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取向研究与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取向研究与方法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激进建构主义以这些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概念的形成、组织和转变,其研究之深入是各家建构主义中独一无二的,但这种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的一面则重视不够。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上述过程是儿童知识经验发展的基本途径。由于不同的建构主义者所持的建构主义理念有所不同,也有学者将其划分成激进建构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取向研究与方法

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目前它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中,在现有的各种建构主义思潮中,对教育实践具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以下四种理论:

(一)激进建构主义

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泰费为代表。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首先,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其次,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激进建构主义者相信,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我们无法知道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去推测它,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经验。所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认为,应该用“生存力”来代替“真理”一词只要某种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或能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一致解释,那它就是适应的,就是有生存力的,不要去追求经验与客体一致。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而这要以个体的认知过程为基础。激进建构主义以这些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概念的形成、组织和转变,其研究之深入是各家建构主义中独一无二的,但这种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的一面则重视不够。

(二)社会建构主义

与激进建构主义不同,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和科布为代表。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优胜的观点,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稍温和。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被改造以尽可能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尽管永远无法达到一致。另外,它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性的一面。它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语言等符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作“自下而上的知识”。它从具体水平向知识的高级水平发展,走向以语言实现的概括,具有理解性和随意性,然后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了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也可以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儿童在与成人或比他成熟的社会成员的交往活动(特别是教学活动)中,在他们的帮助下,解决自己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能理解体现在成人身上的“自上而下的知识”。然后,儿童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使之获得意义,从而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的发展。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上述过程是儿童知识经验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社会文化取向(www.xing528.com)

社会文化取向与社会建构主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它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也把学习看成是建构过程,关注学习的社会方面。但它又与后者有所不同,它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所以,它着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的差别。社会文化取向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实际活动,并认为这些实际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社会文化产品为背景的;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学习应该像这些实际活动一样展开,在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学习某种知识;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中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在其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支持。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又称为“学徒式”)教学,就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

(四)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信息加工理论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建构主义。它认为认知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包含了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存储的复杂过程。在此意义上,信息加工理论比行为主义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信息加工理论假定信息或知识是事先以某种形式存在的,个体必须首先接受它们才能进行认识加工,那些更复杂的认识活动也才得以进行。虽然信息加工理论指出了已有的知识在新知识获得中的作用,但它只是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表征中的作用,而忽略了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经验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但这种观点并不接受“知识仅是对经验世界的适应”的原则,所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也往往被称为“温和建构主义”。斯皮罗等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就是一种这样的建构主义。

客观地说,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心理学思潮,更是一种哲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取向,因此也有学者将建构主义划分为哲学建构主义、社会学建构主义和教育学建构主义。由于不同的建构主义者所持的建构主义理念有所不同,也有学者将其划分成激进建构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不过,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更多的学者主张将建构主义划分成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两大类。其中,认知建构主义也称个人建构主义,强调个体自身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主要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包括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和斯皮罗等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等;社会建构主义也称文化建构主义,强调社会互动、历史文化在个人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以维果茨基的社会历史观为基础,包括上述的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和情境认知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