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研究的必由之路:实证研究成果

青年研究的必由之路:实证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中国青年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几代青年研究者的共同努力,迄今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邝海春则直截了当地指出:“实证:我国青年研究的必由之路[6]”。对实证研究的推崇在青年研究界延续至今。30多年来,青年研究者大力开展实证研究,努力解决青年研究中普遍存在着的内容空洞、论据不足、逻辑缺失等方面较为严重的问题,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青年研究的必由之路:实证研究成果

当代中国青年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几代青年研究者的共同努力,迄今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青年研究者指出:至上世纪90年代初,10多年间,“这一阶段的青年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一是以抽象的主观思维取代科学实证,采用‘经院哲学’的思辨模式,搞玄学研究,囿于从书本到书本的概念堆砌、或空洞、华丽、夸夸其谈,或生涩、离奇、故弄玄虚;二是热衷于青年‘本体论’的研究及‘青年学’的内涵、外延诸多概念限定的争论、阐述,轻视实践,轻视应用研究,对现实的青年问题与青年工作实践中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缺乏兴趣;三是在注重实践的研究方面又存在只凭感觉、凭日常意识进行常识性的表面描述的现象,缺乏理性的、规律性的提炼和总结,缺乏具体指导意见。上述这些不足使得青年研究处于两难境地:既缺乏理论高度、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又缺乏指导实践的功利性、可操作性,造成在社科领域是‘丑小鸭’、‘灰姑娘’,没有影响,没有地位,在青年工作实践方面是装饰品,没有生命力[1]”。

应该说,这些描述和归纳是实事求是的。其中,对“只凭感觉、凭日常意识进行常识性的表面描述的现象,缺乏理性的、规律性的提炼和总结”等问题的揭示可谓切中肯綮。“常识(CommonSense)”即所谓“路人皆知”“不言自明”的知识。常识来自人们对某些事物表象的直接感知、经验的积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不过,常识的产生受制于人们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受制于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因此,常识往往难免包含着谬误,经不起推敲和检验,其可靠性、科学性值得怀疑。同时,常识常常成为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基础。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些人或事做较为简单化的分类,并持稳定不变的看法的现象。刻板印象可以简化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但也会使人在有限材料和依据的基础上草率作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难免以偏概全,妨碍人们正确把握世界。因此,由常识构建成的知识基础,难免松散虚浮,难以为人们把握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提供扎实可靠的依据。这就需要人们超越常识,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把握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青年研究取得的一些优秀成果,往往都与“科学实证” 不无关系。“80年代我国青年研究取得的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大多是建立在实证、经验基础上,它们提出了一些带规律性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或理论价值的观点、结论和看法。如80年代初由原中国社科院青少所牵头进行的‘当代中国青年职工状况调查’、‘80年代农村青年现状调查’、‘中国青年生育意愿的调查’、‘城镇青年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课题,8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组织的‘80年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演变’、上海社科院青少所的‘青春期教育’课题调查,以及上海高教研究所‘西方学术思潮与当代大学生’等等,上述课题紧密与社会需要结合,换言之,这种研究的‘价值判断’是建筑于翔实、丰富的‘事实判断’(经验资料)基础之上,因而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承认[2]”。赵宪生也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青年研究由‘80年代’的‘学科建设热’,渐转到比较务实的实证研究,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不管是全国性的宏观研究(如《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2)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还是地区性、局部性的微观研究(如散见于各种青年研究学刊中的各种规模大小不等的调研报告等),都无不折射出实证研究的光芒[3]”。(www.xing528.com)

高中建、梅志罡、风笑天联名发表的《十年来青年问题社会调查的对象和内容——对214篇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一文,以1983年到1992年间发表在《青年研究》上的社会调查报告为例,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青年研究中社会调查方法应用的现状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归纳。他们指出,10年间,青年研究中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覆盖面大,具有相当的广泛性,但调查对象比例分布不尽合理,出现少数‘盲点’,呈现出不均衡性(青年工人、知识分子受到较高的关注,青年农民和青少年相对忽视);调查内容上,思想观念及其教育类调查报告比较集中突出,出现了一枝独秀的局面,而且调查内容的热点和时代热点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在调查方式上,相当多的调查报告其调查方式不详;资料收集方法上,以问卷法为主;统计分析上,以百分比、分类统计为最多[4]”。应该说,这些学者通过研究获得的相关数据,为青年研究者较为全面准确地把握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十年来青年问题社会调查”的基本状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实证研究在青年研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杨雄主张:“90年代青年研究应该继续发扬这种‘实证’精神,这绝不是任何个人的主观臆想,而是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5]”。邝海春则直截了当地指出:“实证:我国青年研究的必由之路[6]”。对实证研究的推崇在青年研究界延续至今。30多年来,青年研究者大力开展实证研究,努力解决青年研究中普遍存在着的内容空洞、论据不足、逻辑缺失等方面较为严重的问题,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