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歌的文字美、音韵美等是审美鉴赏的重要载体。诗歌音韵美的孕育缘于汉字的单音节性以及固定的声调。一字一音,这一特点便于经过组织形成特定的格律。前面几句,最后一个字“海”“峙”“茂”分别是三声、四声、四声,有沉着遒劲的感觉。《观沧海》课例中,教师采用反复诵读这一策略,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现在教师们容易忽略范读这一环节。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能更为直接地感受、体味诗歌音韵之美。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模块一:诗歌教学

诗歌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文字美、音韵美等是审美鉴赏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通过诗歌教学,揣摩字句,感受音韵,深入品味诗歌语言,以诗歌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问题】

如何鉴赏语言美?

我们以音韵美为例谈谈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美。诗歌音韵美的孕育缘于汉字的单音节性(即一字一音)以及固定的声调。一字一音,这一特点便于经过组织形成特定的格律。如在格律严谨的近体诗中,诗人通过字数相等的分行和句式中有规律的停顿而产生节奏感。其次,汉字有声母和韵母,有四声的变化(即“平”“上”“去”“入”,适应格律的需要,第一声叫作“平”,其余三声叫作“仄”)。这些声调不仅音高不同,而且在音长及滑动方式上也有差异。第一声相对来说比较长一些,并保持同样音高;其他三声则相对短一些。诗人在创作时,运用平仄起伏的音调变化和交替出现的韵脚,造成特定的音节,传达出特定的神韵和特有的意味。

古人认为,特定的语言音节能传达出特定的神韵和意味,二者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清人刘大櫆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中国历代文论选》)。”刘氏把“文”分为三个层次,最深最微妙的是“神气”(内容),“神气”无形,藏之于“音节”(内形式),“音节”亦无形,藏之于“字句”(外形式)。这三个层次,用现代理论术语表述即:审美场—语流场—语义场。从欣赏角度讲顺序正相反:字句(语义场)—音节(语流场)—神气(审美场)。那么,要把握“神气”必须从“字句”体现的“音节”入手。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两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前句末五字和后句末七字,接连不断用仄声字,节奏上又快又窄又急,再加上“呜、呼、突、兀、屋、吾、庐、独、足”等字音韵相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开头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既不写“楼”,也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用长达十一字的长句式和顿挫的节奏,传达出诗人内心的郁结和忧愤。

诗歌如此,散文小说亦如此。比如鲁迅精研古典文学,他把骈文、近体诗的平仄互换、虚实相对的人为声律之美,与散文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自然音节之妙,融会贯通,运用到他的作品之中。声调的抑扬成就了文思的顿挫,也体现出风格的沉郁,这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点。

【解决策略】

多样诵读、鉴赏诗歌语言美。

以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感受音韵美,对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这一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诵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不应缺席,应多给学生做示范,同时考虑学情,适时讲授古诗诵读涉及的平仄、节奏、押韵等知识,让学生想诵读、会诵读,最终在诵读中感受古诗音韵之美。

案例:《观沧海》

(学生在了解作者、明确字音后第一遍朗读)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试着读出情感。

师:请几位同学互相点评。

(生读)

生:我觉得这位同学的节奏把握得挺好的。这首诗跟五言诗是有区别的。

师:说得好。《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节奏划分是二二式,两字之间要有简短的停顿,而每个字之间又要有节奏快慢的处理。比如,“水何澹澹”中的“澹澹”是叠词,之间停顿不要太长;“洪波涌起”中的“涌起”,节奏要慢一些,突出波涛涌起的感觉。谁再来说说?

生:我觉得这位同学读得铿锵有力。

师:我们是否应当把诗歌读得铿锵有力呢?这就要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说起。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了诗歌内容,把握了作者情感)

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登上碣石山,表现出开阔的胸襟。下面再听老师范读。

(教师范读后学生鼓掌)

师: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从音韵的角度来讲,“沧”字用anɡ这个韵,有嘹亮的感觉,“观沧海”三个字韵母分别是an、anɡ、ai。一般来说在语音中比较激昂的情绪多用开口音来表达,比如anɡ、an、a、en、enɡ等。

(教师呈现诗歌写作背景,并再次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人情感)

师:通过刚才的描述,我们得知作者要表达的是统一北方的伟大抱负。哪位同学能带着感情朗读一下?

(生读)

师:读得有些感情。除了韵,这首诗声调抑扬顿挫,有明显的停顿转折,比如“山岛竦峙”,就有沉郁顿挫的感觉。倘若我们换成“山岛耸出”“山岛高耸”,就压不住气势。前面几句,最后一个字“海”“峙”“茂”分别是三声、四声、四声,有沉着遒劲的感觉。所以,大家不妨再“遒劲”点,读出顿挫的感觉来。

师:再请一位同学朗读。

(生读)

师:下面我们全班朗读。设想你就是曹操,战争胜利,你登临碣石山,观望沧海,你会用何种语气来读呢?

