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与研究:多样化评价方式解析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与研究:多样化评价方式解析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从评价的功能角度看从评价的功能角度看,学业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不存在基本逻辑和方法论上的区别,二者都是为了检验某个对象的价值,均可以使用同样的评价方法。有学者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诊断。不同的是,如果说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和过程性的诊断的话,那么,总结性评价就是一种系统性和终结性的诊断。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与研究:多样化评价方式解析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目标的多元化两条含义。即不同的评价方式,其评价目标的指向是有差异的;而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则是通过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得到实现的。也就是说,不同的评价方式,因其取向的不同,使得评价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有差异的。

之所以要倡导学业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就是因为不同个体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传统评价的一个弊端就是忽视了方式的多样化,它是一种单一的预定式评价,即先陈述目标,再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在目标与结果之间做出判断。传统评价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因此,一方面将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代替了小学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部;另一方面将不同的个体视作一个整体而不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从评价的功能角度看

从评价的功能角度看,学业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不存在基本逻辑和方法论上的区别,二者都是为了检验某个对象的价值,均可以使用同样的评价方法。重要的是,通过对两者的不同描述,突出了当对象尚处于变化状态下的评价,从而能更有效地改善学习。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以学习内容以及具体的过程目标为参照的评价,它主要是伴随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之中的。有学者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诊断。

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过程状态,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状态。只有学习者或学习的组织者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获得对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反馈,才有可能对学习过程做出有价值的调整。

2.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系统为参照的评价,它通常发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所以也被称为结果评价。从现代的评价取向看,总结性评价也追求诊断的价值,而不简单地追求对个体的鉴别。不同的是,如果说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和过程性的诊断的话,那么,总结性评价就是一种系统性和终结性的诊断。

(二)从评价的取向与追求看

从评价的取向与追求看,学业评价可以分为获得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两种方式。这两种评价虽然是从取向的差异上进行区分,但是,随着对学业评价价值的认识变革以及评价方式的改革,两种评价已经显示出整合的趋向。

1.获得性评价

获得性评价也称之为习得性评价,通常是以已经确认的教学目标为参照的一种评价,它主要是对个体是否已经获得目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的检验。

获得性评价具有明显的预设性。即评价的目标是被严格预设的,评价的目的就是反映被评价者与预设目标之间的距离。因此,这种评价通常采用量的方式来刻画。这种评价通常采用如下一些测量方法。

作业考查。这是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评价的测量方法,而且具有即时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在学生完成某个知识的学习后,通常就会被要求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而作业通过教师批阅后,结果就被显现出来,教师与学生自己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学习的习得水平。但是,这种评价方法通常因为无法反映过程而缺失对学习者策略性知识水平的评鉴;同时,也因为评价主要指向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所以就会缺失对学习者创新水平的评鉴;当然,它也就会缺失对学习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合作等水平的评鉴。

可见,要克服这种方法的弊端,就要设法积极去改进作业的形式。一个比较有效的策略就是增加一些表现性作业,如完成一些设计性的任务,或去做一些调查性的任务,抑或去进行一些操作性任务。

纸笔测验。这也是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评价的测量方法,它直接通过成绩来判断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水平。当然,这里的习得是一种理解性获得,而绝不是对概念的机械性识记。

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是能直接反映学习者对既定认知内容的习得水平,但是,它除了与作业考查一样具有非全面性和非过程性特点外,还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不断地形成性评价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了。

如今,改进纸笔测验的形式也成了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较好的策略是在纸笔测验中增加理解性或设计性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要将纸笔测验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做习题,而是将它放到问题解决的层面去理解。于是,诸如“想一想”“解释一下”或“设计一下”等词汇所表述的任务就会在纸笔测验中出现。

课堂活动。这里的课堂活动包括课堂中的提问、课堂中的练习以及课堂中的扮演等活动,这是一种运用频率最高的获得性评价方法。在课堂中经常性的提问式对话或指令式的扮演,不仅能及时反映出某一个体对知识或技能的习得水平,被显现的错误能及时获得改正,还能直观反映个体习得水平在班级群体中的位置。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具有个别性的特点。即在一堂课内,能获得这样评价的学生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而教师通常就是通过对这些个别样本的评价来推断班级群体在知识或技能上的获得性水平,从而确定教学进程。

要克服课堂活动评价的弊端,长期的实践表明,追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例如,当学生完成一个回答之后,教师就可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和他不同的想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说明)?”

