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卡耐基经典读本:第九章关注他人,超越自我

卡耐基经典读本:第九章关注他人,超越自我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假如我们想要摆脱忧虑和烦恼,培养良好的心态赢得平和和自由,那么我们需要记住:忘记自己,多关心别人,每天做一件善事,将快乐带给他人。洛夫汀老夫妇已经70岁高龄了,常年卧病在床。波顿把这句话当作自己恪守的家规,他一直严格遵守。洛夫汀老夫妇还送波顿去上学,不过波顿在学校第一个星期过得并不好,可以说有一些糟糕。不过并没有人嫉妒波顿,因为他总是乐意帮助别人。在一年的时间里,波顿一直在帮助别人。

卡耐基经典读本:第九章关注他人,超越自我

卡耐基金言

人生毕竟只有一次,一个人就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事、做善事。

假如我们想要摆脱忧虑和烦恼,培养良好的心态赢得平和和自由,那么我们需要记住:忘记自己,多关心别人,每天做一件善事,将快乐带给他人。

波顿(C.R.Burton)居住在密苏里州商业街1067号,他是密苏里州维泽汽车销售公司的员工。

波顿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在他9岁时,母亲带着两个小妹妹离家出走,从此音讯全无,家里只剩下波顿和父亲相依为命。

在波顿12岁时,也就是母亲离家出走三年后,家里又飞来横祸。当时,波顿的父亲与一个合伙人一起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小镇开了一个咖啡馆。有一天,当波顿的父亲外出打理生意的时候,那个奸诈的合伙人瞒着波顿的父亲卖掉了咖啡馆携款逃跑。另外一个好心的朋友赶紧发电报催波顿的父亲赶紧回家,结果匆匆回家的父亲在堪萨斯州发生了车祸,就这样,波顿在12岁又失去了父亲。

尽管波顿有两个姑姑,不过她们年纪都大了,身体也不好,而且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所以只收留了波顿家里其中的三个孩子。最后,只剩下波顿和小弟弟没有被收养。镇上的人怜惜波顿和弟弟,让他们留了下来。但是,即便这样,波顿和弟弟依然过得战战兢兢,害怕被别人当作被抛弃的孤儿。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是根本无法避免的。

波顿在镇上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生活了一段时间,不过由于普遍经济不景气,这家主人很快就失业了,因此这家人没有能力再抚养波顿。于是,辗转间,波顿被洛夫汀夫妇收养了,并将他带到了11千米外的农庄

洛夫汀老夫妇已经70岁高龄了,常年卧病在床。洛夫汀先生叮嘱波顿说:“只要你不说谎、不偷窃、听话,你就可以一直住在我们家里。”波顿把这句话当作自己恪守的家规,他一直严格遵守。洛夫汀老夫妇还送波顿去上学,不过波顿在学校第一个星期过得并不好,可以说有一些糟糕。学校里其他小朋友不停地取笑波顿是一个大鼻子,而且还骂他笨,总是对着波顿说:“你是一个没人要的小孩。”听到这样的话,波顿非常生气,他握紧了拳头,真想狠狠地揍这些家伙一顿。不过,了解这些情况的洛夫汀先生却劝诫波顿说:“一定要记住,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这样的人是从来不打架的。”因此,波顿只好忍着一肚子的气,直到忍无可忍时。有一天,一个男孩从学校菜园里抓起一把鸡屎扔到了波顿脸上,波顿终于忍不下去了,他狠狠地揍了那个男孩一顿。没想到,这还为波顿赢得了几个朋友,原来跟那个男孩不和的几个孩子纷纷认为他罪有应得,他们都成为了波顿的朋友。

波顿在学校总是麻烦不断,洛夫汀太太给他买了一顶新帽子,波顿非常喜欢。结果有一天一个女孩子竟然将这顶帽子抢走了,而且还往帽子里灌水,最后将帽子也弄坏了。当波顿追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却说:“我往帽子里灌满水好淋湿你的木头脑袋,好让你清醒清醒。”

性格好强的波顿在学校不管遭遇了什么,都是忍着不哭,他总是回到家里发泄。烦恼的波顿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直到有一天洛夫汀太太告诉他一个化敌为友的主意:“波顿,你可以主动向那些孩子示好,尽你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他们就不会再捉弄你,也不会再叫你‘没人要的孩子’。”波顿决定听从洛夫汀太太的建议,开始认真读书,他很快就成为了班里最好的学生。不过并没有人嫉妒波顿,因为他总是乐意帮助别人。

