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选择反映中的主体和客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选择反映中的主体和客体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择并不是构造客体,而是在反映客体时,对客体的属性进行选择,它是以客体属性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有人认为,相对论揭示出处在不同观察系统的主体,对客体的属性会得出全然不同的认识。相对论的认识成果,有力地支持了选择反映论的观点,说明认识客体和认识主体,除有相互依赖性的一面之外,同时还有相互独立的一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选择反映中的主体和客体

应该承认,选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因而它的认识结果也要带有某些主观性。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选择是完全任意的,它所得到的认识成果也是纯主观的。作为正确的认识,存在着选择是否得当和认识结果是否符合客体的问题,它要受到客体和实践的制约。这同那些构造实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主张是根本不同的。选择并不是构造客体,而是在反映客体时,对客体的属性进行选择,它是以客体属性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如果根本不存在客体的属性,主体又何从选择呢?建构论或重建论是否正确,也要看它们的基本前提是否承认客体属性的实在性,以此取消反映论,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现在有不少人都以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关系”作为选择任意性和认识主观性的证据,并以此来否认反映论。这是不妥当的,其论证也是不充分的。

相对论的科学成果,不仅揭示了认识结果的主观性,即对认识主体的依赖性;同时也揭示了认识结果的客观性,即对认识主体的独立性。有人认为,相对论揭示出处在不同观察系统的主体,对客体的属性会得出全然不同的认识。这种看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物理定律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它要求一切反映物理规律性的方程,在洛伦兹变换下保持相同的形式。这个重大的认识成果,是不依赖于任何不同的个别的认识主体而独立的。就是说,无论观测者选择哪一个惯性参考系进行测量,都保持着物理规律在洛伦兹变化下的不变性。所谓洛伦兹变换,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从一个惯性参考系过渡到另一个惯性参考系的变换关系。按照这种变换,我们可以得到三个主要的结果:第一,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时间间隔是不同的;第二,两点间的空间间隔在不同惯性参考系中也是不同的;第三,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彼此密切相关,在作洛伦兹变换时,时空间隔仍然保持不变。前两个结果,就是著名的“尺缩”和“钟慢”的相对论效应。当时间和空间各自从一个惯性参考系变换到另一个惯性参考系时,都满足洛伦兹变换,并由此可以得到“尺缩”和“钟慢”的效应。这个结果并不说明不同观察系统的主体,对于客体的属性会得出全然不同的认识;恰恰相反,他们都会得到“尺缩”和“钟慢”效应这种普遍性认识。这一点则是全然相同的。处于不同惯性参考系中的观测者,可以获得不同的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数值。但是,这只是一种现象,在其背后隐藏着相对不变的、一定的规律性,这就是物理规律在洛伦兹变化下的不变性。相对论效应是一种普遍的效应,它是物理过程规律性的表现,对于任何物理过程,相对论效应都不依赖于任何观测者对参考系的选择。物理过程的这种客观规律性,不以认识主体为转移,它绝不是由认识主体的“建构”或“重建”所造成的。

相对论的认识成果,有力地支持了选择反映论的观点,说明认识客体和认识主体,除有相互依赖性的一面之外,同时还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处于不同观测系统的主体,对于客体的属性,不会得出全然不同的认识;在测量结果方面可以是不同的,但在这些结果中所表现出来的物理规律,则是全然相同的。因此,我们应该从相对论的科学成果中,进一步揭示认识成果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内容。

第一,“尺缩”和“钟慢”效应表明,不同的参考系决定了“尺缩”和“钟慢”的不同结果,而参考系的选择又依赖于观测者,由此只是可以说明测量的结果依赖于主体对参考系的选择,但它绝不说明客体的性质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第二,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被观察的客体呈现出不同的尺度,这是由客体与参考系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只要参考系一经选定,客体的尺度也就被确定了。在同一参考系中,无论是哪一个观测者,其观测结果都是一样的,它不依赖于任何观测主体。第三,不同的参考系所测结果,可以通过洛伦兹变换而表明物理规律的不变性,这不仅不依赖于主体,而且也不依赖于任何参考系。在“四维世界”中,时空间隔也是一个不变量,要确定任何物理事件,都必须同时使用空间的三个坐标和时间的一个坐标,这四个坐标,组成了“四维世界”。时空间隔就是“四维世界”中的不变量。在狭义相对论中,时空间隔的平方等于空间间隔的平方减去时间间隔与真空中光速C乘积的平方。尽管在测量中存在着“尺缩”和“钟慢”的效应,但是,时空间隔的数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都是保持不变的,它同样不依赖于任何观测者对参考系的选择。(www.xing528.com)

有人认为,量子力学表明,在微观领域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被认识的现象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在认识的结果中,要想区分出哪些是主体的观测效应,哪些是客体的本来性质,受到绝对限制。这种看法也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

