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工作流程,形成运行机制

建立工作流程,形成运行机制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随班就读医教结合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虹口区逐步建立了鉴定与安置、评估与计划、训练与实施、阶段性评估与调整“四环节”工作流程,形成医教结合运行机制,以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在IEP会议后,由中心教师指导协助学校教师根据IEP会议研讨所形成的教育康复总目标,撰写个别化教育计划。同时,学校及特教中心根据IEP既定要求,为随班就读教师及学生提供教学具、人员、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保障。

建立工作流程,形成运行机制

在随班就读医教结合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虹口区逐步建立了鉴定与安置、评估与计划、训练与实施、阶段性评估与调整“四环节”工作流程,形成医教结合运行机制,以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

(一)鉴定与安置

图3 随班就读学生鉴定安置流程

在鉴定与安置环节中,加强对《虹口区随班就读学生安置流程》的管理,形成规范化的随班就读学生鉴定安置流程(见图3)。医学和教育共同配合,科学地做好每一位特殊学生的入学鉴定与安置工作。教育机构主要负责发现申报、组织检测工作,向学校家长反馈信息,征询家长意见,提出随班就读申请,组织入学鉴定和专家咨询会议,做好认定通知、学校安置等工作;医疗机构主要指市教委指定的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负责做好鉴定工作,提供教育与医学咨询服务,并提出初步的教育康复建议。

(二)前期评估与计划制定

组建随班就读“医教双评估”工作团队,成立了一支由医学(医生、康复训练师等)、教育(校长、分管教导、资源教师、学科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等)和其他支持人员(家长、同伴等)组成的多方合作评估工作团队,保障评估的多元化和真实性。构建随班就读“医教双评估”框架体系,从学生特点、需求以及全面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医学和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估体系(见表1)。

表1 随班就读学生综合评估体系

对学生开展评估工作后,首先由特教中心教师汇总解读各项评估结果,解读评估信息,分析学生优弱势,出具评估报告;接下来以学校为主导,组织学校教师、家长、专家及特教中心教师共同召开IEP会议,各方人员基于评估信息的解读共同商讨学生个别化教育目标及教育康复领域。在IEP会议后,由中心教师指导协助学校教师根据IEP会议研讨所形成的教育康复总目标,撰写个别化教育计划。同时,学校及特教中心根据IEP既定要求,为随班就读教师及学生提供教学具、人员、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保障。

(三)教学与训练

随班就读学生普遍存在学业成就低的现象,普通学校传统课程的集中教学很难兼顾到他们个性化差异。以“集体教学,适度调整;个别训练,按需开展”为实施原则,采用集体教学调整和个训活动补充的方式来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

1.集体教学,兼顾差异(www.xing528.com)

为满足随班就读学生在集体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在集体教学中学习效果,由学科教师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能力水平及需求对教学进行合理调整,从而在集体教学中兼顾随班就读学生个性化需求。在教学调整方面,主要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练习与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整,通过减量、简化、分解、替代、重整等方式,使集体教学适应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对教学语言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行为管理等教学要素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2.个别训练,多元发展

根据虹口区教育局文件的要求,学校为每个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每天30分钟的个别训练。从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将个别训练分成学科补救、功能性训练、潜能开发三类。由学科教师、特教专职教师以及特教中心老师等每天中午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学业辅导、感觉统合训练、心理辅导、绘本带读等多方面的个别训练,从而有效促进其语言、空间、动作等多元智能的发展。此外,在随班就读学生个别训练中注重特教中心、资源教室和学校三者之间的互动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完善个别训练课程,优化个别训练安排,提高个别训练效果。

(四)阶段性评价与调整

阶段性评价与调整通常以学期和学年为时间单位进行划分,特教中心教师和学校资源教师共同组成评估小组,针对个别化教育方案中的学期目标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下一阶段个别化教育方案进行更合理的调整。

1.对照目标,逐条考察达成程度

从学生考试结果、学生作业分析、学生课堂/课间表现、学科教师和分管教导访谈等角度,逐条检验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达成度,判断设定目标是“适合”“过高”或“过低”,分析未达成目标的原因,如评价内容与目标内容不符、评价方式与学生特点不符、目标制定与学生能力不符、目标设定操作性不足等,并相应进行改变,及时调整下一阶段计划。

2.以生为本,定期调整教育环境

除了针对随班就读学生个人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阶段性评估与调整另一重要功能是对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环境的考察,如资源教师管理能力、学校融合教育支持力度和现实条件、家校联系紧密程度等,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考察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保障力度,并结合实际进行循序渐进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