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文献研究论集》中《明诗综》与《千顷堂书目》小传的异同

《古典文献研究论集》中《明诗综》与《千顷堂书目》小传的异同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单纯的缩写,如上述《明诗综》增补《千顷堂书目》一样,著者小传字句基本相同,《明诗综》只是缩减著者的某些情况。另一种为《明诗综》小传将《千顷堂书目》小传析为二,此又可分两类:一类为“小传+《静志居诗话》”,另一类为“小传+辑评”。囿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千顷堂书目》中的小传多有前后矛盾处。

《古典文献研究论集》中《明诗综》与《千顷堂书目》小传的异同

《明诗综》共计一百卷,除卷八十三录乐章八首,卷一百录杂谣歌词一百五十首外,其余九十八卷共收诗人三千三百二十四人。《千顷堂书目》采用中国传统目录学中的传录体例,于著作下著录著者姓名、卷数,多数著者附有小传,录著者字号、爵里、生平等,少数还录有成书年代、序、跋。据来新夏《清代目录提要》统计,《千顷堂书目》“计明代著作一万五千四百余部,宋、辽、金、元著作二千四百余部,共一万七千八百余部”[2],著录作者小传者,约三千四百人。二千三百四十余人小传为二书同收,其中,一千零七十余人小传二书完全相同,几乎占同收人数的一半[3]。以宋濂为例,《千顷堂书目》作:“字景濂,浦江人,元末用荐除翰林编修,以亲老辞,入仙华山为道士。国初征至,授皇太子经,居礼贤馆,修《元史》,充总裁,官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正德中追谥文宪。”[4]《明诗综》作:“濂字景濂,浦江人,元末用荐除翰林编修,以亲老辞,入仙华山为道士。国初征至,授皇太子经,居礼贤馆修《元史》,充总裁官,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正德中,追谥文宪。”[5]再如谢迁,《千顷堂书目》作:“字于乔,余姚人,一甲第一人,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正。”[6]《明诗综》作:“字于乔,余姚人,成化乙未,赐进士第一,累官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正。”[7]其余不一一赘举。

剩余一千二百六十余人小传虽有异,但小传内容侧重点完全不同者只有少数几例。以张宪为例,《千顷堂书目》作:“字思廉,会稽人,受诗法于杨维桢,明成化中全椒黄璨刻行其诗,宪尝为张士诚枢密院知事。”[8]《明诗综》作:“宪字思廉,绍兴山阴人。仕张士诚为枢密院都事。吴平后,变姓名走杭州,寄食报国寺以死。有《玉笥生集》。”[9]两书相较,除仕张士诚为同录外,《千顷堂书目》侧重介绍张宪的诗法源流及诗集刊刻情况,而《明诗综》侧重介绍张宪在朱元璋平吴后的归属。其他相异的例子有三种类型。

第一,增补《千顷堂书目》。主要指二书字句基本相同,《明诗综》小传只是加入诗人某些履历,此类共计四百二十余例。如赵汸,《千顷堂书目》作:“赵汸《东山文集》十五卷:字子常,休宁人,隐居东山。洪武二年召修《元史》,书成不愿仕,还。”[10]《明诗综》作:“汸字子常,休宁人,隐居东山。元季辅元帅汪同起兵保乡井,授江南行枢密院都事,丙申内附。洪武二年召修《元史》,书成不愿仕,还。有《东山集》。”[11]由赵汸小传之例可知,《明诗综》小传只是增补了赵汸在元时的一些履历,其余内容完全沿袭《千顷堂书目》。

第二,缩写《千顷堂书目》。此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单纯的缩写,如上述《明诗综》增补《千顷堂书目》一样,著者小传字句基本相同,《明诗综》只是缩减著者的某些情况。如沈安王诠鉌,《千顷堂书目》作:“庄王幼学庶次子,简王模曾孙,高皇帝玄孙,成化十九年初封灵川王,正德四年薨,谥荣懿,后以长孙宪王胤栘嗣封,更谥安。”[12]《明诗综》作:“王,沈庄王幼学次子,简王模曾孙,高皇帝玄孙也。初封灵川王,正德四年薨。谥荣懿,后以孙宪王胤栘进封,更谥安。”[13]《明诗综》的沈安王诠鉌小传删减了受封“灵川王”的年份。(www.xing528.com)

