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廷琛著述及其子嗣《古典文献研究论集》成果一览

吴廷琛著述及其子嗣《古典文献研究论集》成果一览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苏州白塔西路80号传为吴廷琛状元府,平江路青石桥亦有其状元第。落款为“棣华吴廷琛立”。这样看来,该匾文字应为吴廷琛本人书法真迹。[52]吴廷琛先以长兄廷瓒之子思树为嗣子,视同己出。廷琛续弦和二妾又生有6个儿子,皆不如思树为民所称。按状公姓吴氏,讳廷琛,字震南,棣华其号,隶籍苏之元和。君同气四人,行为季,髫龄资颖,疑有宿慧。

吴廷琛著述及其子嗣《古典文献研究论集》成果一览

民国《吴县志》卷十一记载,吴廷琛著有《归田集》(不分卷)[48],《池上草堂诗集》五卷。今存其集稿本二种:一为《归田草》四卷,台北图书馆藏;一为《归田诗稿》不分卷,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后人辑其所作与其子思树所作,编为《池上老人遗稿》,光绪二年(1876)刻,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49],现亦见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之《清代诗文集汇编》[50],诗文多反映民间疾苦。其父文煃宅在苏州乌鹊桥。现苏州白塔西路(原古市巷)80号传为吴廷琛状元府,平江路青石桥亦有其状元第。[51]

据媒体报道,吴廷琛当年“状元及第”的匾额,在湖南桂东县城关镇塘境村一郭姓农户家有发现,至今保持完整:匾为横式,长165厘米,宽63厘米,由杉木制作而成。匾文自右向左行楷书阳刻“状元及第”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匾的右上方有“大清嘉庆七年壬戌恩科钦点”的文字,繁写“点”字位于“状元及第”大字中间的上方。落款为“棣华吴廷琛立”。据了解,古时候能够题写状元科匾的人,只有皇帝、状元本人或前科状元。这样看来,该匾文字应为吴廷琛本人书法真迹。据收藏者桂东郭氏村民介绍,该匾是其2010年出差资兴兴宁时,从一农村老太婆手上购得。老婆婆将匾架起,立在屋檐下,方便平常洗涮衣服之用。因而,关于状元匾的“前因”一时无从更深地考究了。但资兴也好,桂东也罢,皆属湖南郴州,这块布满岁月沧桑的状元匾应是吴廷琛高中状元后,赴湖南任乡试考官,掌理湖南学政年间遗留下来的文物[52]

吴廷琛先以长兄廷瓒之子思树为嗣子,视同己出。思树初在广东做州县官,得到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器重。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派他到海防要冲香山县当知事。吴廷琛知道后,立即写信告诫思树道:“食禄宜效忠,幸退贼固佳,万一不测,若瑟缩偷生,非吾子也。”[53]思树得信,深受鼓舞,更为振奋,昼夜堵御,屡退英兵。当时沿海各城多被英兵蹂躏,而香山独得保全。廷琛续弦和二妾又生有6个儿子,皆不如思树为民所称。思树后任直隶州知州,思树数子中,又以宝恕最有名声。宝恕(1832—1890)于同治七年(1868)二甲第二名进士,后在大考翰(林院)詹(事府)中获得殿试第一。由于此前吴廷琛、吴钟骏为“叔侄鼎甲”[54],至此则又有“祖孙叔侄殿试第一”之美誉。宝恕曾任陕甘学政、侍读学士,后任广东学政,以执法严正著称,为人忌恨弹劾,受到降级处分,辞职回家。宅第在通和坊,悬“太史第”匾额,有《挈斋老人遗稿》传世。宝恕复有六子。[55]