(全班朗读)

师:下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诗歌情感,小组讨论朗读技巧后,组内齐读。

(师巡视,指导小组朗读)

【案例分析】

《观沧海》课例中,教师采用反复诵读这一策略,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深入体悟诗歌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

首先,该案例采用了多种形式推动学生诵读,比如课前朗读互评预热、课中示范朗读创设情境、点名朗读激发热情、齐声朗读营造气氛、合作朗读建构学习共同体等,把朗读渗透在诗歌教学的整个环节,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诗歌的音韵特点以及音韵之美进行深入感受。

其次,在反复诵读的环节中,教师从诗歌节奏、用韵等方面对诵读进行了指导。教师的诵读指导,给学生深入品味诗歌音韵之美搭建了支架;而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也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内容。

再次,教师教会学生使用一定方法朗读诗歌,如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诗歌的语气语调等。

最后,授课片段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环是“课中示范朗读创设情境”。现在教师们容易忽略范读这一环节。教师范读不可或缺,甚至是非常关键的。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能更为直接地感受、体味诗歌音韵之美。

著名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适时提供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

资料包

1.《做一个会朗读的语文教师》。

2.顾春雨:《例谈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古诗审美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12期。

3.胡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审美鉴赏力培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模块二:散文教学

在叙事散文中作者通过精当的描写,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物性格,为我们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之美。有的文字,看似漫不经心、勾勒简明,但仔细品读,会发现文字背后饱含作者的深意、深情,这正是散文中人物形象的美的所在。我们更可以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深入走进人物,对其形象进行更深刻的感悟。

【关键问题】

如何品析形象美?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感性和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和人生的图画。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文学作品离不开形象化。离开了具体的、感性的形象,就不能称其为文学作品了。文学形象中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着创作者的思考。人物形象之美,是欣赏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人物形象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我们上语文课必然要感受它、分析它。我们见识过无数人物形象,如:善良热情的阿长,老实厚道的老王,逆来顺受、被逼上梁山的林冲,思想保守、行为怪僻的别里科夫,自欺欺人、麻木不仁的阿Q,等等。优美的文学形象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陶冶情操。

【解决策略】

对比鉴别,感悟形象美。

散文教学时针对人物形象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对比,还可以对比人物“群像”。

案例:《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对比阅读教学片段(www.xing528.com)

(在学习了《阿长与〈山海经〉》《老王》两课之后,教师将阿长与老王对比分析)

师:下面我们对比阿长和老王,看看两者的相同点。

生1:他们出身平凡,甚至悲苦。别人到最后始终不知道阿长的姓名、身世;老王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生2:他们都有令人敬佩的优秀品格。阿长心地善良,发自内心地关爱“我”,给“我”买《山海经》;老王朴实、忠厚、心地善良。“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老王临终前,还送我们香油和鸡蛋。

生3:他们都渴求别人的平等相待,渴望活得有尊严。“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再要放,就炸了!”体现出阿长渴望得到尊重;老王则渴望朋友的关爱,比如“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师:从阿长和老王两个平凡的底层人物对比中,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人物形象。虽然出身卑微、命运悲苦,但是他们质朴、善良、忠厚、热情。除了相同点,有没有不同点呢?

生1: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不同的。课后材料说阿长是突然死去的,而老王的去世更悲苦,因为在弥留之际,他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一家,而杨绛却仍然以金钱来回馈他,没有把他当亲人。

生2:阿长是“切切察察”的,是絮叨的,经常竖起第二根手指晃来晃去;老王是木讷寡言的,非常老实。

师:同样是卑微的人物,性格却是不同的。这些不同,体现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对比不同,会让两个人物形象更为凸显。

【案例分析】

上文谈到,可以将人物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对比,从而更全面也更深入地感悟人物形象之美。

(1)横向对比。

案例为我们呈现阿长与老王的横向对比。抓住“平凡人物的异同点”对比阿长与老王,学生从人物的身世、性格、命运等角度进行对比,深入感悟到人物形象之美。老王和阿长虽出身平凡,甚至悲苦,却都有令人敬佩的优秀品格等。而老王老实厚道,阿长“切切察察”。通过横向对比,学生归纳出共性,分析出不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逐渐深入。

小说中的人物不止一个,还可以对比多个人物。比如,对比阿长与“我”、对比老王与杨绛一家。再如对比《驿路梨花》中的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这样的对比也能凸显人物形象。

