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破思维定式的藩篱: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研究成果

突破思维定式的藩篱: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维定式在人们潜意识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并不知不觉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以高考为例来看,近年来,这类写作对议论文的考查比重较大,而议论文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既是备战高考的实际需要,也是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举措。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专题辩论是训练辩证思维的有效形式。想象与联想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关键。

突破思维定式的藩篱: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研究成果

思维定式在人们潜意识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并不知不觉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缪勒,通过实验证明人的潜意识里有一种重复出现的趋势。美国心理学家邓克尔研究发现,人们的心理活动,往往会受到“心里固着效果”的束缚,会按照先前的方向和路径去思考与行动。我国专家学者也对思维定式进行了研究,认为人们“当面临某个事物或现实问题时,便会不假思索地把他们纳入已经习惯的思维框架,并沿着已习惯的思维轨迹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种习惯成自然的方向和轨迹,就是一个人特有的思维惯常定式。”[11]

通过写作教学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勇于突破思维定式,辨明认识误区,活跃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活力。这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选好突破口,抓好关键点,才会取得好效果。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可以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灵感思维四方面入手。

(一)培养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指的是运用辩证思维规律进行的思维”[12]。辩证思维属于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是以一切事物的客观联系为基础,对世界进行认知并在思考中以动态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高考为例来看,近年来,这类写作对议论文的考查比重较大,而议论文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既是备战高考的实际需要,也是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举措。培养辩证思维,就要对高考作文中运用频率较高的辩证法原理加深认识,并把这些原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针对性系统化训练,使学生学会用辩证思维来审题立意,使写作充满辩证色彩。

1.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矛盾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核心观点,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要求人们要用对立统一、一分为二观点来分析问题。如2014年江苏卷“青春朽与不朽”,如果单就“朽”或“不朽”一个方面去说,就是孤立和片面的,文章立意境界就降低了。应该承认时光匆匆流逝,没有谁会青春永驻,但要珍惜宝贵青春,用奋斗让自己的青春在精神层面实现不朽。反之,浑浑噩噩、虚度光阴,这样的青春也就真的“朽”了。这样分析清楚,写作的立意就更为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专题辩论是训练辩证思维的有效形式。无论是辩手还是观众,都可以在辩论中全面认清事物,强化辩证思维,还可以进行针对性写作训练,反复强化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意识,可借鉴的话题有“能否以成败论英雄”“中学生出国利弊谈”“学会放弃与不要轻言放弃”等。

2.联系与发展

矛盾对立统一的属性,决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同时,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体现联系与发展辩证法的屡见不鲜。如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门与路”,单就具象的门或路去写,就会落入肤浅境地。考生要对“门或路”产生联想。“门”可引申为成功之门、大学之门、胜利之门等。“路”可引申为人生路、事业路、大学路等。然后进一步拓展延伸,文章才会意象丰富,境界高远。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多关注时事要闻和社会热点,指导学生学会用联系与发展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比如可组建调研小组,对生态环境饮食交通教育医疗等课题进行研究,对发展趋势做出预判,发现问题并研究出应对措施。还可精心设计专项写作训练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可选的命题有“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

3.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具体可感,灵活易变,丰富多彩。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要通过思维获取,相对稳定,深藏于内。2006年全国卷Ⅱ作文是关于国人阅读方面的,据问卷调查显示,很多原因导致国人读书越来越少,网上阅读的人却越来越多,要求学生就此发表看法。这是一道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典型命题,如果被表象所惑,写作就会变得浅薄,考生要多追问几个问题,细加分析才可以得出结论,即网络的发展带来了阅读方式的变革。以此立意,文章就会抓住关键,境界提升。可见采取追问法,思想深入一些,就可以拨开迷雾,发现真相。

在实际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联系与发展观点分析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善用追问法,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一般三个问题就可以由浅入深触及本质;还可定期针对国际时事、社会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通过讨论深化认识,发现真相;还可设计专项写作训练题,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借鉴的命题有“选秀节目之我见”“泪水背后的故事”等。

4.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外部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实际上,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与政治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此加深认识,能运用原理分析解决较为简单的现实问题;可选取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分析问题的有关文章,召开专项读书交流会,在欣赏之余,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辩证关系,深化认识;可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与“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两句话谈看法,可以“学会说不”等话题开展写作专项训练。

(二)促进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由人的右脑所主导的、建立在形象联想基础上的一种思维形态。形象思维的运行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人们通过对具体或抽象事物的认知,在个人经验、阅历、情感等因素作用下,有意或无意间创造性加工形成的较为形象而具体的新事物的过程。想象与联想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关键。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现有事物塑造新目标的过程。联想是指从一种事物、概念、方法等想到另一种事物、概念、方法等的心理活动。当前很多学生执笔无言,行文空洞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想象与联想能力。

