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社会价值观,区分放任与自由

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社会价值观,区分放任与自由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放任是顺从本我的需求,让其凭感觉和想法自主行事。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对每个本我做出的基本规定,需要个体的理智与欲望统一。所以,教育要区别好对孩子放任与自由,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明白国家目标、社会取向、个人准则,不能以为放养就是放任,约束就是压制,不可忽视了放养重在精神的放养,约束重在道德底线方面的约束。自由是生命的本质诉求,放任是社会的共同谴责。

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社会价值观,区分放任与自由

随着社会的进步,分工的明细,价值的分化,导致教育主流思想的消解和流派思想的迥异。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推崇压制,有些采取放任,各施各法,教育效果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就是教育者对生命的动态发展没有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综合分析,只是对人的本质属性进行片面概括,导致按下葫芦起了瓢,人的社会性、工具性、精神性之间割裂分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每个生命的成长都需要适宜的环境,希望拥有舒缓的心理空间。只有做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爱在其中,做到宽容不纵容、理解不迁就、关爱不溺爱、严格不压制,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设适宜的物理和精神成长空间。教育家陶行知在《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中指出:“其实从前学校一味盲目的压制,近年学校一味盲目的放任,都是不应该走的错路。”

放任是顺从本我的需求,让其凭感觉和想法自主行事。这表面看来是对人性的尊重,更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得到家长推崇奉行,并把它等同于自由。然而,这些家长忘却了自由与放任的本质区别。自由与放任是一个教育的辩证问题。教育要立足本我,但不能以我为本,更要注重精神自由的培育,不宜剑走偏锋。

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引领一个人从生物人转化社会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需求。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对每个本我做出的基本规定,需要个体的理智与欲望统一。只有理智驾驭欲望,才能接受社会规范,生成个人道德情感与价值取向。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指出:“自由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道德本身不是自足的教条,而是要由自由来建立、并由自由的规律来判断的法则。道德本身不是自明的,自由才是自明的。自由也有可能导致不道德,但自由本身的规律(自律)则必定是道德的。”马克思还指出:“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由、自律。”“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以,教育要区别好对孩子放任与自由,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明白国家目标、社会取向、个人准则,不能以为放养就是放任,约束就是压制,不可忽视了放养重在精神的放养,约束重在道德底线方面的约束。(www.xing528.com)

教育过程应该尽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思维雀跃、异想天开的心灵驰骋空间。只要孩子在道德方面没有错位,一切都可以理解和包容,让孩子勇于挑战自我在童年成为现实和可能,如此才会使本我得到社会的认同,超我在发展中找准位置,自我真正回归

对于童年而言,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自由情感空间的前提,畅通的亲子沟通是孩子成长的精神脐带,更是拓展孩子心灵自由空间和成就自律品质的捷径。然而遗憾的是,有个别家长常常错误地把自由误解为放任,企图以放任换取孩子信任,导致家长变相成为孩子胡作非为的“保护伞”而不自知,让孩子逐步养成任性妄为的坏习惯。这样到了中高年级,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就没法正常过渡,这时个别家长才方知恨晚、遗憾终身。

自由是生命的本质诉求,放任是社会的共同谴责。只有让孩子在自由中享受尊重,放任中承担责任,才能促进主体野性和人性的和合共生,走向生命的自知自觉自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