附:赐进士及第四品京堂前云南按察使司棣华吴公墓志铭

朱珔

棣华吴公既殁之明年,孤思树等来征幽竁之文。忆昔成进士故事,胪传前一日进呈十卷,君褎然居首,余随后尘,于宫门外相识,嗣官翰林,晚岁聚吴阊,联缔倍洽,曷敢辞?按状公姓吴氏,讳廷琛,字震南,棣华其号,隶籍苏之元和。溯明成化间,始祖间可公为泰伯九十四世孙,递传至公,曾祖讳仁昭,岁贡生,曾祖妣汪。祖讳士楷,考讳文煃,俱太学生。祖妣王、妣章,并以覃恩赠如例。君同气四人,行为季,髫龄资颖,疑有宿慧。乾隆戊申,年十六,初应县试,压其曹。时山右康茂园廉访校合郡儒童,奇赏君,因字以弟之女,未婚也。壬子,举于乡,癸丑,礼闱后,始结褵。踰数科,尝读书西山,益自淬厉。嘉庆壬戌,遂魁南宫。比廷对,复擢状头。故御制诗有“双元独冠三吴彦”之句。盖本朝来似此者,先只得九,逮君乃盈十,而天题荣宠则曩所未有也。甲子,典试湖南,旋督学。君虽授职,尚与庶常同教习,骤秉英荡称异数。乙丑,按各部,躬亲披阅,屏绝弊窦。丙寅春,丁内艰,回里。戊辰,服阕北上。己巳,甫散馆,适逢京察膺上考,庚午夏,出守浙中,补金华府。金华号学道乡,君追缅贤哲,访民瘼,锐志兴,革新文庙,创育婴堂,城外双溪桥久毁,乱以舟,水涨多覆溺,修建费巨,议每中辍。君至,劝谕勼资,众服治行,捐输坌集,工竟成,名曰“通济”,人无病涉焉。临婺六载,善举率类是。丙子,量移杭州。闻永康、东阳诸邑旱,急往巡视,邻氓遮道迎送,几数万。杭省垣要区,他郡谳讼,咸取裁定。君综核名实,鲜或偏徇。大府惟黄梅帅仙舟师契合,师固海内倾慕者,余亦偘偘自将历监司守常不变。噫!世俗喜脂韦,仕途弥甚,往往明知而暗诎,桔槔俯仰,冀邀荐牍,风轨如君,殆空谷足音矣。道光壬午,迁直隶清河道,兼护臬篆。畿辅京控,案若緢丝。君按日鞫讯,夜缮奏稿,至三鼓勿休,诘旦诣辕。连平颜惺甫制军,极推许,据词入告,即蒙俞允。终君任,未干部驳。岁杪,简授云南按察使。滇省僻远,折狱疏略。君严加整饬,罪必当情。有宜良、江川、通海三县民家被盗,宰讳为窃。民具控,君慎选属吏赴勘,并戒以倘稍袒庇,乃从井救人。迨侦确,果系盗劫,上之,督抚颇犹豫,君力争爰,劾罢三令。而议守望巡防之法,盗风衰息。乙酉,权藩篆,知铜库亏乏,由厂员半偿私债,彻底清厘覆尽,发径详定,勒限追缴。一月后,东西两道报,各厂丰收,铜政大起。丙戌九月,内召以四品京堂用。君宦情本澹,念年近周甲,距家万里,而地高风烈,频患嗽疾,藉是赋闲,可假还调治。丁亥秋,引疾荷恩准遽归。归数年,优游养痾,雅不欲出山。然振荒歉,筑郡城,肩任无少诿。与伯兄鉴庵太常夙友爱,太常八旬有奇,犹健,虽异宅,过从靡间。仲叔早世善抚遗孤,复偕太常立支祠,俾高曾下子孙会祀。其余赒族济穷,事繁不备纪,纪其大者。生平不屑章句,而经典通贯,文章遒隽,诗感时论事,宗法杜陵。身处林泉,系怀魏阙,但素恶炫名。中年以前,概勿著录,至是,始订《归田集》若干卷。君卒于道光甲辰九月初三日,距生乾隆癸巳二月十八日,年七十有二。呜呼!自君之归也,苏台方结问梅诗社,余暨君厕其间,咏觞甚乐。无何,石琢堂前辈、韩桂舲司寇、彭苇间太守、尤春帆舍人,先后物故,所仰者唯君,而君又弃余去,且壬戌同岁生数愈寥落,东南之地,独区区勉偷视息,回首陶文毅公抚吴绘小沧浪七友图时,空劳梦想。君少余四岁,余乃为君志墓,存殁之感乌能不悄焉而悲慨焉、而叹也!君元配康淑人,越二年即卒,未有子。章太夫人命太常第三子承嗣,即思树也,举乙酉科乡试,为粤东乐昌令,调署香山。庚子,英夷犯顺,香山当要冲。君驰谕曰:“食禄宜效忠,幸退贼固佳,万一不测,若瑟缩偷生,非吾子也。”思树得书振奋,竭力堵御,城获全。君之持大义如此。继配陶淑人,卒于杭署,生子三:毓英、金鉴、毓华,[56]簉李氏生子二:毓蕃、毓干;[57]赵氏生子一:毓滋。[58]孙十八,曾孙二。[59]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初二日,葬元邑廿九都六图续字圩扬贤桥之旧茔。[60]铭曰:

敦品则懿,勤学则粹。宜掇巍科,九重嘉奖。目为名榜,传遍玉珂。剖符守正,陈臬式敬。无敢依阿,吏民咸服。争迓行毂,导之以和。戒讳凶盗,戒肆侵冒。严而不苛,请解簪绶。乐处严薮,未竟厥施。文誉丕显,艺林冠冕。永维世仪,伉俪同宅。勒此贞石,千秋弗劘。[61]