在一年的时间里,波顿一直在帮助别人。他在学校里帮好几个男同学写作文,帮他们写辩论稿。其中,有个男孩子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波顿在帮他写作业,他就告诉妈妈说自己出去抓小动物了。其实他就是偷偷跑到洛夫汀先生家里,将狗栓在谷仓里,就找波顿帮他写作业。而且,波顿还帮一个同学写了读书报告,甚至花好几个晚上帮一个女孩子补习算术。

在村里,波顿也一直不遗余力地帮助身边的人。由于村里接连发生几件不幸的事情,两个年长的农夫相继去世,一位太太被丈夫抛弃,而波顿是附近四个家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波顿一直坚持帮他们做事。在上学、放学路途中,波顿都会到她们家里,帮着砍柴、挤牛奶、喂牲口。情况真的像洛夫汀太太所说的那样,人们纷纷称赞波顿,没有人再像以前那样诅咒过他,他们都将波顿当成朋友。一年过去了,再也没有人叫波顿是“没有人要的孩子了”。

即便后来波顿从海军退役回来,那些人都很真诚地对待他。波顿刚到家那几天,两百多个乡亲都赶来看望他,有的人开车从80多英里外的地方赶来,他们对波顿的关心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波顿一直都在忙忙碌碌,他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这些人,所以很少会有烦恼。

这个故事是征稿而来的,当我开始写这本书时,我曾拿出两百美元征稿“我是如何战胜忧郁”的真实动人故事。当时,我聘请了三位评委——东方航空公司总裁艾迪·雷肯贝尔(Eddie Rickenbacker)、林肯纪念大学校长麦克伦博士(Stewart W.McClelland)、记忆广播新闻评论家卡腾伯恩(H.V.Kaltenborn)。不过,最后征文比赛的结果却是难以评断,精彩的故事不分伯仲,评委们也难以取舍。最终,我们决定两个人都胜出,将奖金一分为二,而上面所讲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故事。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故事确实精彩,波顿先生确实了不起,他不仅学会了如何远离忧虑享受人生,而且还赢得了如此多的朋友。

西雅图市星辰报刊的惠豪斯曾写信说:“我多次采访过华盛顿弗兰克·鲁普博士,他是我知道的最无私的人,也是最懂得人生,从生活中得到最多的人。”但事实上,鲁普博士已经瘫痪了23年,即便如此,他依然是乐于奉献大众的人。

威尔士王子曾说:“我乐于服务大众。”鲁普博士一直恪守这句话,因此他从生活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鲁普博士瘫痪后,他搜集了很多瘫痪在床的病人的姓名和地址,给他们写鼓励的信,给对方也给自己带来欢乐。不仅如此,他还组织了一个面对瘫痪者的写信协会,成员之间可以互相通信。后来,鲁普博士的协会发展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组织,称为“室内社团”。

鲁普博士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内心总是保持一种使命感:若是可以为比自己生命更神圣更有意义的想法而贡献,内心会感到很欣慰。所以,鲁普博士每天躺在床上,平均每年写出1400多封信,然后给社团捐书,给无数的病友带来了欢乐。

萧伯纳曾说:“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在抱怨世人没有尽力让他自己感到开心。”鲁普博士,一个瘫痪在床的人就是这样从生活中学到东西的。他并没有通过抱怨和批评来获得,也没有自怜,将自己当成全部的中心。他所学到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助别人,然后从中感受到快乐,也让那些受自己帮助的人感受到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艾德勒(Alfred Adler)经常对那些患了抑郁症的病人说:“假如你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去做,每天都努力地去思考如何让别人开心,那么在两个星期之内你就可以痊愈。”尽管这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不过却非常有效果。事实上,艾德勒博士的名著《人生的意义》实在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抑郁症的表现是对他人的不容易消除的愤怒和抱怨。尽管目的是赢得关心、同情和支持,病人却总是由于自己内心的罪恶感而感到不安。他们记忆中的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场景:我想去沙发上躺一躺,不过上面却躺着我的哥哥,于是我就一直哭泣,直到哥哥起来让我躺在沙发上。

