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人精英科学家研究: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对影响力的调查结果

华人精英科学家研究: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对影响力的调查结果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引用率外,成果所发表的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有时也被认为是判断成果质量的重要参考。因此,在考察了华人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时期后,我们将进一步检验这部分成果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笔者利用自建的“华人高被引科学家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期刊数据库”,对这一推测进行了检验。CS的情况又有不同,他的6篇高被引论文皆是在专业年龄3—6岁之间发表在一本Q3分区的专业期刊上的。

华人精英科学家研究: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对影响力的调查结果

除引用率外,成果所发表的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有时也被认为是判断成果质量的重要参考。例如,国内的一些职称晋升、科研奖励政策就将论文发表期刊的等级作为成果质量评判的重要标准。华人高被引科学家们的高被引论文为我们考察这一做法的合理性提供了样本。因此,在考察了华人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时期后,我们将进一步检验这部分成果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经验似乎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种讯息,即顶尖科学家创造的顶尖成果,理所应当发表在顶尖刊物上。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笔者利用自建的“华人高被引科学家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期刊数据库”,对这一推测进行了检验。

对华人高被引科学家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期刊进行统计时,我们注意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遇到刊物更名的情况[47],本研究将期刊当前名和曾用名下的文章一起计算;第二,每本学术刊物的出版国家、影响因子和特征因子皆是唯一值,但学科领域和期刊分区可能不止一个。比较典型的情况有两种,①如果JCR中同时显示了某一期刊所处的大领域和小领域,那么优先选择具体(小)领域。如表2-8中期刊A,本研究就采用了冶金学和冶金机械学所对应的排名及分区。通常来说,学术刊物在小领域中的排名要高于在整体领域的排名;②如果某一期刊的学科分类在JCR中处于交叉学科,那么优先选择排名靠前的分区及领域。如表2-9中期刊B,笔者就将其列入分区为Q2的化学类刊物。由此可见,本研究采纳的基本上都是期刊的最高分区与最好排名。

表2-8 期刊A的JCR分区数据

表2-9 期刊B的JCR分区数据

(一)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的基本情况

总体来看,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高被引文章主要发表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通过统计,华人学者发表的912篇高被引文章中绝大多数是原创性研究论文(92.4%),综述类文章占7.6%,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些高被引论文集中发表在280部学术期刊上。其中,有178本是美国出版的刊物(63.6%),其次是英国出版的54本(19.3%),德国16本(5.7%),荷兰15本(5.4%);瑞士、新加坡、法国、加拿大、丹麦、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出版的期刊共占5%;中国仅有2本。并且,亚洲地区高被引论文的发表刊物全部集中在Q2—Q4区,影响因子总体低于北美和欧洲的学术期刊(见表2-10)。这一数据再次证明了欧美当前的科技中心地位,华人科学家要想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就必须寻求在欧美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成果的机会。同时,发表在这类刊物上的文章也更容易受到同行的关注,获得更高的被引量。由此可见,建设我们华人自己的高水平科学研究阵地任重而道远。

表2-10 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的出版国家与期刊分区对应表

(续表)

另外,进一步分析发现,华人高被引科学家在发表自己的优质成果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期刊偏好”特征。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高被引科学家被引量最高的10篇同行评议论文主要分布在2—3本学术期刊上,有的甚至全部集中在某一本刊物上(如ZYZ)。表2-11列出了曾发表过3篇及以上同一位华人高被引论文的期刊名录及其在本领域的排名。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华人高被引学者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集中发表在本领域的优质刊物上,形成一种“受欢迎作者+知名期刊”的强强联合模式。这种取向很容易理解:纵然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明显更难,但可能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度、更大的引用机会,甚至随之而来的各种奖励仍然吸引着大量科学家将之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这其中,优秀学者的成功概率更高。而一旦在某一本优质刊物上曾有过发表经历,特别是还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和评价,这部分科学家自然就成为了被信任度更高的作者,甚至被纳入该刊物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不可否认,马太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影响。

表2-11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高被引论文的集中期刊目录

(续表)

与此同时,还存在另一种比较少见的情况,那就是仍然有数位华人高被引科学家选择多次在影响因子不那么高的普通刊物上发表自己的高被引成果,例如CS、CGR、HK、SJD和HZW的高被引论文集中发表在Q2和Q3区间的学术期刊上。为何要在业内排名平平的刊物上发文?虽然笔者无法直接通过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但通过其他途径还是找到了蛛丝马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分析。例如,CGR的10篇高被引文章中有一半都是在职业成熟期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这本Q2分区的期刊上,而他正是该刊物的主编。提升刊物的影响因子自然是主编的重要职责,因而也不难理解他为何做出将自己的优质成果发表在这里的选择了。这可以被视为“受欢迎作者+普通期刊”的带动模式。CS的情况又有不同,他的6篇高被引论文皆是在专业年龄3—6岁之间发表在一本Q3分区的专业期刊上的。此时的CS尚处在职业生涯早期,学术高峰的攀登需要一个积累过程,以这样一种“普通刊物起步模式”开启自己的学术生涯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此外,将高质量成果发表在影响力不高的期刊上还有可能与不同期刊关注的领域和主题存在差异有关。也许有的科学家研究的问题并不容易被影响力大的刊物重视,那么另择他处也是为自己的成果选择一个合适的归宿了。

(二)刊物的影响力指标分析

由于科学期刊数量庞大,品质良莠不齐,要检视高被引学者优质研究成果的出处,我们有必要对出版刊物在科学界的影响力进行分析。而衡量一本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可以采用若干种指标,本研究选择JCR数据库中比较重要的三项——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和JCR期刊分区和学科排名——来对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的情况做进一步考察。(www.xing528.com)

