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研究》的创造性阅读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研究》的创造性阅读原则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创造性阅读以尊重文本为前提学者林忠港说:“文本的生成创造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依据;二是看整体;三是讲程序。”创造性阅读应该采用“有上生新”这种方式,无论什么形式的创造都不能脱离文本。那么究竟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呢?那么在创造性阅读中“对话”就是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构成一种创造关系的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研究》的创造性阅读原则

(一)创造性阅读以尊重文本为前提

学者林忠港说:“文本的生成创造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依据;二是看整体;三是讲程序。”[8]这里所说的“有依据”就是在阐明想要对文本进行创造时必须有理有据,不能让创造成为无源之水。宋代学者陈善在其著作《扪虱新话》中说:“初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此话是对诗歌阅读提出的要求,现在也可适用于一切文本的阅读,说的是先要从文本入,最后还要从文本出,其实就在强调在阅读中文本的重要地位。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呈现出两种创造形式:一种是在学习文本后,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生新创造,很多教师称之为“有上生新”;另一种则是完全脱离学习的文本,一味地追求另类创新,使语文课堂缺少本应有的“语文味”,这种创造被称为“无中生有”。

新课改以来,新的课程标准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并且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创造性阅读才被带到研究的范围内,随之而来的就是将创造性阅读带到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来,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仔细钻研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创造性阅读的要求,只是凭借自己对创造性阅读的理解来进行教学,这样就导致创造性阅读走进“无中生有”的病区。很多教师将创造性阅读误认为是学生自己不断追求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具体的实施上出现了偏差,教师对学生思维发散出的想法言论只是予以鼓励赞扬,并没有指出内容上与所学内容是否存在关联性,是否偏离了文本内容,教师只是注重学生“说”的这种形式,并没有对内容的对错进行衡量。例如:有的教师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为了提倡创造性阅读让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学生对“父亲爬月台事件”发出疑问,认为这种做法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是很危险的行为,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这种发散思维的行为予以肯定,但是并没有对学生所说的加以解释,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者孙绍振也说过:“多元解读,不是绝对自由的,应该是以文本主体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为基础的。”[9]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只是肯定了学生主体,但是没有引导学生注重文本主体,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阅读创造是与文本内容不相关的,教师对这样的回答应该进行纠正,学生敢于表达的行为应该得到赞扬,但是基于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在一个正确的聚焦点上进行发散,而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教学目标的无中生有。还有一种“无中生有”的形式就是来自教师教学本身,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语文课堂的艺术性、趣味性,创造出一些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教师只注重新颖而缺乏语文知识性。例如:有的教师在教授巴金的《小狗包弟》时,将这篇文章的内容设定成一个刑事案件,把包弟作为受害者,巴金定为嫌疑人,还设定了证人、案件起因等,这种忽略文本本身的教学设计是完全错误的。有学者认为,所谓创造性阅读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创造,它的前提是肯定文本的存在……应当受解读对象和文本的制约。[10]所以案例中语文教学是失败的,这样的教学已经把文章的体裁都忽略了,已经脱离了文本,完全不像是语文课了,教师认为这样的创造性能够带给学生新鲜感,但实际上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无用的。

创造性阅读应该采用“有上生新”这种方式,无论什么形式的创造都不能脱离文本。创造性阅读,是以承认文本的可变性、未定性为前提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文本的背景、结构和逻辑是客观的、确定的。这样看来创造性阅读是要用文本中的具有可变性的或未定性的部分进行创造,但是这部分创造必须以文本中确定性的部分为基础,不能逾越客观而进行无根据的另类创造。(www.xing528.com)

(二)创造性阅读以有效对话为途径

创造性阅读要通过“对话”进行创造。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基于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关系,创造性阅读的创造必定也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那么究竟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呢?很多教师单纯地将课标中所说的“对话”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认为它在课堂中所呈现的样子就是与学生之间的问答、讨论而已。这样的“对话”仅仅存在于一种行为上,而没有从具体的意义上理解。“对话”其实是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那么在创造性阅读中“对话”就是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构成一种创造关系的过程。“对话”的存在形式的确是问答或是讨论,但是“对话”的根本目的是要寻求三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学者庞鑫总结了阅读教学中对话的特点有:非目的性、生长性、回归性、关系性。其中他对非目的性的阐述就在说明“对话”是一种主客体在相互作用下的建构过程,是做有意义的活动;接着对关系性的阐述是在说明“对话”是主体与客体间维持一种关系,并且通过问答或讨论的方式来呈现的。从阅读教学中“对话”的这两种特点来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关注的仅仅是“对话”的关系性而忽略了它的非目的性。

“对话”的核心就是寻求主体和客体的共同点、交叉点。在创造性阅读中,关键就是要找到这个交点,这样进行创造性阅读才能不偏离文本。那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然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找到在情感上与文本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之间的交点,其实就是共同的情感体验,之后再进行的创造性阅读就是通过这个交点进行发散,学生通过选择和吸收文本中的一些元素,之后这些筛选出来的元素在学生的思维空间中发生“变异”,产生出一些超越这个交点的情感体验,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