语文教师可通过持续的想象与联想专项练习,让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得到提升。教师还可针对相关联想或相似联想,要求学生由指定对象的相关属性,自然想到另外关联事物,进行关联训练。比如由教师想到学生、教室、书本,由水想到火等。也可把毫无关联的事物放到一组,让学生发挥想象,合情合理连缀成篇,长期坚持就会强化想象与联想能力。此外,选取适合的课文进行角色训练,表演课本剧,对教材有关内容进行改写、续写和扩写等,也是训练想象与联想能力的好方法。

(三)引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充分发挥想象,多元探求问题答案的思路和方法。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可以冲破固有束缚,不断取得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一物多思法

就是顺应实际教学情境,随机选择某物作为思维发散点,引导学生尽可能大胆想象,创造出众多的新形象、新思路的方法。(www.xing528.com)

比如,当看到学生不小心打破了杯子时,语文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适时运用一物多思法,让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这一事件加以联想与想象,并展开写作。

2.一事多议法

就是以课文中某个易于触发议论的话题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充分讨论,产生多种合理解释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的集体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3.一文多写法

就是指同一道作文题,可采取多种不同写法,达到突破常规、另辟蹊径的效果。一文多写是发散思维在创作中的运用。考虑到学生们的负担,为了培养兴趣,可以把写作要求降低到一段话的程度,训练过程可以三种形式进行:一是根据自己思考的不同角度各写一段话;二是运用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甚至诗歌等不同文体各写一段话;三是按照自己所想到的不同篇章结构,各写一篇小文章。

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在布置作文之前,教师引领学生针对写作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大家尽可能生发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要求学生围绕最认同的某个想法,采用不同文体,不同结构方式去创作,并对成文进行集中展示,在相互交流中达到智慧共享,集思广益。

(四)涵育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人们对某个问题进行艰苦思考过程中,受到某种因素激发,突然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顿悟过程。这是在一种积极的爆发式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思维状态。

灵感思维具有随机性、突发性、瞬间性、突变型等特点[13],呈现出绝无二致的特异性,因而灵感思维产生的结果,是真正彻底的创新与突破。结合灵感思维产生的条件与机制,可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灵感思维。

1.用生活来培植灵感

“倡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有创意性地表达”。[14]学生只有走进生活,才能最终实现灵魂深处“潜意识”与客观生活“显意识”的有效对接,产生难能可贵的灵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必费尽心机去创造条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们善于发现与观察的心灵。“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比如讲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以让大家观察一下家乡的雪,累积随记随想;讲到《赤壁赋》,就不妨来一次真正的月下漫步,写下月下感受。只有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自然有机地结合,才会促使学生在与生活的接触中碰撞出美丽的灵感。

2.用知识来孕育灵感

灵感的产生与个人知识经验关系密切,而知识积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教师除了要抓好必修教材教学外,也要抓好选修教材的阅读教学。教师还要精选部分课外经典作品,制订选择性阅读书目,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在读书方法上,可借鉴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同时,倡导批阅式读书法,即在读书时,及时将所思所感记录在侧,通过批阅式阅读,深化思想认识,增加灵感发生的概率,并能瞬间捕捉到思维的火花,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用情感来激发灵感

饱满而强烈的情感,是灵感产生的向导。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方式有很多,最直接有效的就是情景教学。以亲情类文章为例,讲授之前,可播放有关亲情的散文诗、生活中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进入情境。课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要结束时可播放《懂你》《鲁冰花》等歌曲,使学生们的情感达到高峰,并在头脑中闪现出许多与亲人相处的动人场景,千言万语蓄势待发,内心想法急于表达,文章自然会情理兼备、文质兼美。

4.用思考来创造灵感

思考是灵感之花栖居的枝丫,没有思考就不会产生灵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不能急于求成,可先在“悟”上下功夫,由浅入深进行。要让学生明白,灵感不是急迫焦躁就能产生的,往往辛苦思索而深入到潜意识中的问题,在相对放松的瞬间更易于产生解决的良策。要在课堂启悟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要善于采取层进式追问法,调动学生思维不断延展,催生出更多思考结果。

5.用习惯来积累灵感

灵感稍纵即逝,捕捉灵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把握好一个“随”字,即随时随地随手记录。要指导学生做到笔不离手、本不离身,把阅读中引起情感共鸣的诗词语句,辛勤思索的真实感悟,突然顿悟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是思维结果再现和深化的过程,是思维锻炼的有效方式。在智能手机日益普及情况下,要鼓励开展网上阅读,利用手机存储、拍照、手写等功能,将随时记录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在写作训练方面,有意识地进行随记随抄,持续强化随笔练习,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越来越多的灵感就会被积累下来,写作就会渐渐释放出思想光辉。

6.用训练来唤起灵感

通过恰当的写作训练,会唤起曾经的灵感,也能催生新的灵感。日常针对灵感思维的写作训练,一定要多搜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创作更加自由而轻松。要让学生一见作文命题,心里就像敞开了面朝大海的那扇窗,晴空万里,海风习习,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教师要采取灵活合理的评价尺度,鼓励学生说真话、述真事、道真理、抒真情。在写作训练方式上也可采取现场写实、编辑简报、以文会友等多种形式,真正激发学生创作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却无”的精彩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