抑郁症患者往往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报复自己,因此医生对其进行治疗的首要步骤就是不让他寻找到自杀的理由。即便当我遇到这样的人,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努力去消除他们的紧张,我会告诉他们:“所有事情,只要你不喜欢,那就不要去做。”尽管这句话听起来很稀松平常,不过假如你真按照这句话去做了,那就会解决一切问题。假如患了抑郁症的人能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他还能想什么呢?他根本寻找不到自杀的理由。当然,我也可以告诉他们:“假如你想去剧院看表演,那就去吧;假如你想给自己放一个长假,那就去吧;假如你在做这些事情的途中不想去了,那就不去。”这差不多是每个人都想达到的理想状态,只要遵从内心的愿望,那心中的优越感就会得到满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就好像上帝一样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是,这根本不符合他的生活方式,他们有一种控制欲,想要怪罪别人,假如大家都顺从他的心愿,他就无法得到掌控的感觉。最后,这样的方式大大地减轻了抑郁症的压力,所以他们从来不会想到自杀。

在大多数情况下,抑郁症患者会说:“但是,我几乎想不到做什么事情。”这个回答早就在我的预料之中,毕竟我听到这样的说法太多了。所以我将早就准备好的答案告诉他们:“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情。”但是,在某些时候,病人也会说:“我想一整天都躺在床上。”在通常情况下,我会同意病人这样的请求。因为假如我同意了,他或许反而不会这样去做;而一旦我反对,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意愿受到了违背,说不定会大闹一场。

以上所说的是一种方法,当然我们可以采取另外一种直接的方法。我可以告诉他们:“假如你每天想办法给别人带来快乐,而且你真的按照这样去做了,那我可以保证你在两个星期之内会告别忧虑。”当然,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只会想到如何给别人带来快乐,而不会想其他烦心的事情。那些患抑郁症的病人根本不会为某些事和某些人担心,而是全身心地想着怎么样让别人高兴。不过,有些抑郁症病人并没有这样去做,他们只是想想,并不将这个方法付诸实际行动。于是,我告诉他们一个好方法:“当你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时,那就集中全部注意力思考如何让别人开心,这对帮助你睡眠非常有好处。”果不其然,当这些病人真的按照这样做了,结果他们一躺在床上就睡着了。因此,这个方法只有在抑郁症病人抛开自己的优越感,以一种温和友善的态度实施时才会产生效果。

抑郁症患者经常会担心:“我无法做到,我总是会有很多的烦恼事情。”这时我会告诉他们:“没关系,只要烦躁的时候可以想想别人就好了。”我希望他们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有的患者会疑惑:“我为什么要去想方设法让别人开心?为什么不是他们来让我自己开心呢?”当然,假如他真的是为自己健康考虑,那不妨采取这样的方法,而别人若是采取这样的方法也迟早要受苦的。既然我这样说了,有一些患者还是会认真考虑我的建议。

其实,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让抑郁患者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人。因为所有抑郁症的根源都在于病人跟外面缺乏交流与合作,而假如抑郁症患者这样做了,那他就会意识到这一点。一旦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与其他人达到平等合作的地步,那他们就不会再抑郁了……“请爱你的邻居”,这是宗教教义中最不容易做到的一条……事实上,人类的失败通常是因为无法做到这些而造成的,假如一个人对自己的朋友漠不关心,那他做事肯定不会那么容易,而且很容易给身边的人带来伤害。

艾德勒博士鼓励人们每天做一件善事,这样我们对个人的要求,以及对个人的最高赞赏就是——他是个好同事、好朋友、好爱人、好伴侣。每天做一件善事,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当我们在做这些善事时,我们总是在想着如何给别人带来欢乐,这样我们考虑自己问题的时间就大大缩减了。在生活中,假如一个人总是考虑自己的事情,那他就会产生忧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

威廉姆·蒙斯(William Mons)女士,是纽约第五大街蒙斯秘书学校的创办人。她一直与丈夫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在5年前的12月,蒙斯女士永远地失去了丈夫,生活惨遭悲剧,她的心情一下子跌入谷底,非常悲伤,每天都生活在自怨自艾中。

