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属对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影响

亲属对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影响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人高被引科学家从亲属那里受到的影响亦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陈省身夫妇对于朱经武的影响,便属于在经验传递、道路选择、鼓励支持上兼而有之的综合性指引。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家庭教育往往是春风化雨、以身示范的模式,或关心鼓励、后援支持,或重视教育、夯实基础。比如张亚中的父亲就反对童年时期恶性补习,认为这样长期下来,有些学生弹性疲乏,等到不需要人家逼的时候,就会失去念书的兴趣。

亲属对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影响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从亲属那里受到的影响亦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指的是这种影响主要指向的是他们的科研工作,这种影响虽说不是通过直接参与科研发生的(这里排除了部分女性科学家因与丈夫合作而可能受到的影响),但却可能通过方向选择、经验传递等对他们的研究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例如女科学家袁钧瑛,在上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便得到身为有机化学教授的祖父的建议,“学生物学吧,适合女孩子,化学也很有趣”,还说将生物与化学结合起来的生物化学将是未来的热门研究方向。[56]这建议现在看起来是很有见地的。

不过最典型的还是朱经武,他是陈省身先生的女婿。陈省身和杨振宁两家交好,因此陈请杨做朱经武的博士论文导师,后来杨振宁又成为朱经武和夫人陈璞的媒人。有如此强大的“亲友团”指引支持,对朱经武的研究工作自然助力颇多。朱经武曾向岳父请教“成功秘诀”,陈省身告诉他:模仿不能通向成功之路。一个人应该自始至终严于律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与弱点,不骄傲自满,应以自己的兴趣与天性开拓自己,而不单为追求时髦做一些容易的事,因为一个人一旦发现了一件既新奇又有趣的事,就应当敢于接受并抓住不放。他谆谆教导道:“要问自己工作是否尽力,而不是报酬多少。”“应当从条条框框里跳出来,做一些别人没想过的事情。”并嘱咐道:“你要做新的东西,要‘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做事要执著。”还说:“科学的乐趣在于走在别人前面,看别人没有看到的风景,呼吸别人没有呼吸到的新鲜空气。”岳父一再嘱咐他,从事研究不要走热门,因为跳进去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打破头了,应该开创自己的路,而且要坚持,别一下子不行了就跳出来。[57]

而在他从事超导体研究期间,陈省身夫妇更是成为他研究工作最忠实的“啦啦队”成员,以至于打电话第一句话总是问“现在温度如何?”这样的经验传授,直接支持,难怪朱经武要说“受益终生”。

陈省身夫妇对于朱经武的影响,便属于在经验传递、道路选择、鼓励支持上兼而有之的综合性指引。的确,在科学的道路上能够得到前辈巨擘的引导,必可避免许多弯路,倘若这位前辈巨擘又恰好是自己的家人,那就更是多了“近水楼台”的便捷了,可谓“得天独厚”。只是,并非所有人都这般幸运,能够拥有身为科学巨匠的亲属家人。不过即使如此,事实证明,科学家们也可从自己的知识分子亲属身上得到熏陶教益,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多是借助家庭教育发生的,其虽未必直接指向科学家的科学事业,却可能为他们的个性品质、工作习惯、学业基础等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些方面的进步会对科学家从事研究起到间接支持。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间接影响加以描述。(www.xing528.com)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家庭教育往往是春风化雨、以身示范的模式,或关心鼓励、后援支持,或重视教育、夯实基础。比如丘成桐父亲非常重视培养子女的古典文学修养,但同时又深知古文难解,更多时候会和孩子坐在一起欣赏古典文学,相互切磋学问。[58]何大一的父亲何步基是一位电脑工程师,家里的许多亲戚也都从事科学研究。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何大一与他的两个兄弟,个个以刻苦读书、追求知识为人生目标,三兄弟分头出击,在不同的领域各有建树。而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父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可谓“一门四杰”,令人钦敬。[59]

有的优秀科学家的父母教子非常重视自然发展,甚至不让孩子参加补习班。比如张亚中的父亲就反对童年时期恶性补习,认为这样长期下来,有些学生弹性疲乏,等到不需要人家逼的时候,就会失去念书的兴趣。张亚中读初中时学校有暑期课业辅导,张父就不让他去,结果开学后被记旷课六十多节,张父还跑去替儿子理论。[60]当然,有的科学家小时候也是补习的,但父母监督补习的方式却不失灵活趣味,且着眼于真本领,而非死功夫。例如,田长霖的父亲田永谦,本人就学术渊博,还精通多国语言,或许正因如此,非常重视孩子的外语学习,请名师教儿女外语。不过其对子女学习的抽查却又十分灵活,譬如在看电影后让孩子模仿对话,还运用歌剧话剧等形式让孩子们全部参加排演,他则既当演员,又当导演,全家人一起在玩中学,学中玩。所用都是些既能激发兴趣,又利于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方法。[61]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这些取得了很高成就的科学家们,其家庭教育环境往往是比较宽松的,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说不注重,但同样也很注意用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少有强迫、威逼。从科学家们对家长的回忆中可以看出,“身教”似乎作用更大,往往是父辈身上的优秀特质(如勤奋)和所取得的成就对他们的志向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对我们思考当前的家庭教育现实不无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