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您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

教您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文言虚词有效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1.“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研究教学与发展关系时提出的重要概念。此外,在文言虚词的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用法多而活的特点。此外,教师在教授新的文言虚词知识前,首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做一

教您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

(一)文言虚词有效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

1.“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研究教学与发展关系时提出的重要概念。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作‘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有效教学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启示。首先,教师在进行有效教学时,必须重视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学过程中对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的知识应简略地讲解甚至是无须讲解,而不是纠缠不清,浪费时间。其次,在讲授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知识时,要注意不要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样的教学是不适合学生当前阶段的,只会浪费时间而不见成效。最后,学生要想达到超越现有水平的可能水平,必须要有比其更有知识的他人的唤醒、启发和引导。充当这个唤醒、启发和引导作用的一般是教师,也可以是伙伴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就是说,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此,有效教学离不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

2.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针对当时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和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意思是“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花费取得最大的效果”,这与有效教学强调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物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的内涵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最优化问答》中,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在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教育过程,自觉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具体条件下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好方案。”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应确立最适当的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当的教学速度进行教学,而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巴班斯基从教师的最优教授方式和学生的最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八个基本方法:第一,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第二,深入研究学生并使教学任务具体化;第三,优选教学内容,分清教学重点;第四,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五,采取最优教学形式,区别对待学生;第六,创造良好教学条件;第七,采取专门措施节约时间,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第八,按照最优化准则分析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时间用量。《有效教学新论》写道:“从一定程度上,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理论实质上是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上述八个基本方法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而且对有效教学的实施产生了极大的启发和影响。

3.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以韦特海默为首的格式塔学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进入发展和兴盛时期。它主要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究学习的规律。它认为,“学习是主动的心智活动,是内在认知表征(如知识系统)的形成、丰富或改组的过程,而不简单是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活动,自主构建知识库。认知学习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心理学家加涅把人的学习过程分为注意、目标预测、提取先前知识、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做出反应、反馈强化和提取应用八个阶段。与学习阶段相对应,教学过程也同样被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和反馈阶段。加涅对学习阶段和教学阶段的分析表明,学生主动的认知加工活动对学习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二是知识的结构与人的认知结构。知识分成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知识组织结构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这就表明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人的知识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的,是充满内在联系的,人并不是各种概念、事实信息等简单地堆积在自己的记忆中。因此,有效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知识的累积、强化与迁移。

(二)文言虚词有效教学实施的现实依据

1.文言虚词的知识特点

文言虚词的特点除了兼类词多、一词多义、虚词连用外,最重要的是虚词的数量少而使用频率高。白玉林、迟铎主编的《古汉语虚词词典》共收虚词667个,但在实际中常用的只有100个左右,教材指定使用的仅有32个,而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重点掌握的仅18个。这些常用的虚词会在文言文中反复出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须急于求成,一次性把虚词还未出现的用法也掌握,而只需在持续的学习中不断地巩固、积累和归纳,就能够较轻松地学好文言虚词。此外,在文言虚词的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用法多而活的特点。同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虚词,在语境中积累和归纳虚词。时下教师仅在一个语境中就把虚词的所有意义和用法讲解归纳完成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的虚词,而且一下接触到虚词的过多意义和用法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2.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

皮亚杰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高中学生大多是16—19岁,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据皮亚杰的研究,形式运算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成年的水平,已经具备了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不再相信并全盘接受教师的观点,反而会对他人强行灌输的信息视若无睹甚至是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对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方式只会让他们产生厌烦心理。而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去归纳,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而且经过亲身参与探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此外,教师在教授新的文言虚词知识前,首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做一番了解,能够使教学有的放矢,且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义务教育一到三学段学生极少接触文言文,课程标准也并不要求了解文言虚词。第四学段(即7—9年级)开始较大量地学习文言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明确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初中教师极少会讲解文言虚词,而仅在疏通文义时简单翻译,不要求学生理解,只要求熟记句子大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对文言虚词的了解是比较粗浅的,对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高中文言虚词的教学任务是,不但要加深学生对已了解文言虚词的理解,还要拓展学生文言虚词的掌握量和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掌握量。

(三)高中文言虚词的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1.教师的有效教学

(1)转变错误观念,树立正确教学目的

教学观念的正确与否对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巨大,当今文言虚词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教学观念的错误。改变教师的文言虚词教学观念,首先应使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文言虚词教学的重要意义。文言虚词教学不只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肩负着传递前人智慧、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使命。文言虚词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试,而是要通过文言虚词教学激发学生对探究文言虚词及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在课堂甚至是学校以外主动地且尽可能多地阅读文言文,了解前人的智慧,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名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言:“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语感,有利于使学生在脱离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主动接触文言文,并理解文言虚词,读懂文言文。其次,教师应树立全局观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教材的编写、教学任务的安排都遵循着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原则。高中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先对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进行分析,每一册、每一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学生要掌握的是哪一虚词的哪一用法,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且不急于求成、不多说多做,让学生在一步步的学习中慢慢地积累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总之,转变了错误的教学观念,在正确观念的指引下,确立正确的文言虚词教学目标,提高文言虚词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轻而易举了。