尤其在每年圣诞节时,蒙斯女士对丈夫的思念就会越来越浓。从前自己丈夫在的时候,她从来没有一个人过圣诞节,而现在她不得不独自一个人过圣诞节。所以,当圣诞节即将到来时,蒙斯女士心里充满着莫名的恐惧。朋友们纷纷邀请蒙斯女士一起去过圣诞节,不过蒙斯女士担心这样的家庭聚会或许会让自己触景生情,所以她都一一拒绝了。快到圣诞节的那些天,她的情绪简直被自怜淹没了。圣诞节前夕,蒙斯女士下午3点钟就离开了办公室,然后到第五大街漫无目的地闲逛,希望可以摆脱自怜和抑郁的情绪。整个大街一片喜气洋洋,人们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看着这一切,只会令蒙斯想起自己过去开心的日子。

蒙斯女士茫然地在大街上游荡,她忍不住流泪,她实在没有勇气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家里。她继续在大街上流浪着,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她毫无目的地走到了一个公交站点。即便是在这里,她也会想起了丈夫在世时,两人常常会随便搭上一辆公交车漫无目的地去进行所谓的“探险”。这时,又有一辆公交车进站,蒙斯女士在记忆的思潮中上车去了。汽车经过了哈德逊河,又过了一阵子,蒙斯女士听见售票员说:“女士,终点站到了,你该下车了。”蒙斯女士不得不从公交车上下来,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蒙斯女士根本不知道这里的地名。四周非常安静,气氛显得平和闲适。蒙斯女士打算等公交车坐回去,不过这时公交车还没来,她就打算在附近逛逛。无意之间,蒙斯女士走过一座教堂,这时一阵优美的平安夜的乐声飘了出来,蒙斯女士带着好奇心走进教堂,里面只有一位风琴手,再无其他人。蒙斯女士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看着圣诞树上那闪烁的彩灯像漫天的星星,非常绚丽,非常疲倦的她看着这一切,竟然沉睡过去了。

等蒙斯女士醒来时,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她根本忘记了自己在哪里,甚至感到有一些恐惧。这时她发现在自己面前站着两个小孩子,看起来他们是到教堂来看圣诞树的。其中一个小女孩看着蒙斯女士,说:“她是圣诞老人派来的吗?”不过,看到蒙斯女士醒来看着他们,他们有些害怕,蒙斯女士安慰孩子们不要害怕,自己不会伤害他们。这时蒙斯女士注意到这两个孩子穿着非常破烂,蒙斯女士问他们:“你们的父母呢?”孩子们回答说:“我们没有父母。”听到这样的话,蒙斯女士感觉自己的境况比这些孩子们好多了,但是自己竟然还在自怨自艾,总是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在这样的孩子面前,蒙斯女士感到非常惭愧。在这一瞬间,蒙斯女士的心情变好了,她带着孩子们去看了圣诞树,又到小卖部买了零食和糖果送给孩子们。看着孩子快乐的笑容,蒙斯感觉不到孤独,竟然是两个孩子令她摆脱了这几个月以来的忧虑和痛苦,在此时此刻蒙斯女士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

蒙斯女士通过与孩子们聊天,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幸运。至少自己在孩子们这样大年纪的时候,身边陪伴着父母,有他们的温暖和关心。在这个过程中,蒙斯女士发现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假如自己想要开心,那就需要先给别人带来快乐。蒙斯女士第一次发现快乐是具有传染性的,在给予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快乐。蒙斯女士在帮助两个孩子的同时,自己也不会由衷地感到快乐,从而摆脱了过去的忧虑、悲伤和自怜,似乎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了重生。从此以后,蒙斯女士的人生发生了变化,她在后来的日子里再也没有遭受过忧虑的困扰。

当人们在帮助别人时,他已经进入一个忘我状态,所以他更容易获得快乐与幸福,当然,本来占据他内心的忧虑与悲伤也会消失不在。即便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玛格丽特·泰勒·叶慈是一位小说家,事实上,她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比她写的小说更精彩。因此,她成为美国海军最受欢迎的女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叶慈太太因为心脏不适,已经卧病在床一年多了。她每天24小时差不多需要躺在床上22小时,即便下床活动也就是从房间走到花园晒晒太阳,这样的距离是很短暂的,不过她依然无法一个人行走,在女佣的搀扶下才可以走到花园中。当时,叶慈太太以为自己一辈子都将这样度过了。(www.xing528.com)