【注释】

[1]《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呈行政院文》曾对《清史稿》编纂出现的弊端罗列有十九条,其第十九条为“忽略也”,中有句曰:“又有清大臣有事绩昭著而不列传,有全无表见而拉杂成书,以好恶为去取,尤属荒谬。”见杨家骆:《杨校标点本清史稿附索引一·清史稿识语》,台北:鼎文书局1981年,第6页。

[2]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十六《仁宗本纪》,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新编小四库本,1998年,第9册,第92页上栏。

[3][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三《科第》“鼎甲”条,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33页。

[4][清]徐珂:《清稗类钞》第2册,上海:中华书局,2010年,第688页。

[5][清]钱泳:《履园丛话》上、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31-232页。

[6][清]钱泳:《履园丛话》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7-108页。

[7]本档文献编号为701007410,统一编号为“故传007436”,尺寸30.9×23.8,原始编号为“伟4652”,箱号2783。未见有传本封面,每页上方有新机标号,标序为025—028,首页(025)右首行顶格书“吴廷琛列传”五字,同行倒数第五格有一“怡”字,当为“陈能怡”之简称,二十行,八列。为红色格线,外围为粗线红色边框,右上方边框上有“道光”二字,字体比格内正文稍小,红色。版心天头顶格有“清史馆”三个粗大字样,红色。其下方为红色相向鱼尾,下一鱼尾至底框线,有四横道粗线,亦为红色。

[8]“属”,从原本看,初误书作“寓”,点删后在其右下方改书作“属”。

[9]《清实录·仁宗实录二》卷一二九:嘉庆九年(1864),甲子五月辛丑,以“翰林院修撰吴廷琛为湖南乡试正考官,检讨韩鼎晋为副考官”。卷一三三载,八月庚申,“湖南学政,着吴廷琛去均于出闱后,留省接任事……俱不必来京请训”。见《清实录·仁宗实录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9册,第745页上下栏、第802页上栏。

[10]可参见《清实录·仁宗实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册,第134页上下栏,卷二三三“嘉庆十五年庚午八月己丑”载文。

[11]嘉庆二十一年(1816)为丙子年。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李芝龄师诗》载李芝龄于嘉庆丙子年继汪文端公来浙视学,所赋诗中有曰“得友更欣逢白傅,无诗或恐负西湖”。于前句下有注云:“时同年吴棣华廷琛守杭。”《清代笔记小说大观》本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246页。

[12]朱彭寿:《旧典备征》卷五《大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39页,“吴按察廷琛”享年“七十二”。

[13]张习之:《“吴中第一世家”》,张学群,等编著《苏州名门望族》,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37-140页。

[14][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一〇《乡会试掌故二》说“中式二百四十五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10页。恐误。除《清史稿·仁宗本纪》云“二百四十八人”外,《清实录·仁宗实录二》卷九七“嘉庆七年壬戌夏四月”“辛酉”条的记载亦云为“二百四十八人”,“乙丑”条的记载还要详细些,云:“赐一甲吴廷琛、李宗昉、朱士彦三人进士及第。二甲李仲昭等八十四人进士出身。三甲林绍龙等一百六十一人同进士出身。”一甲、二甲、三甲人数合起来恰好是二百四十八。分见《清实录·仁宗实录二》卷九七,第2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298上栏、页302上下栏。

[15]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科名盛事》,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4页;张习之:《“吴中第一世家”》,张学群,等编著:《苏州名门望族》,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39-140页。

[16][清]庆桂,等编纂:《国朝宫史续编》上册卷三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90页。

[17][清]庆桂,等编纂:《国朝宫史续编》上册卷三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90页。

[18][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清代笔记小说大观》本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801页。

[19]冯明珠:《烽火岁月中遗留下来的史稿——〈清史稿未刊稿丛编·序〉》,《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

[20]朱师辙:《清史述闻》卷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38-39页。

[21]朱师辙:《清史述闻》第3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44页。今检《清史稿》可知,杨斯盛(锦春)、叶成忠(字澄衷,朱师辙原书作“成衷”)二传皆入《清史稿》卷45《孝义三》,分别见赵尔巽:《清史稿》第45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812、13811页。另陈能怡又撰拟入《货殖列传》的杨斯盛传稿“事迹颇详,系年明确”。可参见庄吉发:《清史馆与清史稿:清史馆未刊纪志表传的纂修及其史料价值》,《文献足征——第二届清代档案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2005年,第28页。陈能怡还曾于清史馆参与修纂《志》之“长编”,有《邦交志日本上》文稿(非《清史稿》底稿),收入《清史稿未刊稿丛编》。见冯明珠:《烽火岁月中遗留下来的史稿——〈清史稿未刊稿丛编·序〉》,《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