(2)重视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界的专家们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点被纳入新课程改革中,成为新课改的中心思想。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性地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也是今后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的积极性,提高文言虚词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首先确立学生在文言虚词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往教师在文言虚词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滔滔不绝地讲解,把上课当作是一个人的表演,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厌学情绪高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想的提出,否定了文言虚词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方式,为文言虚词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文言虚词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文言虚词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文言虚词的学习中,而不会任教师如何激情澎湃、滔滔不绝,自己岿然不动、置身事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讲述有趣的文言虚词故事,提出难易适中的虚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究等。其次,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明白自己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学会放手。教师在课堂中提出教学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后,不应急于代替学生寻找答案,而应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地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解决每一个问题,教师只从旁引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习惯性地参与到课堂中,而不会再在教师的滔滔不绝中心不在焉、魂飞天外。

(3)科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夯实虚词教学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一书写道:“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选择和正确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利于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不当,则容易造成反效果,事倍而功半。然而,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千变万化。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针对高中文言虚词枯燥、繁杂,高中学生文言虚词水平不高等特点,教师可以尝试以下五种方式进行教学。

①故事激趣法

故事激趣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一些有趣的故事、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文言虚词知识枯燥、繁杂,且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大,学生很难对文言虚词的学习产生兴趣。据沃尔特等人对200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对学业不感兴趣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不佳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兴趣是除努力之外解释学习优异的第二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的兴趣是当下文言虚词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讲述和补充一些有趣的故事、鲜活的事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更直观、深切地理解文言虚词的妙处。例如,在讲授虚词“之”时可以引用这样一则小故事:据传唐朝京都长安城东春明门外,当路墓前有标志里程的土堆,上面的题字为“汉太子太傅肖望之墓”。有个达官贵人见了觉得很奇怪,妄加评论说:“春明门题额正方,加‘之’字可耳;如此堠直行书,只合题‘肖望墓’,何必‘之’字?”(肖望之为西汉大臣,曾任太子太傅,声名远扬)故事讲完后,或许有部分学生也会犯故事中达官贵人所犯的错误,认同其评论。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明出古人常以“之”字嵌入姓名,如烛之武、王羲之王夫之等。待学生明白“肖望之”为人名之后,自然也就明白了故事中的达官贵人把肖望之中的“之”看作结构助词是错误的。在讲解虚词之前,教师把诸如此类有趣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增加文言虚词教学的趣味性的同时,也能起到激发学生文言虚词学习兴趣的作用。

②语境分析法

文言虚词用法灵活多变,义项众多。例如,“其”在何乐士编写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义项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推度副词、判断副词、疑问副词、劝令副词、假设连词、选择连词、语缀助词、语助词和疑问语气词等11种之多。在没有进入具体的语境之中时,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无从确定的。但在具体语境中,文言虚词的义项却只有一个。为了确定文言虚词的正确义项,学生必须联系句子结构、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其”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五种用法。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得。”联系前文“秦贪”可知,“其”在句中做第三人称代词,指的是“秦国的”。意思是:秦国贪婪,倚仗他的强大,用假话来谋求和氏璧,(他答应)补偿和氏璧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游褒禅山记》:“或咎其欲出者。”根据语境可以推测出,此句的意思是“有的人责怪那个想要出洞的人”,句中的“其”作指代代词,可翻译为“那个”。《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其”在句中做副词,全句意思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联系句意可猜测出,“其”即“大概”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句中“其”做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联系上下语境可知,“其”在句中做助词,可译为“地”。

文言虚词不同的用法在具体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而且,即便是同一种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意义也是有差别的。如下列各句: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B.“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这三句话中“其”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但由于它们各自所处语境的不同,它们所指代的意义也是各不相同的。A句中的“其”指代的是“无意中闯入桃花源的那个武陵渔人”,B句中“其”指的是“千里马”,而C句中“其”则指的是“太守欧阳修宴请的宾客”。文言虚词用法灵活多变、意义多样的特点决定了在文言虚词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必须仔细阅读、分析上下文语境,根据语境判断文言虚词的准确用法及意义。

