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构聚变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重构聚变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创新思维研究的代表理论有华莱士的“四阶段”,吉尔福特的“发散辐合思维”,刘奎林的“序列链”,韦索默的“结构说”,斯腾伯格的“智力观”,若宾的最高级思维模型等,这些为重构聚变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这为重构聚变创新中的聚变环节增加了多种可能性的假说。这三维理论也证实了重构聚变创新的生成基本要素。

重构聚变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现代创新之父”熊彼德认为,创新是新的或重新组合的过程。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有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两点含义。根据《辞海》的解释,创新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创造,也包括对原有的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对其使用价值的重新发现。从知识的层面来看,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从价值的层面来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全新理念,是人们内在价值的灵魂追求,是人们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形式。创新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高度统一。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创新思维的基础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

对创新思维研究的代表理论有华莱士的“四阶段”,吉尔福特的“发散辐合思维”,刘奎林的“序列链”,韦索默的“结构说”,斯腾伯格的“智力观”,若宾的最高级思维模型等,这些为重构聚变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四阶段”理论。华莱士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过程具有四个阶段——“准备、酝酿、启发和检验”。准备阶段是提出课题、搜集各种材料、进行思考的过程;酝酿阶段是让普通人成为专家学者的第一阶段,时间跨度从几分钟到几年;启发阶段又称顿悟期或灵感期,是通过视觉上的幻象表达出来的;检验阶段是对整个创造过程的反思过程。刘奎林在“四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诱发灵感的机制序列链”理论,即境域、启迪、跃迁、顿悟、验证。境域指那种足可诱发灵感迸发的充分且必要的境界;启迪指机遇诱发灵感的偶然性信息;跃迁指灵感发生时的那种非逻辑质变方式;顿悟指灵感在潜意识孕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时的瞬间表现;验证指对灵感思维结果的真伪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定。这两个理论为重构聚变创新的理论开启了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www.xing528.com)

吉尔福特提出了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区分。他认为,发散思维的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辐合思维是依据给定的零散信息得出一个有效的或合理的答案或结论。辐合思维建立在发散思维所提供的大量事实基础上,发散思维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构成要素。这对重构聚变创新的类型提供了理论支撑。

韦索默的“结构说”认为,创新思维过程既不是形式逻辑的逐步操作,也非联想主义的盲目联结,而是格式塔的“结构说”,并指出,这种格式塔结构是通过顿悟而获得。这为重构聚变创新中的聚变环节增加了多种可能性的假说。斯腾伯格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其中,第一维是指与创造力有关的智力维,第二维是指与创造力有关的方式维,第三维是指与创造力有关的人格维。这三维理论也证实了重构聚变创新的生成基本要素。若宾等人提出的最高级思维模型认为,人类思维对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性所做出的反应,实际上可看成是对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所做出的反应。在此基础上,若宾等人还提出了一种用于确定关系复杂性的理论框架。这对重构聚变创新的理论赋予了一种外在条件性和内在关联性

总之,写作活动整合各种文化艺术资源的重构聚变创新,首先是将相对应的艺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知识等)与写作知识进行配对,知识单元与知识单元的配对作为建构与生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将不同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或其他艺术知识等)引入到对应的写作知识中,才有可能发生重构聚变。其次是运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形式的创新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动力系统,在获得可以整合的知识后,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是重构聚变创新的关键。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创造力。最后是学生在知识整合、思维激活的条件下,有效地抓住新的质,重新构筑新的框架结构,完成发展中质的飞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