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使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升生物教学成果

使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升生物教学成果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导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明确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DNA变化规律等知识点,作为先行组织者。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升生物教学成果

1.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原有的知识或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建构化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在新学习材料正式呈现之前,提供一些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概念),帮助学生提炼、概括原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先行组织者”,为学生新的认识结构的建构奠定基础。例如,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学习前引导学生确立下列有关知识:①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③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④遗传实验的有关概念和知识。这些先行组织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铺垫,从而有利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无法包容的矛盾。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例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教师给学生讲述荷兰学者普里斯特利的盆栽柳树的实验:普里斯特利取来土壤60kg,置于木桶内,然后将2kg的柳枝插入土中,连续5年只给树苗浇灌雨水。5年后,树苗长大了,树重60kg,比原来增加了58kg,而桶中土的重量仍有59.943kg。也就是说,土壤仅减少了57g,问:柳树依靠什么增加自身的重量和体积?教师讲述的实验说明,植物长大了,而土壤几乎未减少。然而,生活经验却告诉学生,植物靠吸收土壤中的养料维持生命。这样,实验事实和学生的日常经验产生了矛盾,形成了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对新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实际上,认知冲突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学习的难点和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能够使学生陷于“难熬”的困境,如果教师善于并愿意抓住难点,就必然能够造成教学进程中的高峰——学生跃跃欲试,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求知欲望。可以说,引发认知冲突是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

3.建构新的认知结构(www.xing528.com)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依靠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学习难点,教师进行点拨和辅导。在解决学习难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很多原有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不能讲太多,而要“精讲”,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扶持,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难点,掌握学习重点。在点拨过程中,学习者接受的新知识与处于激活状态的旧知识相互作用,最后,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系。这就意味着新知识通过同化顺应已进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转换与构建。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对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概括、归纳以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是知识巩固和转化的阶段,新的知识存在于认知结构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适当的概括和归纳,使学生的这部分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改组和重建。通过这一阶段,促进了认知呈螺旋状上升。例如,“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一节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程序:①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明确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DNA变化规律等知识点,作为先行组织者。②启发生疑。联系上述知识设疑:如果生殖细胞也按有丝分裂方式形成,那么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后代其染色体数目将逐代倍增,但为什么同一物种染色体数目却又是高度稳定的呢?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③以疑引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精子形成过程图解,探索精子形成过程,并将卵子形成过程与之比较,对后者进行同化学习。④总结归纳。根据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的实质在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减数,并通过与有丝分裂的比较,进一步明确减数分裂的概念。⑤巩固迁移。通过设计有关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和DNA变化的曲线图的分析,以及细胞分裂中各个时期分裂图像的判定等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

4.巩固迁移

运用新的认知结构迁移运用是知识的应用阶段,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因此在课堂上难点突破以后,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教学重点,还必须给学生消化、吸收和整理的时间。因此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要进行简单的总结,并提出有一定高度且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作铺垫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还可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