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民健康生活处方:走进熊孩子心里的秘籍

市民健康生活处方:走进熊孩子心里的秘籍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青春期中,最容易出现冲动的是胆汁质的孩子,面对这类孩子,强硬的手段反而会造成他们更大的反弹。正因为如此,这类孩子会出现“大错没有,小错不断”,以及“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的现象。对这类孩子,父母要用加倍的爱心和耐心来关怀和鼓励他们。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永远没有错的时候,事实上,青春期里的孩子会出现五花八门的错误。这类父母从来不给那些本来已经具备了自立、自我调节能力和责任感的孩子尝试的自由。

市民健康生活处方:走进熊孩子心里的秘籍

(一) 了解“气质”,有的放矢

理学中所讲的“气质”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这个人很有气质”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在心理学中,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通俗地讲,气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个性特点。我们的孩子刚出生时,有的喜欢哭闹,有的很安静,这就是最初的气质差异。

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怎么理解这四种气质呢?胆汁质的孩子总是热情似火,似乎身上总是充满着能量;喜欢运动,喜欢说话,总是能够无形中拉近和别人的距离;他们爱管闲事,讲义气,爱打抱不平,做事光明磊落。但是,班级里的“小捣蛋”往往也是他们,因为这类孩子精力充沛,脾气急躁,易怒,不稳重,好挑衅,而且他们的行动往往比思维快。由于不善于思考,他们对刺激的感受更为明显。在青春期中,最容易出现冲动的是胆汁质的孩子,面对这类孩子,强硬的手段反而会造成他们更大的反弹。就像物理学中讲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你用力越猛,他反弹越大。这类孩子性格很热情,但是太容易惹是生非。久而久之,家长一看到孩子惹祸就会斥责他,然而越斥责,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越重,犯的错也就越多。怎么办?有句话叫“以柔克刚”,对这些孩子,我们要多给建议而不是批评,适当给予“冷处理”,引发其好奇心,偶尔对其示弱,尽量成为一个他所信服的人等。

多血质的孩子待人处事比较灵活,喜欢与人交往,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活动中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善于审时度势,善于迅速判断事情的利弊,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很有兴趣。正因为如此,这类孩子会出现“大错没有,小错不断”,以及“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的现象。对这类孩子,我们教育时往往需要时不时地点一下,但只要点到为止,因为过于唠叨也会造成孩子的反弹。

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在班级中是名副其实的“纪律委员”。他们沉着冷静,情感不易外露,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遇事不慌不忙,注意力容易保持而不易转移,这就是黏液质的孩子。这一类型的孩子在青春期一般不大会犯错,但是特别执拗,很难说得动他们。所以这类孩子如果出现情绪上的问题,我们只要把所有的事实摆在他面前就行,不用过度地讲道理,因为他会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如果他自己想不明白,那么家长说再多的话也无济于事。

还有就是抑郁质的孩子。这类孩子有较高的感受性,往往能够觉察出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想象力丰富。他们多愁善感,情绪容易发生变化,但表现得微弱而持久。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性格相对比较孤僻。这类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情绪体验会更敏感,情绪波动会更强烈。他们很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外界压力越大,他们就越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严重的会“封闭”自己。对这类孩子,父母要用加倍的爱心和耐心来关怀和鼓励他们。言辞沟通方面要更严谨,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气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适时引导,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二) 换位思考,寻找共情

共情又称为同理心,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或理解力。我们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更多地要使用共情。要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所犯的错误,我们小时候也犯过,不能因为我们长大了、成熟了,就忘记我们也曾经青春年少过。

现在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我小时候有没有想要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既然我也有这种需求,为什么不尊重孩子而一定要监管他们?我小时候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梦想?如果当时有人来引导我,陪伴我,我的梦想或许也已经实现了呢?那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不能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陪伴者,而一定要扼杀他们的梦想?我小时候犯了错最怕什么,怕爸爸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就认为我是错的,还是怕他们不听解释就先教育我?我想要听到一句“孩子,虽然这件事你做错了,但是爸爸妈妈觉得你情有可原”。如果当时我没有听到,那现在为什么不静下心来,以同情与认同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倾诉,不随意打断他的话,不随意插入自己的意见与批评?我要让我的孩子明白,无论遇到什么烦恼,回到家都会得到父母的体谅和支持。

或许我的孩子会碰到早恋,那又怎么了?我小时候难道就没有暗恋过一个同学?我会告诉他,这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却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如果是男孩,我会教他尊重女生;如果是女孩,我会教她自我保护。这种谈话可能很多家长难以接受,但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而孩子也更愿意在这种安全感中多与父母交谈和沟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倾诉给父母。