[22]朱师辙:《清史述闻》第3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23]朱师辙:《清史述闻》第3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24]朱师辙:《清史述闻》第3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40页。

[25]另外,尚有孟昭墉,在第一、二期曾任列传,第三期专任校对,未计入所云十四人之列。朱师辙:《清史述闻》第3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40页。

[26]冯明珠:《烽火岁月中遗留下来的史稿——〈清史稿未刊稿丛编·序〉》,《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

[27]冯明珠:《烽火岁月中遗留下来的史稿——〈清史稿未刊稿丛编·序〉》,《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www.xing528.com)

[28]冯明珠:《烽火岁月中遗留下来的史稿——〈清史稿未刊稿丛编·序〉》,《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

[29]朱师辙:《清史述闻》第5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63、64页。

[30]朱师辙:《清史述闻》第3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31]朱师辙:《清史述闻》第10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49页。

[32]庄吉发:《清史馆与清史稿:清史馆未刊纪志表传的纂修及其史料价值》,《文献足征——第二届清代档案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2005年,第25页。

[33]冯明珠:《烽火岁月中遗留下来的史稿——〈清史稿未刊稿丛编·序〉》,《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

[34]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78页。

[35][清]缪荃荪:《续碑传集》卷三十四《道光朝监司一》,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98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36]朱汝珍辑:《词林辑略》卷五,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本第16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255页。

[37][清]缪荃荪:《续碑传集》卷十八引李元度撰《朱珔传》,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本第116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10页。徐世昌纂,周骏富编:《清儒学案小传(二)》卷十四,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本第6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774页。

[38]赵尔巽:《清史列传稿》卷四百八十二,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本第94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602页。

[39]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二四)》卷百三十二《朱珔墓志铭》,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150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91-93页。

[40]赵尔巽:《清史列传稿》卷四百八十二,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本第94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602页。

[41]徐世昌纂,周骏富编:《清儒学案小传(二)》卷十四,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本第6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774-775页。

[42]赵尔巽:《清史列传稿》卷四百八十二,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本第94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602页。

[43][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四,《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1-312页。

[44][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四,《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2页。

[45][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四,《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2页。

[46][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四,《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2页。

[47][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四,《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2页。

[48]陈能怡《吴廷琛列传》稿文末所说的“箸《归田集》若干卷”。

[49]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册“《归田草》四卷”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78页。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上卷“吴廷琛”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78页。

[50]《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影清咸丰七年(1857)刻本]第5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08-164页。

[51]张习之《“吴中第一世家”》中“归田集”作“归田草”,今从其传记及墓志铭。请参见张学群,等编著:《苏州名门望族》,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40页。

[52]陈俊文:《210岁“状元匾”现身桂东》,《郴州日报》2012年4月1日。

[53]张习之:《“吴中第一世家”》,张学群,等编著《苏州名门望族》,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40页。

[54]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科名佳话》“叔侄鼎甲”条“江苏吴县吴廷琛”为“嘉庆壬戌状元”,其“族子钟骏”乃“道光壬辰状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8页。吴钟骏(1799—1853)乃我国近代词曲学大师吴梅先生的曾祖。

[55]张习之:《“吴中第一世家”》,张学群,等编著《苏州名门望族》,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40-141页。

[56]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三一)》卷二百亦载录朱珔撰吴廷琛墓志铭,文字稍有不同,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本第157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323-329页。于该句曰:“继配陶淑人卒于杭署,生子三:毓英,太学生布政使,经历衔;金鉴,府廪生;毓华,两浙批验大使。”(第328页)

[57]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本第157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该句曰:“簉李氏生子二:毓蕃,邑增生;毓干,府庠生。”(第328页)

[58]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本第157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该句曰:“又赵氏生子一:毓滋,议叙县丞。女三,二适士族,一未字。”(第328页)

[59]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本第157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该句曰:“孙十八,质生,议叙县丞;福生,未娶,殇;春生、乐生、源生,思树出。崧生、清沅,俱入泮;曼生、蕙生,毓英出。旭生,议叙八品衔;耆生,金鉴出。敬生,毓华出。嘉生、戬生、绳生、传生,毓蕃出。寅生、安生,毓干出。孙女十六。曾孙二:曾裕、曾植。曾孙女四。”(第328页)

[60]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本第157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该句曰:“今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初二日,葬元邑廿九都六图续字圩扬贤桥二配之旧茔。”(第328页)

[61][清]缪荃荪:《续碑传集》卷三十四《道光朝监司一》,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98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