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教学内容研究成果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教学内容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中阶段会涉及的实词词义学习主要有以下两类。在文言文阅读中,要避免把单音节词当作今天的双音节词来解释。(二)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教学文言文实词的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词法的常见现象,同时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多种词类的活用现象,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教学内容研究成果

关于教学内容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热点,只有明确了在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对高中语文教材文言选文、高考文言选文、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常用文言实词等材料进行了分析和界定,从而把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板块——文言文实词词义教学、实词词类活用教学、用字现象的教学,希望对高中语文教师开展实词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文言文实词词义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学习和现代汉语词汇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实词的一般常见词义,还必须学习文言实词的特殊现象,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而且文言文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实词有可能有多种含义,实词词义的复杂性加重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在高中阶段会涉及的实词词义学习主要有以下两类。

1.文言文实词古今词义对比

古今词义相比较,有一部分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如山、水、高、低、长、短等,还有一部分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一种情形是,在古文中经常用到的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如朕、哀家等词语。另一种情形是,有些词表示的含义现在还在用,只是用了一个新词来代替原来的词,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中的“须臾”是片刻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用“一会儿”来表示片刻的意思。上面所举的两类词,除了靠阅读时注意积累和查工具书掌握外,没有别的办法。

还有一种情形是,有些词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常用,只是在意义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词义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使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好”,古代专指女子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第二种,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如“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称“子”,现在“子”专指“儿子”;第三种,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一种现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现象,这就叫作词义的转移,如“汤”,本义指热水,今指带有食物煮成的汤。

还有一种情形是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汉语中的很多词语,都在发展演绎的过程中发生了词语本身意义的改变,就是所谓的古今异义词。其中,很常见的一种转变就是词语带有的感情色彩的转变,褒义、贬义、中性之间会有转换。比如,“爪牙”一词,古义表示勇士、武将,是一个中性词,而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词义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另外,还要注意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音节上的区别。在文言文阅读中,要避免把单音节词当作今天的双音节词来解释。比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就是两个词,“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表示特定地区的地方。在文言文中还有许多双音节词,主要有联绵词、外来词、偏义复词、特定称谓词,这些词都是不能拆开来理解的。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出入”是一对反义词,“出”是出去,“入”是进去,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只取“入”的意思。

2.文言实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区分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经常是很笼统地讲解一个词的几个义项,却忽略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是指在文献语言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或者说在词的若干相互关联的义项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比如,“纲”的本义指网上的总绳,“鄙”的本义是边邑。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如“鄙”有“粗俗”的引申义。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来看,词义引申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连锁式引申,即本义与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比如,“寒”的本义是冷,后引申为寒冷的冬季,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引申为处境贫寒,进而引申为因为贫寒,所以恐惧、害怕。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中的寒翻译为寒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中的寒表示冬季,“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中的寒表示受冻。另一种是辐射式引申,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然后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比如,“节”最初的意义就是指竹节,但是随着汉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节的意义被不断扩充。例如,“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竹》)中的节被翻译成它的本义“竹节”,“盘根错节”(《后汉书》)中的节表示枝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中的节是关节的意思,“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中的节表达的是季节的含义,“单于壮其节”(《苏武传》)中的节是指一个人的节操。

由上可以总结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为“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借助这些规律,有利于我们对多义词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提高实词词义学习效率。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实词词义的组成部分,在教学时,我们不能全部都讲,也不能全都不讲,而应该根据词在文章中的地位及意义,选择比较重要的且具有典型意义的词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这些词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而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知识水平。因此,教师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累,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使教学游刃有余。

(二)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教学

文言文实词的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词法的常见现象,同时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应的意义”。在教学中明白词类活用的具体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多种词类的活用现象,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原来作为名词或形容词的词语可以活用成动词,而作为形容词和动词意义出现的词语也可以活用成名词,这些活用的用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非常常见,其他的名词做状语也很常见。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六类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种,“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籍,名词,户籍册,在这里做动词,译为登记。

第二种,“能愿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水,名词,在这里做动词,译为游水。

第三种,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泛南”(《烛之武退秦师》)中,军,名词,军队,在这里做动词,译为驻军。

第四种,“名词+补语”。例如,“唐浮图惠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中,舍,名词,屋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译为筑舍定居。

第五种,名词放在“之”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先破秦入关者王之”(《鸿门宴》)中,王,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称王。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后面一般不跟宾语,如果形容词后面跟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性动词。例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急,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逼迫。

3.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www.xing528.com)

