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心理学基础及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基础及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环境和个体的相互作用上,认知心理学的主张是个体对环境会产生作用,而环境并不会决定人的行为。发现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充分重视教学环境的营造、问题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以此来营造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情境。因此,一些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个体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教育心理学基础及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尤其是批判行为主义所研究的“空洞的有机体”。在环境和个体的相互作用上,认知心理学的主张是个体对环境会产生作用,而环境并不会决定人的行为。通常情况下,环境只是会为个体提供一种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究竟会对个体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学习中的心理结构。因此,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的一种改组,而并非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基于这一基本观点,又衍生出了一些具体的理论主张,具体如下。

(1)理智发展的教育目标

布鲁纳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他还强调要充分重视教育的质量以及理智的目标。换句话说,教育不单单在于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理智的发展,以此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激励学生在自己的猜想中发现价值以及可修正性;引导学生树立运用心智解决问题的信心;引导学生自我促进;培养学生理智的诚实。

(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是将认知心理学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四条基本原则。第一,动机原则。不难理解,认知主义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倾向十分重视,它认为每个学生都对学习内容具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所以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充分激发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进而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第二,结构原则。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而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加匹配。第三,程序原则。这主要是指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这一顺序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动机状态、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第四,强化原则。认知心理学反对过多由教师进行强化,因为这样容易使学生对教师的指点产生依赖心理。同时,教师的强化应该逐渐从外部奖励向内部奖励转变。

(3)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布鲁纳指出,学生并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可供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并非是为学生提供已经整理好的知识。因此,他大力提倡发现教学法的应用,强调学生的内在动机、直觉思维及学习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

严格来讲,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被视为认知主义的一种延续,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纯粹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真实反映,而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性的假设、解释或者假说,而随着认识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会不断出现变革。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也需要根据问题所处的情境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创造或再加工。此外,即便是对于已经被普遍认同了的知识,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者都同样可以理解,因为要对知识进行理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建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情境下学习者的学习历程。(www.xing528.com)

(2)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与认知主义理论相似,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同样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是简单、被动地去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去进行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以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为基础,更加主动地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处理、加工。之后,学习者会对已经接收的信息进行解释,从而生成个人对信息意义的主观理解。由于不同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不同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调动知识经验时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信息的解释就会出现不同情况。

(3)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并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同时,学习者获得知识也不是仅仅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而实现的,而是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他人(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借助一定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而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一个生长点,然后引导学习者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换句话说,教学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可以被理解为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应该共同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不断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

不难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思想核心是:将学生作为中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以及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为了对教学过程的本质进行更好的解释,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教学中的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教学情境。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充分重视教学环境的营造、问题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以此来营造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情境。第二,协作共享。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写作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这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认为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与讨论,以此来建立起教学的群体,在这个教学群体中,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思维都可以被群成员分享,从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正面本质与价值。人本主义认为应该从整体上对人进行研究,反对将人的心理分割为几个不完整的部分。同时,人本主义提倡要密切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尊严信念、热情等。由此可见,人本主义从全人教育的角度对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解释,而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观点如下。

(1)以人性为本的教学目的

尽管人本主义认为适当的后天环境对于人的自然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指出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由外在的环境或者刺激决定的,而是一个人在内在的情感和意愿的基础上做出的综合性和自主性选择。马斯洛提出:“学习过程是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学习的过程首先要满足学习者最基础的需要,然后要重视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一些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个体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内容,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保障学生在恰当的学习环境中发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2)彰显主体的教学过程

人本主义认为,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也是达到“自我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必要保障。人本主义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潜能、动机、兴趣、情感、认知等内心世界方面的研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认知主义认为人天生具有创造、求知等方面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将这些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为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动态的过程。因此,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创造最好的条件来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帮助学生发现与自己更加协调的学习方法与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