古今比较法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然而,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语言文字革新,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词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已经不再完全是文言时代的意义。许多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与现代汉语虚词相差很大甚至是完全不同,部分文言虚词的某些用法甚至在现代汉语中完全消失。例如,“盖”在文言文中常常作为副词出现,表示推测或估计,可翻译为“大概、大约”,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也可以作为连词,起连接上文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可译为“原来”“本来”,如“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而在现代汉语中,“盖”并不作为虚词,通常作为名词,表示“有遮蔽作用的东西”,或作为动词,表示“遮掩”。也就是说,文言虚词“盖”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消失了。

还有部分文言虚词并没有消失,只是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或”为例,在现代汉语中“或”一般做连词,表示“或者”的意思,如“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晴天或月夜”(朱自清);偶尔也作为副词,也是“或者”之意,但用得少,如“这次或有希望,不妨试试”。但是,在文言文中,“或”经常被用作代词,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也可以作为副词,但与现代汉语中不同,它表示推测,一般译为“或许、大概”,如“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此外,文言虚词“或”还可以作为助词及连词。也就是说,与文言虚词“或”相比,现代虚词“或”已经消失了代词和助词两种用法,做副词时,其意义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和使用的都是现代汉语虚词,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他们在文言虚词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把现代虚词的意义代入文言虚词中。为了防止此类问题的出现,教师在文言虚词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注意并比较古今虚词的不同。

④位置判断法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以“夫”为例,如下列各句所示:

A.“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C.“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在A句中,“夫”位于句首,做语首助词,表示将要做出判断或抒发议论的语气。B与C句中,“夫”皆位于句中,B中做指示代词,可译为“这”,C句中做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D句中“夫”做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的语气。

再如“者”,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一般做助词,表示“……的人(东西、事情)”。比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汉书·韩信传》)。

用于单句或复句之末,或者用在复句的前面分句之末,“者”一般做语气词,可不译。比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与妻书》)。用于句尾的虚词通常表示疑问、陈述、判断、感叹等语气。除“者”以外,常用在句末表达各种语气的虚词还有“乎”“焉”“矣”“也”等。

在文言虚词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虚词位置的变化,从虚词在句子中位置的不同推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www.xing528.com)

⑤练习巩固法

练习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过程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许多知识的保持是通过多次练习和复习而得到提高的。认知心理学家加涅提出学习过程的八个基本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提取应用阶段就强调了作业和练习的重要性。在练习设置的新情境中,学生按照新情境中的线索提取和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这有利于将所学的知识和更多的情境线索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提取回忆,也有利于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根据练习目的的不同,文言虚词习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重难点而设置的习题。比如,在《劝学》一课的学习后,教师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輮以为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善假于物也

E.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F.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另一种是为促进学生的比较、理解或归纳整理能力而设置的习题。如以下两道习题:

——比较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吾尝终日而思矣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E.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F.蟹六跪而二螯

——阅读下列文言文片段,解释“之”的意义和用法。

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应之,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

最后一种是为强化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习题。这种习题的例句一般选取自课外学生不熟悉的文言篇目。如以下习题:

——翻译以下句子,注意其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在文言虚词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为学生提供一些习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促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更加系统、紧密的知识网络,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知识得到迁移与拓展,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4)不断提高自身文言素质,切实提高文言教学水平

高中大部分语文教师自身的文言素质不够扎实,对文言虚词教学不感兴趣,在教授文言虚词知识时,没有融入自身的经验去引导学生理解,而仅按照教学参考书、工具书和其他资料进行讲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今文言虚词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教学中,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技能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巨大。《有效教学新论》也写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对于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文言虚词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言素质,切实提高自身的文言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保证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教师要提高其文言素质,必须做到三多一少:多读文言文,多总结归纳常用文言虚词,多借助工具书,少参考译文。多读文言文是为了培养文言语感和文言文阅读兴趣,多归纳总结是为了使教师对常用文言虚词有整体、系统的把握,多借助工具书,少参考译文则是为了使教师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主动钻研,最终形成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语法的深刻理解,实现提高文言素质的目的。“要想给别人半桶水,自己就必须先拥有一桶水”,教育学中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比喻教师知识水平对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人们普遍只关注教师是否拥有那“一桶水”(即教师的知识水平),而忽视了有了“一桶水”是否就一定能给别人“半桶水”和怎样才能给别人“半桶水”甚至更多“水”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仅关注教师的知识水平,而忽视了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的事例时有发生。一些教师本身拥有渊博的知识,但是却教学效果低下。在文言虚词教学中,由于文言虚词的复杂和枯燥的特点,这种教师拥有知识却给不了学生的现象更是频繁出现。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提升自身文言素质之余,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言虚词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学能力分为三种: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三者统一、融合,构成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要提高教学能力,就必须分别从这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的计划,反复检查、修改教学安排,在脑海中设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最恰当的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和调节课堂氛围、学生讨论范围,保证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课堂中,思维不超出课堂内容外。在教学活动后,教师必须对教学进行评价和反思。此外,还必须多听取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监控教学的方法。其次,提高教学认知能力。要提高教学认知能力,必须对教学活动中涉及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对象特点的了解等。最后,提高教学操作能力。比如,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即表情、手势等),以及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上述各种能力,并使各种能力发挥整体合力的效果,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的有效学习

