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人高被引学者就职于美国及其他国家大学及科研机构

华人高被引学者就职于美国及其他国家大学及科研机构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当代世界科学的中心,本研究中有60位华人高被引学者目前任职于美国的科研机构,其余4位分布在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的大学中。(二)机构性质与排名大学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母体。目前华人高被引学者绝大多数在大学工作,仅有少部分任职于科研院所和商业机构。

华人高被引学者就职于美国及其他国家大学及科研机构

(一)所属地区

汤森·路透集团的首批高被引学者名册发布于2001年,此后每年会根据新的统计数据更新名册。由于无法通过当前数据库查到历年新增人员名单,作者只能查阅以往研究来追踪不同时期华人科学家的人数变化。2007年,王国龙统计出中国的高被引学者共21名。其中,大陆高被引科学家仅有3人,其次是中国台湾(7人),来自中国香港的人数最多(11人)。[10]蒋莉莉、杨颉于2011年统计发现大陆高被引学者有8名,中国台湾共14名(包括社科领域),中国香港21名(包括非华人学者在内)。[11]2012年,易勇和戚巍对我国高被引科学家的科学覆盖地图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华人高被引学者(包括社科领域)在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分布人数分别为7、16和17人。[12]而本研究于2013年的发现则是9人、16人(包括一名社科领域的学者)和14人。可见,至少从2007年开始,中国的高被引学者的人数总体呈增长态势。特别是大陆地区的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在不到十年间增加了两倍。这要归功于近年来中国内地经济的崛起以及人才项目政策的支持,吸引了部分海外和境外的学者回国发展,赵东元、张涛、霍启升等皆在此列。

尽管如此,身处海外的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样本量是最大的,比例达到62.4%。作为当代世界科学的中心,本研究中有60位华人高被引学者目前任职于美国的科研机构,其余4位分布在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的大学中。可以推测,科学精英的培养及成才后的留驻度与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和机构的学术环境有紧密关系。本研究的数据也再次证明了美国大学及学术职业对于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和高层次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二)机构性质与排名(www.xing528.com)

大学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母体。目前华人高被引学者绝大多数在大学工作(人数比例为80.4%),仅有少部分任职于科研院所(15.7%)和商业机构(3.9%)。其中,大学与科研院所之间存在人才互相流动的案例,但大学/科研院所与商业机构之间却只有单向流动,即便是精英群体也不例外。本研究样本中有4位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目前任职于公司,其中3人在海外,1名任职于中国华为集团。这几位高被引学者在踏入商界前无一例外都有过在海外大学或科研院所长期研究的经历。之后或被聘加盟或自创公司,并非出身于商业机构。可见,高被引群体很难直接由商业机构的研发部门培养出来,这也许与高被引文章更偏向基础研究有关。

我们对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后发现,高等院校绝对是中国香港科研精英的最大聚集地。中国香港地区的所有样本均来自大学,分布在香港中文大学(4人)、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各3人),以及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各2人)五所院校。66.7%的中国大陆科学家样本和85.7%的海外华人科学家样本也都集聚在大学。6名中国大陆高被引科学家分别就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全部属于中国政府“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院校;还有2名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工作。本研究中,近一半的中国台湾地区高被引科学家目前都供职于不同研究所。他们中仅有一位学者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后旋即回台效力,绝大多数都有历时多年的海外科研经历及丰富的学术履历。另一半高被引科学家分布在台湾成功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院校。

64名海外华人科学家广泛地分布于海外三十余所大学,包括贝勒研究院(Baylor Research Institute)、华 盛顿卡耐基 研 究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Science)等在内的数家科研院所,还有爱派克斯(Apex)、基因泰克(Genentech)等科技公司。样本量排名前四位的机构分别是哈佛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各4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罗格斯大学新布伦瑞克分校(各3人)。这四所院校在201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分别位列全美第1、46—58、5和46—58[13]。总体来看,海外华人高被引学者任职的机构多是该领域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或科研院所。相较之下,学校整体排名的影响却并不十分显著。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多个学科都位列前茅。其余两校虽称不上世界顶尖学府,但根据2016年的软科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佐治亚理工学院在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领域排名世界第12,罗格斯大学新布伦瑞克分校在自然科学数学领域排名51—75,在该领域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这似乎也是精英人才集群现象的一种表现。华威大学对高被引物理学家和生命科学家迁移情况的分析发现,“每所大学通常都仅在几个领域拥有高被引科学家”,而这种精英人才的集群现象对人才成长有优势累积的效应。[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