2.表现性评价(www.xing528.com)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表现性任务的评价,即以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的特点就是不仅仅关注个体最终获得了什么,而且更为关注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从小学数学课程的价值追求看,学生习得知识、形成技能并不是唯一的目标,还包括诸如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如何?在学习中获得了哪些体验?形成了哪些策略性的知识?创造性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是不是进一步发展了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的能力?这样来看,表现性评价是非常有意义的。

表现性评价不具有明显的预设性,即有些评价的目标是伴随在评价过程之中生成的,它追求被评价者的那些潜在的、有着个性差异的且是通过任务显现出来的各种价值。因此,这种评价通常采用质的方式来刻画。这种评价通常采用如下一些测量方法。

解释性任务。所谓解释性任务,就是指对学生来说,他需要完成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习题,而是一个需要将自己的思考通过数学交流的方式进行解释的任务。通过这样的任务,不仅能评价学生对习得知识理解的水平,还能反映学生数学交流的水平以及数学思维的水平。例如:“小明说,他想到了一个数,当100被这个数除的时候,结果是介于1和2之间。请你给出至少三种关于符合这个数的正确描述,并对你的推理进行解释。”

设计性任务。所谓设计性任务就是向学生呈现一个需要通过利用已经习得的数学知识进行设计和规划的任务,这样的评价不仅能反映学生对习得知识的理解水平,而且因为这样的任务通常具有开放性特点,因此能有效地评价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现实情境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策略等水平。例如:“学校准备将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的屋顶改造成为一个大花圃,但是考虑到要浇花,就要设计一些通道。请你设计一下这个屋顶花圃,并说说你设计的依据。”再如:“班级要去春游了,计划到三个景点去游览,时间为9∶00—14∶00,每人准备20元钱。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这个计划包括时间安排、游览路线安排和费用安排等,并将你的计划解释给你的同伴听。”

制作性任务。有的时候,制作不仅仅是一种复制性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这种制作性的任务,通常能评价出学生的创新水平。例如:“请你将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边连起来,使它能折成一个正方体,你能有多少种方法?”

调查性任务。调查就是收集资料,而收集资料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的过程,还是一个对信息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能评价学生对信息价值理解的水平以及处理信息的策略性水平。例如:“调查今年7月份我们这个地区的气温的数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一个合适的方法进行统计。然后解释一下这些数据处理的结果,并做出一些推断。”

实验性任务。一些简单的数学实验,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通常还能反映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例如:“用一根长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你最初的猜想是什么?你是如何实验的?你获得了什么发现?”再如:“一个任意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你最初的猜想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验证的?结果与你的最初猜想一致吗?”

反思性任务。通常看,反思性任务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文本和口头两种形式来实现。对前者而言,比较多的是用书面语言的方式来回答诸如“我是这么想的?”“我原先的预测为什么错了?”“我最困难和最得意的是什么?”等这样的问题。一般来说,这种形式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对后者而言,则是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它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从实践看,一个帮助学生学会反思的较为合适的策略,就是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格式”化的文本来过渡。

(三)从评价的参照看

从评价的不同参照看,学习评价通常可以分为常模参照评价、目标参照评价和个性特征参照评价三种。这种学习评价的分类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的,即主要是用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定的。

1.常模参照评价

所谓常模参照评价,就是将某个预设的位置作为“常量”,而预设的依据就是群体在测量时可能获得的一个平均值。也就是说,在编制评价量表(如测验试卷)之前,已经对群体成绩的平均值有了一个大致估计,然后以这个“值”为参照来编制评价量表的难、易程度。

可见,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它通常反映的是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在常模参照评价下,某个群体的测量成绩通常是正态分布的。

2.目标参照评价

所谓目标参照评价,就是一种将预设的课程目标(包括发展性目标和习得性目标等)作为一种参照,然后通过某种测量的方式来评定某一个体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评价方式。

目标参照评价是一种绝对性评价,它通常只反映某个个体与预设目标之间的距离,而不显示这个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在目标参照评价下,某个群体的测量成绩通常是呈偏态分布的。

3.个性特征参照评价

所谓个性特征参照评价,是以某个个体已有的基础作为参照。这种评价的特点就是只反映每一个体的内部特征,即是对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结果的个性化评估,它描述的是个体具有哪些特征,反映的是个体相对于原来的基础是否取得了进步或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因此,个性特征参照评价也是一种相对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基本上不关心某一个群体的总体成绩,也不关心某一个体成绩在群体中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