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天早晨,当事故发生时,所有的事情都陷入了混乱,因为一颗炸弹在叶慈太太家附近爆炸了,强烈的震动使她从床上跌了下来。当然,事故带来的危害远远不止这些,陆军派出卡车去接海陆两军的家属到学校避难,这时他们想到了叶慈太太,因为她床边就有电话,可以帮忙他们打电话联络住处。当他们问叶慈太太是否愿意帮忙,她想到自己竟然还可以做事,就马上答应下来。于是,叶慈太太开始负责记录那些海军陆军的家属都被安排到了什么地方,他们会叫将士们打电话找她询问地址,然后就可以找到他们的家属。

这一次事故造成2117人的死亡,另外有960人失踪,当然许多太太都失去了丈夫。叶慈太太很快获得了消息,自己的先生没有出意外。放下心之后,叶慈太太努力为那些找不到丈夫的妻儿加油打气,尽可能地去安慰那些失去丈夫的太太们。

刚开始的时候,叶慈太太是躺在床上接听电话,后来坐在床上接。最后,她越来越忙碌,忙到竟然忘记自己是一个病人,她开始下床坐在桌子边。看着那些失去丈夫的太太和孩子们,叶慈太太非常想帮助他们,所以她完全忘记了自己,除了每天休息的8个小时,她剩下的时间都不会躺在床上。

每当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叶慈太太总是说:“空袭珍珠港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不过对我而言,也是最大的一件幸运事情。这次命运的转折赋予了我命运的力量,这是我以前做梦都不曾想到的。我不再关注自己,而是关注其他人,因为这件事,我找到了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我根本无暇顾及自己,我所想的就是去帮助别人,然后从中感受到快乐。”

假如日军没有轰炸珍珠港,或许叶慈太太这辈子就是一个废人了。她总认为自己是一个病人,而且躺在床上又十分安逸,她总是这样消极地等待着。经过了这件事,叶慈太太才明白自己在生病的那段时间潜意识中失去了复原的意志。假如不是日军轰炸珍珠港,叶慈太太以为自己将永远这样生活下去了,自己的生命里再也不会出现曙光。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Rung)曾说:“我的病人中有1/3无法从生理上找到病因,他们只是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生活比较空虚。”这些所谓的病人只想过舒服的日子,不过别人都在脚踏实地的工作,所以并没有人提供给病人所需要的一切。所以他们就自怨自艾,在无聊、空虚的境况下就会去寻找心理医师。假如他们错过了公交车,他们就只会站在公交车站,抱怨其他所有的人,而从来不寻找自身的原因,他们甚至要求每个人都以他们为中心。我想,假如心理医生的病人都可以像叶慈太太一样去关心和帮助别人,那估计有1/3的人能够痊愈。

因此,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他的生活单调乏味,再普通不过了。每天工作8个小时,非常无聊,从来不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他也根本不会有兴趣去帮助别人,毕竟这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当然,他们若是在平安夜遇到两个孤儿,也会发发善心关心他们;假如空袭发生时,他们在珍珠港,也会像叶慈太太一样去帮助别人。但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就是一个过着单调人生的普通人。事实上,不管你的生活有多么枯燥无味,但每天避免不了要与人打交道,那你对这些人的态度又如何呢?是假装看不到,还是尽可能地去了解他们?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送信的邮差,他们经常会跑很多路,为人们送信上门。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会是怎么样的反应?会关心地问他们家住在哪里,或者询问他们的妻儿,或许道一声“你辛苦了”,或者问他“你的工作无聊吗”。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比如,杂货店的小童、送报纸的青年、擦鞋的孩子,等等。他们跟所有人一样,他们也会忧虑、梦想,甚至会有野心,他们渴望与人交流,不过关键在于每天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我们是否给对方一个交流的机会。我们是否满怀好奇地想去了解对方的生活?所以,一个过着枯燥生活的普通人不要发出这样的假设问句:假如我处在叶慈太太的位置……假如我在平安夜遇到两个孤儿,我也会做同样的事情。事实上,你现在就可以开始做同样的事情——关心和帮助他人。我们可以从早上出门遇到的第一个人开始,将关心传递给对方。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说:“对人和善也是对己和善。”有人会觉得帮助别人好像没什么受益,事实上并非如此。当你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所获得的将是无尽的快乐。你会对你自己更加满意,更加坚信自己的价值。波斯宗教家佐罗亚斯托(Zoroaster)曾说:“帮助别人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件乐事,因为它可以让你更加健康快乐。”当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将这种态度称为“博大的自私”。