动词活用作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子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至,动词,到,在这里做名词,翻译为到达某地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的情况下,翻译是非常考究的。一般形容词会以状语的形式出现,而形容词作为状语修饰的中心名词则需要在翻译的时候被补充上。在文言文重点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其中强,形容词,强大的,在这里用作名词,译为强大的实力。

4.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言的规范里,一般能修饰动词的通常是副词,名词是不可以作为状语直接修饰动词的。但是,在我国古代的文言文中,名词作为状语来修饰谓语动词却是最常见的用法。归结起来,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名词被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的情况一般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表示比喻。这种用法具有浓重的修饰色彩,往往能使动作行为生动形象,起到比喻的修饰效果。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云、响、景,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译为像云彩那样、像回声那样、像影子那样。

第二种,表示对待某人的某种态度,通常译为“像对待……那样”。例如,在《鸿门宴》中沛公有一句话:“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这里的“兄”,本义是兄长的意思,名词,但放在本句话的语境中却要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作为状语。

第三种,表示处所。例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中,北,名词,北方,在这里做状语,译为在北方。

5.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翻译形式是“谓语使宾语……样”,这就是使动用法,通常会以动宾的固定结构表达出“使……怎么样”的含义。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的使动、形容词的使动、名词的使动这三种情况。

第一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按照是否可以加宾语划分成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使动用法的动词通常是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上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以使动用法出现的时候,就可以翻译成加宾语的形式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表述的:“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本身是不及物动词,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可以翻译成“使……返回”。

第二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除了不及物动词外,形容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可以表达出使宾语呈现出某种状态或者性质,通常翻译成“使……怎么样”。贾谊的《过秦论》有一句经典的范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本意是弱小,形容词词性,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变弱”。

第三种,名词的使动用法。除了以上两种用法外,使动用法第三种最常见的用法就是名词的使动,通常会表达出使宾语所指代的人、事、物变成有该用法的名词所指代的人、事、物。例如,“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名词,旅馆,在这里是使动用法,译为“使……住宿”。

6.意动用法

当一句话中的谓语动词可以表达出“认为宾语……样”的意义的时候,它就是意动用法的范例。意动用法也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现象,形容词和名词是可以有意动用法的,但是作为谓语的动词是不可以有意动用法的,所以意动用法通常只有两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以翻译为“认为……是……”,而名词的意动用法则可以翻译为“以……为……”。

第一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也就是说话人主观上的观点表述,即认为形容词可以修饰后面的宾语的状态、性质等,常常翻译成“认为……怎么样”,这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本身用作形容词,表示美丽的,在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美”。

第二种,名词的意动用法。用名词来指代宾语所代指的人、事、物,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通常翻译成“以……为……”。同样,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里的“先”,本义是名词,前面,在这里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先”;“后”,本义是名词,后面,在这里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后”。

(三)文言文中用字现象教学

文字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的人,在使用汉字记录汉语时,往往有种种不同的情况,加之汉字本身具有独自的特点,这就使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时必然会遇到不少有关用字的问题。这些又往往不是孤立的文字问题,它们直接关系到对作品意义内容的理解。因此,我们除了要掌握前面所介绍的汉字基本知识以外,还应当了解并掌握一些关于汉字用字现象的知识。例如,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如何区分。然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少有关于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的论述,只是在课文注释中有关于用字问题的注释。

通假字的表示方法是“某,通某”,而异体字的表示形式是“某,同某”,这是目前训诂学界普遍认可的注解方式。在对古今字的注释方法的表述中,训诂学界的专家普遍认可“某,后来写作某”的标准形式。这些通假字、异体字和古今字在训诂学界普遍认可的表述方法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高中的文言文注解中却出现了模糊混乱的局面:面对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三种古今词汇用法不同的情况,高中的文言文注解只给出了两种表达形式,即“某,通某”和“某,同某”。这种用两种形式表达三种用法的注解,势必会造成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混乱,亟须改进。

在学生学习文言文实词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依据课本进行教学,依据课下注释帮助学生掌握实词含义。然而,文言文有关用字的注释本身就存在注释不规范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大多对实词用字现象一笔带过,让学生知道那个字是通假字,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即可,而学生则不问青红皂白。无论是“某,通某”,还是“某,同某”,统统当作通假字,一背了之。对于用字问题,教师大多认为这不是教学的重点,没必要花时间去学习。殊不知学生缺乏用字问题的相关知识,会对学生理解作品内容造成很大的困惑。

学生掌握一定的用字方面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懂文言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