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长不良教育行为引发儿童双重行为

家长不良教育行为引发儿童双重行为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天下午我们接待了母子二人。“××从这个学期开始,上课时,经常在下面搞小动作,影响邻桌同学听课,老师批评他就跟老师顶嘴,有一次为了批评教育他,延误了10分钟的教学。下课时,跟邻班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在一起打闹,有好几次放学不走校门而是翻墙,被校卫队抓住。据学生讲,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总是跟住在一起的有着不良行为的学生打打闹闹,有时还欺负同班的同学,甚至抢低年级小学生的东西。”

家长不良教育行为引发儿童双重行为

一天下午我们接待了母子二人。据孩子的母亲介绍,这个小男孩在某小学读四年级,学习成绩一般,也许是孩子的脑子笨(当然这是孩子母亲的主观推测),怎么教也不灵。我和他父亲也不指望他升什么大学,只求得今后能有个工作就行了。尽管这样,我们仍然希望他学好、懂事,所以平时对他管教得非常严。由于他父亲的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远,经常回家很晚,管教孩子的事几乎就落在我一人身上,因为怕他学坏,所以规定放学后就让他马上回家,一个人在家里玩,有几次他也求过我,到外面玩一会,我都没有同意,以后他也就不再提了。这也让我省了不少心。

她停了一会,接着说,由于孩子学习不好,在班级中总居下游,开始老师还主动家访,后来认为实在不可救药,也就失去信心了。这怪不得老师,不瞒您说,有时连我见到他也心烦。不顺心时,也骂他几句,或打他两下,很少对他有笑脸,我觉得,这是对他好。他父亲的脾气更差,回家如果赶上他表现不好,态度比我还生硬。正因为我们的严格管教,孩子比较听话,每天放学基本都按时回家,在家里规规矩矩,跟您这么说吧,老实得就连小女孩都不如他。可有一天,孩子的班主任给我挂电话,让我去学校一趟,跟您说,尽管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们也很少被老师叫到学校,当时我就预感到事情有些不妙。坐在班主任的办公室,听着班主任对孩子最近表现的情况汇报,简直令我感到难以置信,这怎么可能呢?

“××从这个学期开始,上课时,经常在下面搞小动作,影响邻桌同学听课,老师批评他就跟老师顶嘴,有一次为了批评教育他,延误了10分钟的教学。下课时,跟邻班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在一起打闹,有好几次放学不走校门而是翻墙,被校卫队抓住。据学生讲,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总是跟住在一起的有着不良行为的学生打打闹闹,有时还欺负同班的同学,甚至抢低年级小学生的东西。”

“班主任老师的情况介绍简直让我难以置信,您可以想象当时我是怎样一种心态。即使是这样,在听完班主任老师情况通报的最初几天,我还是承认不了这一事实,总以为,班主任老师似乎有些夸大其词,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怕拖累全班的后腿,所以尽可能将事情说得严重一些。尽管这样,我回到家还是问过孩子,可他什么也不肯说,气得我打了他一顿,但我从此开始留心他在外面的表现。

“我们家离学校比较近,站在我们居住的16层楼上便能清楚地观察到孩子放学后的情况。”

“事隔几天的一个中午,我提前回到家,站在阳台上,无意中果然看到他与几个同楼居住的男孩在一起疯闹,一反在家中那种老实、文静的行为,他的行为简直判若两个人,原来在家中的表现完全是做给我看的。您说怪不怪,当他走到离家还有50多米远处,又恢复了平时那种老实、文静的样子。也就是在当天的晚上,邻居家的××见到我,说她的二年级的孩子被我的孩子欺负了。老师的话果然都得到了验证。”

“从此以后,我对他的管教就更加严厉了,每天都要叮嘱他几次,尽管他当时答应得很好,可是一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而且有着不可抑制的发展趋势,您说我究竟该怎么办呀!”

听完她近一个小时的情况描述,我们认为,这是一例比较典型的双重行为,看来孩子的行为后果有些不可思议,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其父母身上,是他们的行为、态度塑造了孩子的双重行为。

我们认为,孩子由于长期缺乏家长的爱和家庭的温暖,这种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因而使儿童将这种不满的情绪发泄到外界,以寻求自我心理平衡。因为家长在态度上是冷漠的,近乎于无情,缺乏爱和情感的交流,结果给孩子一个定势心理,反抗不得只能被动地屈服父母,在他们面前尽可能装成懂事、听话的样子,以求得自己暂时的安宁。正是由于孩子在家庭长期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生硬的语言刺激,使他懂得了要想获得安全和安宁只能是变得听话顺从,其实,这是孩子采取的一种消极对抗心理。随着年龄增加,对外交往机会的增多,这种压抑的情绪便开始向外转移。这样,他就将这种压抑和不满发泄到课堂或同学身上,有时甚至做一些毫无目的的活动,以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态度冷漠,惩罚严厉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比较明显的挫折感,并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发展。

有的家长经常对孩子很凶狠,家庭里缺少抚爱和温暖。由于父母一味强调孩子的缺点,蔑视、厌恶、嘲笑、挑剔、恐吓孩子,甚至对孩子施以暴力,从而引起孩子的高度焦虑紧张。这往往造成两种行为类型的孩子:一种孩子终日脸色阴沉,特别不信任长者。对任何外来的爱抚和温存表示都表现出强烈的抗拒行为。他从不温和地正视事物,行为总是生硬而激烈的,从不参与议论并总是躲避议论。他珍视同学关系,但通常只与意气相投的伙伴友好相处。如果这类儿童受到追究或某种非常严厉的处罚,他就会变得异常不安分,往往去寻求野蛮的乐趣,比如对人进行侮辱和报复或者折磨、虐待各种动物,撕掉昆虫的足和翅,砸死小动物等。另一种类型的孩子则走向另一极端,他们表现的行为是:畏缩、怯懦、胆小、自卑、抑郁、孤僻等。(www.xing528.com)

对此,我们向家长提供了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的四点建议:

第一、家长自身要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重新调整教育孩子的方法

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首先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信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们是关心他、爱他的,并没有因为他某些方面的不好而讨厌他。同时,对他经常采取的批评、惩罚措施改为用表扬和奖励的手段,但不要急于求成,初期要少而精。要让孩子认识到,以前由于妈妈爸爸工作太忙,很小跟他在一起玩,以后要抽些时间去公园、或去其他有丰富情趣的展览会参观,并要付诸行动。平时要多花一些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减少与孩子之间长期形成的距离感。

第二、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以为他还是个孩子,儿童的自尊心,荣辱感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只是由于种种外界的压力而被掩盖了。所以平时要对他进行鼓励,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要表扬他,进行及时的肯定。并用肯定性的语言告诉他,妈妈爸爸相信他一定会做得更好。

第三、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反复时,不必大惊小怪

孩子的行为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并不能因此对孩子失去了信心。实际上,这时是家长与孩子竞赛的关键,一旦你的无可奈何的情绪让孩子察觉出来,就会前功尽弃。此时,家长“发火”或指责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所克制,更不要旧账重提,或说一些“你也就这样了”之类的话,而要就事论事,讲道理,讲究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教育对策。即是,如果孩子所犯的错误比较严重,而且你也认为必须加以惩罚,当然这一点对儿童本人来说也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可你偏偏不去理他,仿佛就没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给他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便会使儿童对家长的批评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以获得尽快的解脱,一旦他承受不了这种精神上的压力便会主动跟家长承认错误,同时让他自己保证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第四、及时取得教师的帮助

当孩子的上述行为得到明显的改变之后,家长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的学习环节,并征得孩子的老师的帮助与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