纽约心理服务中心主任林克(Henry C.Link)曾说:“在我看来,现代心理学家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科学证明自我牺牲和纪律都是自我实现与获得快乐不可或缺的条件。”当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多为他人考虑一下,不但能够让自己摆脱烦恼,还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乐趣。

耶鲁大学的菲尔普教授(William Phelps)曾说:“我到旅店、理发店及商店时,我总会友善地与身边的人聊天,我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冰冷的机器。比如,我会称赞店里女服务员的眼睛很大,或者长得很漂亮;我在理发店时,会问理发师一天工作是否辛苦,或者他是如何进入这个行业的,进入这个行业多久了,到现在为止接待过多少客人了,有时我还会帮着他整理自己的顾客名单;若是遇到搬运工人,我还会跟他们握手,他们辛苦劳作了一天,即便是我一个简单的握手动作,他们也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我发现当我开始关心他们时,他们会感到快乐,而且我也会感到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一个酷热的夏天,菲尔普教授到火车餐车上用餐,这时餐车非常拥挤,整个空间闷热无比,当然,服务总是很慢。不过,菲尔普教授一点也不生气,即便他已经等了半天。当服务员将菜单递过来时,菲尔普教授反而十分谅解地说:“在这样的天气以及这样的环境,在厨房忙活的师傅可真是不容易。”听到如此谅解的声音,服务生声音有些幽怨,他总算找到一个可以倾诉心里话的人了,他说:“上帝啊!我听这些重复的抱怨已经整整19年了,这些客人们总是抱怨饭菜不好吃,服务又慢得像蜗牛,而且车厢里又很闷热,东西又不便宜……不过,您可算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对厨师表示谅解和同情的客人,我可真希望多遇到像您这样的客人。”事实上,菲尔普教授只是将厨师当成一位普通人,不过在服务生看来却是如此诧异。在生活中,许多人所渴望的不过是自己可以被别人当作一个普通人来看待。

在生活中,菲尔普教授不仅对人如此,对那些动物也是如此。有时他在路上遇到有人牵着狗遛弯,这时他总是记得赞美那些狗。然后走过之后再回过头去看他们,发现那个主人正快乐地拍着他的狗,菲尔普教授明白,那是自己的赞美重新引起了主人对狗的欣赏,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菲尔普教授还曾经讲述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英国遇到一个牧人,他养了一只壮硕聪明的牧羊犬。对此,我先是真诚地赞美了那只牧羊犬,之后问他是怎么样驯养出这样好的狗的。交谈之后,我走过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了他们一眼,发现那只牧羊犬正将前爪搭在主人的肩膀上,而主人正宠爱地拍着它的头。看着这一幕,我非常开心,牧羊人也是如此的开心,当然,这全部归功于我对牧羊犬的夸奖。”

菲尔普教授所宣扬的主张,与中国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相似,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因此,像菲尔普教授这样的人是不需要心理医生的,他可以快乐地跟搬运工握手,又可以对厨师表示谅解,而且还会称赞别人的狗,所以,他的脸上整天都挂着笑容,根本找不到半点忧愁。

有一个郁郁寡欢的女孩子,竟然由于喜欢倾听而赢得了好几个男孩的好感。这个女孩子的家以前在费城主要是靠社会救济金生活的,对她而言,年轻时最大的悲剧就是来自家庭的贫困。其他女孩子那样精彩的社交活动,对她而言简直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女孩子经常衣着很破烂,而且那些衣服总是又古老又太小,穿起来简直土得掉渣。女孩子经常感觉没有脸面见人,更别说交朋友了,她常常会在哭泣之后沉睡过去。她绝望了,难道自己就这样吗?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突然之间,她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在以后的每次聚会中,这个女孩子都邀请身边的男孩子讲述自己的经历、想法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计划。女孩子问这些问题是希望可以转移这些男孩子的注意力,不希望他们注意自己破烂的衣服,当然并非希望引起这些男孩子的注意。不过,当女孩子这样做的时候,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女孩在听这些男孩子谈论的过程中,她从中收获了一些东西,并开始对一些事情产生兴趣。女孩子开始产生浓厚兴趣,自己竟然忽视了服装的问题。不过,最令女孩子觉得惊奇的是,由于女孩子成为一个忠诚的倾听者,又鼓励男孩子谈论自己。这使女孩子在这群男孩子中很受欢迎,因为那些男孩子感觉跟她在一起非常快乐,甚至有三个男孩子向她求婚。