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永远没有错的时候,事实上,青春期里的孩子会出现五花八门的错误。不要和青春期里的孩子较劲死磕,因为我们并不占优势。作为家长,我们只能耐下性子去引导,去疏通。疏胜于堵,这个真理大禹通过治水证明了,在教育孩子方面,这个词语我们更要牢记。即使必须批评,我们也要注意说话的艺术,先扬后抑永远比先抑后扬更有效。

(三) 学会放手,引导纠错(www.xing528.com)

直升机父母”一词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才被广泛应用。1990年,福斯特 · 柯林和吉姆 · 范第一次创造出“直升机父母”这个词,比喻那些爱子心切的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当孩子有需要时立即给予补给,在孩子即将遇到困难时随时降落为孩子先挪去障碍。这类父母从来不给那些本来已经具备了自立、自我调节能力和责任感的孩子尝试的自由。他们包揽了本应孩子自己做的一切,把自己的付出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为孩子自身的成长创造条件。

我曾经接待过一对来访者,男生是个性格温和的人,待人接物比较得体,却怎么也处理不好和母亲的关系。两人的关系从父亲去世后就开始恶化,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母亲认为正当壮年的丈夫患病去世后,她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不仅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物质上也尽量不让儿子落于人后。儿子也说,他不是不知道母亲的这份爱,但就是这份爱让他感觉到很沉重、很压抑。他认为他的母亲总是不明白他究竟需要什么,只是自以为是地认为他需要什么。从小到大,只要是他母亲认为正确的事,他就没有反抗的余地;而他的业余爱好又会被母亲以会耽误学业为由一味否决。他也曾试图和母亲进行沟通交流,但事实是,就算在两人沟通时,他母亲也不会听他说了什么,而是照着自己的思路想问题。这种无法沟通的状态让儿子时不时忍不住就抓狂,以至于到了最后,只要他母亲一开口,他就会忍不住态度恶劣地大声反驳。母亲自然也是一肚子委屈,她认为自己孤身一人含辛茹苦地将儿子抚养成人,儿子还埋怨她事事都要插手,这让她心里很难承受。

许多事实证明,对孩子的过度关怀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灵侵犯,也是对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忽略,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这种侵犯和忽略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成长权利、精神独立权利的剥夺,是家长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做出的一种伤害。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各方面的需要,还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合理意愿与要求。家长应该认识到,有一种爱叫作放手。因为今后的人生他要自己走,哪怕他会犯错,哪怕他走上我们走过的老路,我们能引导,能劝诫,但任何人都不能以爱的名义去干涉他人的生活,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不应该。

(四) 提升自我,展现风范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我们交流了?除了嫌弃我们天天在那边唠唠叨叨、管头管脚外,有没有开始嫌弃我们的学识、思想已经开始跟不上他们的脚步了?近来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各种段子,都是一些小学生的家长辅导作业被气个半死,那为什么从来不提初中生高中生?因为让我们扎心的一个现实是,到了初中,科目多,课程难度增加,大部分的家长已经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了。这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是不停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却再也不能成为他们的领路人和指南针了。当我们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开始崩塌,当我们一开口就是外行还要强行指挥时,孩子怎么会接纳我们的想法?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完全不讲道理,他们在这一阶段往往会遇到很多困惑,这个时候,他们更想要的是睿智的父母能帮他们客观地进行分析,而不是强硬地指挥。

所以,与其在与孩子的拉锯战中处于弱势,家长不如不断提升自己,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充电,在工作中绽放自身光彩。设想一下,当你落落大方、气质优雅地待人处事时,当你游刃有余地为孩子答疑解惑时,你的孩子会不为你自豪?当你的权威性再次建立时,有些话并不需要多说,孩子也会照做,这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学习”:父母的言行举止,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榜样。

小贴士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 保持稳定的情绪。这一时期的孩子往往会像一只“小刺猬”,而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包容“刺猬”的那团棉花,而不是一只“大 刺猬”。

(2) 多听少指挥。孩子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会慢慢退出他们的舞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用我们的经验引导他们思考,而不是复刻我们的生活。

(3) 经常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正面的语言、积极的鼓励永远比“横挑鼻子竖挑眼”更有生活智慧。

(4) 多表达你的爱意。既然爱他为什么不说出来?不要羞于说“我爱你”,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更容易度过青春期。

(5) 让孩子学会付出。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要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心,付出爱比得到爱更容易让人产生愉悦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