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引领个体成就大我,提高生命品质

教育:引领个体成就大我,提高生命品质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虽然不是直接进行物质生产,但它是一个精神生产的过程,教育能引领个体立足小我,成就大我,持续提高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品质。片面追求以我为本的“小我”,远离了精神挺拔的“大我”,从而影响了生命价值和人生幸福。健康的情感、稳定的情绪、充足的信任,有利于自我信念的树立,有助于协调“小我”与“大我”。

教育:引领个体成就大我,提高生命品质

近几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渐进的变化,每个人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对比都能充分感受到显性的物质生活提高。物质生活提高主要在于处理好自己与物质的供求关系,解决利用物质更好为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服务的问题。而含蓄的精神生活因人而异,主要是处理自身与内心的相互关系,解决如何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的问题。虽然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升华,但是物质生活始终是人的低层次需要,只有提高人的精神生活才能使人生活有品质、生命有价值。

现今,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经过半个世纪的卓越奋斗,已走上全面小康生活之路,物质生活日渐丰富。2017年的《世界幸福指数报告》显示,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中国人的物质水平、生活质量和人均寿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就主观的幸福感而言,如今的中国人还不如25年前的中国人。春秋时期的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为什么国人的精神生活和幸福感没有出现同步提高?毋庸置疑,当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方面的礼仪荣辱发展走进了一个岔口,社会和个人将面临一个新的精神发展重点和方向,道德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是新时代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点内容,教育就是这场社会变革中的肯綮和引擎。教育虽然不是直接进行物质生产,但它是一个精神生产的过程,教育能引领个体立足小我,成就大我,持续提高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品质。

网上有这么一句话:“教育走得太快,要等一等落下的灵魂。”听到这句话,大家或许会感到惊奇: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教育不是塑造人的灵魂吗?我们的教师和教育怎么落下了“灵魂”这一核心问题了呢?这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究其原因,灵魂或者说精神层面的东西与经济技术没有同步,导致精神气质和道德水准相对滞后。片面追求以我为本的“小我”,远离了精神挺拔的“大我”,从而影响了生命价值和人生幸福。南京师范大学孙彩平教授从2016年开始,做了三次中国儿童的道德发展、心理品质的全国大样本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中国儿童(从10岁到18岁,采用大儿童概念)整体上是有爱国家、守规则、尚正义、重勤奋的品质的。但是他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特别引起我们注意:中国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当中表现出年龄上的分叉。在关怀他人方面,到初中三年级(15岁)之后,儿童的关心态度与行为表现,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变化,“同情他们,希望有好心人能帮他们”成为大多数儿童的心态和反应方式,这是一种“寄希望于好心人,而不是自己去做”的心态,这种“小我”现象提醒了我们需要警惕。此外,他们还发现孩子的肯定性道德判断(认为做某事是对的)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功利化倾向。按照经典理论,孩子的道德判断理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走向普遍的价值,也就是逐渐地走向更大的正义,逐渐凸显“大我”境界。可是在调查过程当中,他们发现中国孩子的道德判断理由相反,越来越多的儿童从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判断应不应该做一件事,孩子们不是越来越“大气”了,而是越来越“小气”了。通过研究分析,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今天培育的孩子较为“精致利己”而欠缺格局和境界,这是教育面临的挑战和考验。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有精神境界,而价值信念是人精神境界的核心。故此,在教育中培育孩子豁达气度尤为重要,豁达的孩子对事情具有包容性、受挫力、自信心,生命更显弹力。小气的孩子往往存在狭隘的思想和偏激的情绪,将自己压制在一个自我编织的思想牢笼之中,处处将对方排斥在自己的对立面,把别人当成自己利益的侵占者,从而以妒忌和责备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内心强大和不公际遇,这样往往就逐渐消耗心力。爱因斯坦取得超凡的造诣与其个人的心怀大我格局是分不开的,他始终保持一种谦逊无我之心。他说:“人们对于我的成就和能力以及我真正的本质和能力之间,有着可笑的矛盾。”超凡的气度,让他成为科学的巨匠,更是精神的达人。(www.xing528.com)

我们的孩子现在身处一个和平伟大的幸福时代。积贫积弱的时代已经远离我们,我们更有理由引导孩子站到物质追求之上,跳出物欲的旋涡,从更大和更高的视角找准自己的个人价值发展取向,让孩子从小能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融合起来,成就更大的自我。当然,“大我”的精神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它需要情感的熏陶、信心的培育、民主的濡染、尊严的捍卫。健康的情感、稳定的情绪、充足的信任,有利于自我信念的树立,有助于协调“小我”与“大我”。著名教育家朱小曼教授曾说:“人的安全感、自我价值感首先是从父母的情感应答方式、教养方式中体验到的。”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关爱不到位,或长期处于溺爱之中,缺少与同伴交流分享,就会慢慢养成怨恨、妒忌、闭锁、自我中心等品质,就会导致缺少独立成功的自我价值感,以及其他与发展自我认识、社会性情绪情感相关的情感品质。

所以,要培育孩子从小树立“大我”的境界,需要家校共同为孩子创造安全、平等、尊重、自信的成长环境,使环境拥抱孩子、孩子融入环境,这样才能拓展生命成长的空间和激发先天的潜能,让小我与大我和合,焕发生命的无限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