现在这个女孩子已经为人祖母了,就在几年前,我到她所在的镇上做演讲,曾寄宿在她家里。第二天她开车送我去50英里外的火车站,在路途上,我们谈了怎么样交朋友。这个女孩子告诉我说:“卡耐基先生,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连我先生都不知道的秘密。”以上就是她给我讲述的故事,也是她亲身经历的故事。

或许,有人会觉得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自己才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过问别人的事情呢,只要自己可以挣到钱,获得自己追求的东西就行了,根本没有必要管别人的事情。当然,你可以这样想,也有选择自己生活的理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诸如那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耶稣、孔子、佛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都是赞成这样的想法的,难道你觉得这样想法是错误吗?甚至那些无神论者也支持这样的观点,诸如剑桥大学豪斯曼教授,他是现代非常著名的学者。后来,他在剑桥大学所作的演讲《诗之名与质》曾说:“耶稣说,‘人因我而失去生命者将得到永生。’这确实是永恒的真理,也是人的道德的最高境界。”或许,这样的观点我们曾经从其他传教士口中听说过,不过豪斯曼教授是一位无神论者,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想着自己,是没办法活出真正的人生价值的,他的生活依然很糟糕。反之,若想享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不如忘记自己、服务于人。

或许,你觉得豪斯曼教授的观点没有说服力,但是21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无神论者——西奥多·德莱塞也持相同观点。在德莱塞看来,一切的宗教都是神话,而生命就是虚幻的,没有丝毫的意义。不过,他信奉并且一直遵循着耶稣的一个原则——服务于人。德莱塞曾说:“假如一个人想从生活中获取快乐,那他就为他人考虑,不能只顾自己,毕竟快乐源自彼此之间的关心和帮助。”

事实上,真相真的如同德莱塞所说的那样,帮助别人过得更好,可以使自己获取快乐。这样的话,那就马上行动,不要再白白浪费时间了。人生毕竟只有一次,一个人就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事、做善事。从现在开始马上行动,不要拖拉,重视现在的每一刻,因为人生从来不会给你彩排的机会。

假如我们想要摆脱忧虑和烦恼,培养良好的心态赢得平和和自由,那么,我们需要遵循第七条规则:忘记自己,多关心别人,每天做一件善事,将快乐带给他人。

小结

事实上,七天就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心态,赢得平和与幸福。

规则一:我们的思想中应充满平和、勇气、健康还有希望,因为思想决定生活状态。

规则二:不要总是想办法去对付任何人,包括你的敌人,如果你这样去做的话,那你所受的伤要远比对方深。我们应按照艾森豪威尔将军的话去做:不要将时间白白浪费在不喜欢的人身上。

规则三:首先,不要害怕别人会忘恩负义,只要心中默默地盼望着就行了。毕竟耶稣基督一天拯救的10个麻风病人中只有1个向他道谢,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期望可以比耶稣获得的感恩更多呢?

然后,铭记,期望别人的回报并不是获得快乐的方法,而是需要在给予中赢得快乐。

最后,需要铭记,感恩是一种培养出来的品质,假如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也懂得感恩,那作为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这种品质。

规则四:学会感恩,停止抱怨!

规则五:不要去模仿他人。寻找自己,做回真正的自己。嫉妒别人是愚蠢的表现,而模仿别人则是变相折磨自己。

规则六:假如命运丢给你一个酸柠檬,那就想方设法把它变成一杯可口的柠檬汁吧。

规则七:想办法给别人带去一些快乐,就可以帮助自己摆脱那些生活中的不愉快,对别人好其实就是对自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