(2)纵向对比。

可以对比人物在文本前后言行举止的不同。我们从阿长“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只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一细节读出阿长睡相的粗俗;从“竖起第二个手指”看出她的“切切察察”。后文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的语言“哥儿,带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让我“全身都震悚起来”,和前文阿长“切切察察”、睡相粗俗等让人生厌的举止有了对比,突出了阿长善良、热情的形象。

资料包

1.黄厚江:《以美启美:追求语文教学审美诸元的共生——谈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养》,《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7期。

2.朱玉芳:《评探普通人不普通——散文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学语文》2018年第3期。

3.王文彩:《初中散文教学中以“品味语言”为视角的文本解读实践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模块三: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常规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特定要求用书面语言创造文本,以发展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

通过鉴赏训练,学生已具备发现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着眼于培养学生通过写作与文学创作表达美的能力。

【关键问题】

如何把对美的认识转化为表达美的能力?

生活中所蕴含的人情美、人性美,大自然的色彩美、形态美,文学作品中的音韵美、形象美等都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可以运用多样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美的生活、美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感知美、积淀美、表现美的意识,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解决策略】

通过启发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表达美的能力。

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生如果思维严密了,语言表达也就能够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词语推敲、段落调整、观点阐述、材料取舍,无不伴随着思维活动,构思、拟稿至修改的过程就是思维逐步合理、缜密、深刻的过程。

案例:《写〈陈情表〉之“情”》教学片段

课堂实录:

师:清代人编写的《古文观止》中提到,晋武帝看过李密的《陈情表》后,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在你看来,晋武帝是被李密文章中的什么感情所打动的?

生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只影单,孤独寂寥)

生2:“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母病危,如泣如诉)

生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灾祸接踵,字字惊心)

师:《陈情表》之所以能在千百年后依然感人至深,正因为其中蕴含的真情。大浪淘沙,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历久弥新。请结合你对文章中“情”的理解,换一个视角讲述《陈情表》的故事,写出文章的真情。

范文

四十年前,我从即将改嫁的儿媳手中接过孙儿,亲自抚养。我李家虽说是书香门第,却人丁稀少,我此生只生育了密儿的父亲,他却早早就撒手人寰。可怜我的孙儿,还在襁褓之中就成了孤儿

当年的密儿只有四岁,身体十分瘦弱,我真怕他活不下来。好在老天怜惜我们李氏一门,让这孩子总算是成年立业。他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很快就凭借着才学在朝廷出人头地。

四十年来,只有我知道他的孤独,也只有他明白我的辛苦。

孙儿成年之后,我却没有颐养天年的福分,宿疾缠身。密儿始终感念我的养育之恩,寸步不离地侍奉我、照顾我,从来没有过一丝怨言。可是现在,我却成了他的拖累:因为我这个老婆子,他逃不了,也走不了。

都怪我啊!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至今日。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听到他在书房中吟诵明天即将呈送的书表。忠孝难两全,我这个老婆子已是油尽灯枯之年,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点怜悯,成全我们祖孙相依为命的感情,成全我孙儿为我尽孝的愿望?

我真想质问这虚伪的新朝:“这就是你们口口声声说的‘以孝治天下’吗?”

但是我不能,我不能将我的孙儿置于危险之中。我只能和他一起,跪下来乞求一点怜悯。

皇天后土,我孙儿李密的辛酸苦楚,你看到了吗?如果苍天有灵的话,请可怜可怜我们孤儿寡母吧!

【案例分析】

该课以鉴赏《陈情表》情感美为基础,旨在训练学生运用记叙性文本表达情感美的能力。

教师在课前启发时,点出文章“之所以能在千年后依然感人至深,正因为其中蕴含的真情”,帮助学生深入文本,鉴赏文中作者寄寓的情感之美,为写作阶段引导学生将情感注入文字奠定了基础,是从鉴赏美到表达美的教学的关键。学生要写好这篇文章,基础是感悟课文的复杂情感,从而选定可放大进行描写的视角,可以是晋武帝、逼迫李密上任的郡县、州司官吏等。

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对文章中作家深刻的主旨情感的把握,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范文习作便是抓住了《陈情表》中的“情”字进行理解和表达。所选范文的视角是李密的祖母,由于人物本身并没有在《陈情表》中正面进行描写,因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先拆分出与之相关的情节,厘清祖孙感情这一线索的脉络,这样才能保证视角虽然发生变化,但是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却没有偏差。

学习任务

请你根据借鉴案例的思路,选择一篇课内文章,启发学生通过理性分析,表达对于本文情感主旨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