另一种为《明诗综》小传将《千顷堂书目》小传析为二,此又可分两类:一类为“小传+《静志居诗话》”,另一类为“小传+辑评”。第一类模式有四十二人:周定王橚、辽简王植、秦简王成泳、刘永之、华幼武、涂几、沈梦麟、韩奕、镏炳、谢肃、陈汝言、黎贞、朱希晦、陆容、樊阜、方太古、顾瑮、林春泽、朱淛、刘效祖、穆文熙、康从理、陈体文、王志坚、陈昂、李埈、文氏、马氏、方维则、王翶、张维、宗泐、善启、法杲、木公恕、申叔舟、徐居正、许琮、崔淀、冯汝弼、何洛文、金俊明。以谢肃为例,《千顷堂书目》作:“字原功,上虞人,举明经,历官福建按察佥事,与唐肃称‘会稽二肃’。”[14]《明诗综》作:“肃,字原功,上虞人,举明经,历官福建按察佥事,有《密庵集》。”“会稽二肃”事载在《静志居诗话》:“……夙与唐处敬齐名,号‘会稽二肃’。”[15]再如“陈体文”,《千顷堂书目》作:“字仲约,号寄委,江阴学生,诗不留草,其友花左室见辄手录之,故名《友录稿》。”[16]《明诗综》作:“体文字仲约,号寄委,江阴学生。有《友录稿》。”[17]《友录稿》得名之由载于《静志居诗话》:“平居诗不留草,其友花左室见辄手录之,故名《友录稿》。”[18]第二类模式中的“辑评”指《千顷堂书目》小传是黄虞稷参考他书而重新写成。朱彝尊在参考《千顷堂书目》时,令人将之析出[19],追本溯源,列出黄氏所据,附在《明诗综》著者小传之后。此类有九例,即高棅、叶颙、王沂、许伯旅、李进、施渐、周思得、圆复、无文。以叶颙为例,《千顷堂书目》作:“字景南,金华人。长孙雍编次,曾孙户部尚书淇重刻之,成化间广东布政使安丘袁凯序。”[20]《明诗综》作:“颙字景南,金华人,有《樵云独唱》。”[21]叶颙诗文集刊刻情况为黄虞稷引用顾嗣立之语,《明诗综》叶颙小传后收录顾嗣立之说:“景南自序所作诗,以为‘薪桂老而云山高寒,音调古而岩谷绝响’,故名其集曰《樵云独唱》。长孙雍编次成帙,曾孙户部尚书淇重刻之,广东布政使安丘袁凯为之序。”[22]再如王沂,《千顷堂书目》作:“字子与,泰和人,洪武初征为诸王说书,授福建盐运司副使,以老辞归,学者称‘竹亭先生’,后以孙直贵赠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门人萧翚收其兄弟诗为《二妙集》。”[23]《明诗综》作:“沂字子与,泰和人。洪武初,征为诸王说书,授福建盐运司副使,以老辞归。学者称为竹亭先生。后以孙直贵,赠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与弟佑俱以诗名。有《竹亭遗稿》。”[24]《二妙集》的成书,黄虞稷据梁用之所言改写,《明诗综》王沂小传后有录:“梁用之云:‘……所传《二妙集》者,门人萧翚所收辑。’”[25]

第三,订正《千顷堂书目》。囿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千顷堂书目》中的小传多有前后矛盾处。比如鲍恂籍贯,《千顷堂书目》在《大易钩元》条下作嘉兴人,而在《西溪漫稿》条下作崇德人。再如朱善,《千顷堂书目》在“朱善《诗解颐》”条目下作“备万”,而在《一斋集》条下作“隆万”。故《明诗综》在依其说的同时,对上述之类的错讹进行了订正。以江以达小传为例,《千顷堂书目》作:“字于顺,贵溪人,福建提学副使。”[26]《明诗综》作:“以达,字于顺,贵溪人,嘉靖丙戌进士,授刑部主事,历郎中,出为福建佥事,转湖广提学副使,有《午坡集》。”[27]江以达作“福建提学副使”与否,《世宗实录》卷二一七(嘉靖十七年十月乙丑)作:“福建提学佥事江以达为湖广按察司副使,仍提调学校。”[28]江以达作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的《祭程百丈山人母舅文》亦云:“前中宪大夫湖广按察司奉敕提督学校副使劣甥江以达。”[29]由此可知,江以达非福建提学副使,而为湖广提学副使。再如,来三聘、张寿鹏、姚思仁为万历癸未进士,《千顷堂书目》误作万历甲辰进士。不过,《明诗综》亦有误处,如徐爱,《明诗综》小传作:“爱字曰仁,余姚人,正德戊辰进士,除知祁州,历官兵部郎中,有《横山集》。”[30]《千顷堂书目》作:“字曰仁,余姚人,南京工部郎中。”[31]据萧鸣凤撰《明故奉议大夫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徐君墓志铭》,徐爱“乙亥冬(1515),升南京工部都水郎中”[32]。第二年五月十七日,因疾卒于山阴寓馆,故徐爱终于南京工部郎中,而非兵部郎中。此外,对某些悬而未决的史料,二书则审慎对之,分别记载,以备一说。如王叔承,《千顷堂书目》作:“初名光穆,字叔承,后以字行,更字承父,晚更字子幻,吴江人,为赵王客,后居京师,为宫词数十首,流传禁中,人盛传之。”[33]《明诗综》作:“叔承初名光彻,以字行,更字承父,晚更字子幻,吴江人,有《吴越》《游闽》《游楚》《游岳》诸集。”[34]王叔承生平状况,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及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卷九亦有不同的记载。参考以上几书,王叔承名光胤,一说光穆、光彻,后因避雍正讳,写作光允,字叔承,更字承甫(又作承父),晚复更名灵岳,更字子幻,号昆仑山人、憨憨人、梦虚道人。

除上述三种情况外,二书小传相异之处,大多是上述几种情况的混合,即增中有减、减中有增。以陆容为例,《千顷堂书目》作:“字文量,榜姓徐,后复姓,昆山人,浙江布政司右参政,与张亨父、陆鼎仪称‘娄东三凤’。”[35]《明诗综》作:“容字文量,太仓州人,成化丙戌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改兵部,坐言事出为浙江右参。有《式斋集》。”[36]《明诗综》比《千顷堂书目》增加授南京吏部主事改兵部事,按程敏政所撰《参政陆公传》,陆容初登进士,“除南京吏部验封主事,始请于朝,复姓陆氏。丁父忧,服阙,改兵部职方。会敌入边,遣将北征,敕公纪功军中。敌退而还,进武库员外郎”,“元盛时号周泾陆家,曰士明者,贩辽东,值兵兴,客死。子福育,徐氏,因冒其姓。……”[37]《明诗综》比《千顷堂书目》少了榜姓及“娄东三凤”事。“娄东三凤”见文徵明《先友诗》题下的“参政陆公”一诗注释,“陆公娄东凤,少小已翱翔”句下注云:“公少与张沧州泰、陆静逸釴齐名,时称‘娄东三凤’。”[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