(1)多管齐下,培养文言语感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教育中,通过诵读理解文意、培养语感是语言文学教育的唯一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诗文大家、大文学家,如李白、杜甫、欧阳修等,他们在诗文上的成就是今人难以企及的。可见,培养语感能给人带来出乎意料的成果。在今天,吕叔湘先生也曾指明:“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多次强调要培养学生语感,“教学建议”部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评价建议”部分指出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查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文言语感敏锐了,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推测就变得简单了。因此,培养文言语感是学生学好文言虚词的重要手段之一。

培养语感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诵读。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少会用到,它无法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去加强语感。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才能克服语言的障碍,体会文章的内在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也只有反复阅读才能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和规律,提高理解力和感悟力,进而形成语感。例如,《世说新语·忿狷》:“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这一段话短短六十余字便把一个人的形象特征描写得十分传神。仔细朗读品味,性格十分急躁的主人公王蓝田跃然纸上。“便、仍、又、复、即”等承接连词连续表现出王蓝田无可奈何的焦急状态。反复诵读能有效加深对文言文中连词和动词的理解,加强语感,当在今后的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类似词语时,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文言语感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以古译今。诵读能加强语感,翻译同样如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搜集课外的一些浅易的、贴近生活的、故事性强的文言文,在不参照文言文原文的前提下,把现代汉语译文翻译为文言文,通过翻译和翻译后与原文的比较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知。翻译的过程中,学生在脑海里充分调动已有的语言文字经验和感知,通过信息的加工和整合形成文言文。学生在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和转换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语感也越来越敏锐。

(2)改变虚词学习策略,学会温故知新

正确的学习策略能够使学习事半功倍,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需要讲究策略。文言虚词的学习重点在于理解与记忆。理解有深刻的理解,也有肤浅的、半知半解的理解。肤浅的理解当然是不可取的,时间长了可能会完全失去印象,换一个陌生的语境可能会变得完全不理解。深刻的理解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还有利于知识的长久记忆。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深刻理解呢?必须按照以下程序严格执行: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之前,要反复阅读文言文,对文言文意有个大体的掌握,遇到不懂得、重要的文言虚词,反复阅读分析、积极查找工具书并做好笔记,或者与同学进行讨论。教学活动中,调动思维,跟随教师的引导去思考和理解文言虚词。对课堂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尤其认真思考和听从教师的讲解。有疑问则在认真思考之后,及时请教教师验证答案,加深理解。课后,要多做练习、经常复习,确保不遗忘。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根据人类记忆规律的研究,短时的记忆如果不反复复习、加深,那么在脑海中的影响会慢慢变淡,最终在21天后彻底遗忘。今天学习的知识,明天要进行复习,一星期后、半月后、一月后进行复习,经过三番五次的复习,最终会变成长久的记忆,永生难忘。在复习的过程中,记忆不断加深,理解也不断加深。文言虚词知识是要慢慢积累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复习和记忆的过程对文言虚词的学习必不可少。

(3)学会总结归纳,注重知识迁移

文言虚词知识具有复杂、烦琐的特点。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文言虚词如果不注重总结归纳,思维会变得混乱不堪,知识也会没有条理,造成知识运用的困难。因此,学习文言虚词必须重视归纳总结。但是,归纳总结必须排除教师的替代,让学生自主进行。如何进行总结归纳呢?制作表格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归纳方法。比如,《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制作表2-1,对所学文言虚词整理归纳。

表2-1 文言虚词整理归纳

续 表

学习完每一篇文言文后,都应该对文言虚词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也是梳理知识点和加深理解的过程。

“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到大脑中,而是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文言虚词时,如果学生仅把课文中出现的虚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记在脑海里,当同一虚词在陌生语境中出现时而不能理解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不算真正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的最基本境界——迁移。

迁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无须多言。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可以说,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就是迁移。每一次考试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问题的情境都是全新的,与教材中情境差异是巨大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学生不具备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则无法解决问题。不能学以致用的学习也是无效的学习。要想学习有效,最重要的是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迁移能力。在文言虚词教学中,由于文言虚词的知识特点,迁移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当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除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以外,还要多做练习,运用知识,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