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关系”(海森堡公式)是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反映,是人们对微观粒子低速运动规律性的认识。这种关系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成对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例如位置与动量、方位角动量矩,其中一个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则越大。时间与能量也服从不确定关系。当微观粒子存在某一能量状态的时间越短,则这一能量的确定程度就越差。任何微观粒子的测量,都服从这种关系,说明了不确定关系的普遍性。虽然微观粒子成对物理量的确定程度,依赖于观测手段的选择,但是,成对物理量的确定数值之间的关系都服从于不确定关系,完全不依赖于观测手段的选择。作为一种客观规律性,“不确定关系”是不依赖于主体而独立存在着的,并不包含有主体的观测效应。问题还不只是“不确定关系”的客观性,即使在具体的测量过程中,我们采用一种观测手段准确地测定了微观粒子的位置而不能同时测准动量,或者采用另一种观测手段准确地测定了微观粒子的动量,而不能同时测准位置,这一事实,也并非表明测量结果完全依赖于主体。因为,无论测量的结果如何不同,它们总是要服从海森堡关系即“不确定关系”,这是完全确定的。当波尔提出“互补原理”来解释“不确定关系”时,曾经以观测结果依赖于观测手段的事实,否定原子现象不依于主体而客观存在的观点。但是,后来他也意识到,原子现象依赖于观测方式,只是说明粒子与观测手段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客体依赖于主体的确证。他说:“有决定意义的一点是: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我们的观点构架的适当扩展,都并不蕴涵对于观测主体的任何作用,这种引用是会阻止经验的无歧义的传达的。在相对论的论证中,这种客观性是通过适当照顾现象对观察者参考系的依赖性来加以保证的;而在互补描述中,则通过适当注意基本物理概念的明确应用所要求的条件来避免全部的主观性。”[7]在相对论中,不同的参考系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在量子力学中,不同的观测手段,有不同的测量数值,都说明客体由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不同,所处的相互关系也不同,因而观测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客体的这种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及其相互关系,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主体对参考系和观测手段的选择,就是选择不同的关系。一旦选定参考系和观测手段,客体只能存在于确定了的关系中,它完全是客观的。由此所得物理量的数值,都是这种客观关系的反映。所以,不确定关系并不否认反映论,只要说明反映客体的什么关系和内容是依赖于主体的选择的。而这些关系和内容本身,则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着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仍是反映,从而证明选择反映是认识的基本机制。

唯物主义者总是要求我们的认识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东西。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否反映了客体的本来性质呢?抑或其中加进了不可分离的主体的观测效应?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对“客体的本来性质”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一个确定的解释。在相对论中,无论相对于哪一个参考系,任何客体都具有自己特有的时空形式,当我们知道了不同惯性参考系中的观测者对同一客体所做的观测结果各不相同,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客体的本来尺度是多少?什么是客体的本来尺度呢?是指相对于绝对静止的参考系的尺度吗?因为绝对静止的参考系是不存在的,因此这样的本来尺度也是没有的。是指不相对于任何参考系的尺度吗?事物总是处于普遍的联系中,孤立的事物,脱离一切参考系的事物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没有参考系的事物和运动都是不可描述的,因此这样的本来尺度也是没有的。唯物主义者所说的事物的本来面貌,是指正确地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和关系,而不加以主观的歪曲。不同参考系的观测者所观测的结果不同,并不是由主体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而是由客体与参考系的关系所决定的。在这种关系中,所呈现出来的性质,也就是客体的本来性质。在量子力学中,不同的观测手段对微观客体会发生不同的干扰,这就是所谓的观察效应。这种干扰或效应也完全是客观的。在这里,主体的影响,在于对观测手段的选择。至于观测手段对微观粒子所产生的干扰,那完全是微观粒子与观测手段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它同主体的主观意识毫无关系。因此,在观测的过程中,主体所获得的不同观测结果,都是客体的本来性质的反映。一切观察效应,都是客体本来性质的表现。到底产生怎样的效应,取决于客体所处的客观条件(即与参考系或观测手段的关系),主体只能选择这些条件,却不能创造出客体的性质。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并不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是客体与参考系的关系,或客体与观测手段的关系。在这里,主体并不是演员,而是观众。

在主客体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少人都在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成果来证明客体对主体的依赖关系。这种论证也是不充分的,它忽略了客体独立于主体的关系。如前所述,物的性质只有在关系中才能显现出来,由于事物所处的关系不同,事物的性质也就不同。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客体的这些关系和性质虽然依赖于参考系和观测手段的选择,但相对于主体来说它们都是完全独立的,至于主体企图并能够认识客体的何种性质,则取决于主体选择何种关系。只有在选择的意义上才可以说,认识客体依赖于认识主体。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认识客体,仅仅是指主体已经认识到客体属性的总和。就是说,呈现在主体认识中的客体,是依赖于主体的实践,只在于客体的哪些属性被认识,是依赖于主体的,绝不能把客体本身的性质说成是依赖于主体的。而在这一方面,客体是完全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有依赖的一面,同时又有独立的一面。依赖的方面表现为认识过程的选择,独立的方面则表现为认识是反映,所以,关于主体和客体既依赖又独立的认识理论,就是选择反映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