》1998年第2期;张民权:《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22-1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