1.影响因子

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由加菲尔德创立,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于JCR数据库,是JCR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参数之一。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计算公式为:该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期刊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48]虽然近年来由于全球性的“SCI情结”和“影响因子崇拜”现象而饱受诟病,甚至有学者还提出期刊影响因子可以被人为操纵[49],但它仍然是当前国际科学界评价科研工作现状普遍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地反映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通常而言,IF值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不过,同样的IF数值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意义是不同的。例如,IF值大于5,在材料学领域可能仅算普通优质期刊的水平,但在数学统计学或者地球科学等领域无疑已经是顶级期刊了。这提醒我们,在利用影响因子评价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高被引论文时,必须分学科进行,以避免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分布差异可能带来的误判。

基于此,本研究以高被引论文分布频次较高的四个专业(包括物理学、材料学、数学和统计学)为例,对高被引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在各专业内部,高被引论文对应刊物的影响因子的离散度普遍很大(见图2-13)。以材料学为例,有5篇高被引论文发表在IF值大于20的期刊上,21篇高被引论文分布在IF值10~20之间的刊物上,还有54篇高被引论文对应期刊的IF值小于10。其他三个专业的情况亦然。

图2-13 高被引论文在四个专业的影响因子分布图

(a)物理学 (b)材料学 (c)数学 (d)统计学

当前,国内科研机构在人才延聘和职阶晋升环节越来越强调在SCI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少院校还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设置了不同级别的经济奖励。如有学校规定“普通SCI论文奖励×元,IF3.0以上奖励×元,5.0以上奖励×元”,或“奖金等于影响因子取整后乘以1 000”等;对于在《科学》和《自然》上发文更是予以重奖,金额数倍于普通SCI论文。在精神和经济双重激励机制的作用下,科学家们可谓卯足了劲向顶尖学术期刊冲刺。而我们的研究发现,华人高被引科学家发表在本领域超高影响因子刊物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固然多于普通科学家,但他们更多的优秀成果还是集中在本领域其他优质学术刊物上,甚至不乏一些一般性期刊。

以上是根据影响因子分析的结果,考虑到学界当前对影响因子的争议,我们认为有必要使用其他指标做进一步检验。而特征因子相对影响因子,被认为是一个可弥补其部分缺陷的指标,因此本研究接下来将使用特征因子进行验证。

2.特征因子

汤森·路透集团在2009年的JCR数据库中正式增加了特征因子(Eigenfactor)作为度量期刊整体影响力的又一项重要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不同,特征因子不仅考察引文量,还考虑了施引期刊的影响力。该指标使用JCR数据库的引文期刊数据,构建起剔除期刊自引的5年期引文矩阵。与影响因子相比,特征因子的优点主要在于它在设计算法的过程中考虑了引文的价值,排除掉期刊自引的影响,使结果能更好地评价期刊的整体影响力。[50]

本研究中,特征因子最高的期刊是《自然》,最低的期刊为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coustics,数值之间差距悬殊。同样选取物理学、材料学、数学和统计学四个专业Hi-Ci论文发表刊物的特征因子进行统计能够看出,各领域高被引论文对应期刊的特征因子离散程度依旧非常显著(见图2-14)。以数学为例,109篇高被引论文中,发表在特征因子大于0.05的刊物上的仅有1篇,分布在特征因子0.03—0.05和0.01—0.03两个区间内分别有17篇和78篇,特征因子小于0.01的对应有13篇。其他三个专业情况类似。这一结论再次印证了影响因子部分的分析,即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最引人瞩目的成果所发表期刊的计量指标离散度非常高,意味着并非所有优质科学成果都发表在计量学意义上的“好刊物”上。因此,仅用影响因子或者特征因子作为评价科学家研究质量的标准,确是不尽合理的。

图2-14 高被引论文在四个专业的特征因子分布图

(a)物理学 (b)材料学 (c)数学 (d)统计学

3.JCR期刊分区与学科排名

JCR期刊分区是按照汤森·路透的学科分类,将某一学科的所有期刊按照上一年度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后再四等分,依次对应Q1,Q2,Q3,Q4区,每一区间的期刊数占该领域总期刊数的25%。

如图2-15所示,华人高被引科学家发表高被引论文的280本刊物中,有72.9%集中在Q1区,其他超过1/4的期刊均分布在Q2、Q3和Q4区。具体到912篇高被引论文中,有85.5%(780篇)分布在Q1区,还有14.5%(118篇)分布在Q2—Q4区。由于25%仍然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区间,我们对Q1区的期刊又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排名在本领域前10%(包括在内)的期刊数为117,约占华人科学家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总数的41.8%;发表在排名前10%的期刊上的论文总量为459篇,约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50.3%。

图2-15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高被引论文的JCR分区图

前文中已经说明,本书采纳的分区与排名数据基本都是学术期刊的最好成绩。这样的结果再次验证了,受到科学共同体高度认可的杰出成果,绝大多数只是发表在本领域中的高级别刊物(而非顶级刊物)上,甚至还有一些仅发表在普通杂志上。这一结果多少有些令人意外。毕竟,如果按照国内机构在奖励科研成果时通常采纳的中科院期刊分区标准——进入学科排名前5%的学术期刊才算1区,那么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这些高被引论文分区结果可能更不理想。这一发现也提醒我们有必要对“唯影响因子至上”和“1区文章才算数”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进行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