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醇叔,王喆生与朱柏庐的深厚情谊及影响

教育醇叔,王喆生与朱柏庐的深厚情谊及影响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喆生,字醇叔,号素岩。醇叔是朱柏庐先生教出的得意弟子,两人之间情谊深厚。康熙十六年,王醇叔高中顺天乡试解元之后,衣锦还乡。先生看到王醇叔诚恳的表情,谆谆教导说:“心欲其下,情欲其厚,气欲其敛,事欲其约。”在朝廷仅仅三年,王醇叔就厌倦了做官。托词奉养母亲,王醇叔在康熙二十四年回到了昆山。春节过后,在朱柏庐即将到洞庭东山教读的时候,王醇叔特地来送行。从很多方面来说,朱柏庐先生对王醇叔的影响确实很大。

教育醇叔,王喆生与朱柏庐的深厚情谊及影响

清代前期的文人大多个性十足,性格狂放。而清代文人给今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严谨有余而灵动不足,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学方面,这与清朝自开国之初就实行的高压专制文化政策有关。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此时思想界会出现对专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文学领域会出现大量长歌当哭式的作品,归庄的《万古愁》、贾凫西的《木皮鼓词》、屈大均的《鲁连台》、洪升的“白眼踞坐,指古摘今”之类的作品我们姑且不论,连吴伟业这种软骨文人,都有《圆圆曲》《过淮阴有感》等触犯时忌的诗作,孔尚任这样得到康熙赏识提拔的剧作家,也敢在《桃话扇》里发一发“开国元勋留狗尾,换朝逸老缩龟头”的议论。因此,朱柏庐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还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这一点在他的得意弟子王喆生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王喆生(1648—1728年),字醇叔,号素岩。其学尊程朱而攻陆王。著有《懿言日录》《礼闱分校日记》《七规》《素岩文稿》等。他是明代举人王志长的孙子。其父王孚,字甘谷,擅长写文章,但很早就去世了。他在二十岁的时候用青浦籍补为诸生,后按例进入国子监读书。康熙十六年(1677年),他考中顺天乡试解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成为进士,后选为庶吉士,授官翰林院编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他充任会试同考官。不久,他请假回家奉养母亲。他的住宅在富春桥南,花园在西关外。

知识链接一

解元是中国唐代对乡试第一名的称谓。在中国唐代科举制度中,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京,故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代亦称解头。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醇叔是朱柏庐先生教出的得意弟子,两人之间情谊深厚。康熙十六年(1677年),王醇叔高中顺天乡试解元之后,衣锦还乡。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醇叔将要到北京去,他特地前往先生家中告别,在临分别的时候,他问道:“先生有什么要教导我的吗?”先生说:“你很有才能,高中巍科是很容易的,我又有什么可以教导的呢?”醇叔诚恳地说:“我对科举考试并没有奢求,只是希望先生教导我。”先生看到王醇叔诚恳的表情,谆谆教导说:“心欲其下,情欲其厚,气欲其敛,事欲其约。”在这几句话中,先生希望他心中欲望要少,重视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收敛元气,少做(不必要的)事情。

在朝廷仅仅三年,王醇叔就厌倦了做官。托词奉养母亲,王醇叔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回到了昆山。春节过后,在朱柏庐即将到洞庭东山教读的时候,王醇叔特地来送行。他携带着自己两年来书写的日记请先生阅读和指正。先生在阅读之后,感叹他“处极喧嚣之地,极得意之遇,极尘杂之务而能步步收摄,刻刻检点;即其所记,详密端严,不间一日,不草一字”。朱柏庐时常称赞王醇叔是个有作为的人。

在先生的这种“淡然无欲”的思想的指引下,王醇叔从此不复出仕,在家乡居住下来。他把自己的住室称为“依庐”,侍养母亲二十余年。在母亲去世后,他更加断绝了做官的想法。在长达四十余年的乡居中,他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真心做了许多好事。

当时,朱柏庐先生用理学教导青年学生,王喆生跟从他刻苦学习、反复思考,精通“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又和同学订立课程,互相砥砺,学问有很大进步,为江苏巡抚汤斌所器重。仪封张伯行称赞他撰写的《懿言日录》“精深博大”,可以和卫武公的《抑戒》媲美。所著《懿言日录》《素岩文稿》《纪年诗》保存至今。

从很多方面来说,朱柏庐先生对王醇叔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正验证了一句俗语,“名师出高徒”。

学 记

【发人深省】

本课最能使你受到启发的两句话是:(www.xing528.com)

1.

2.

【合作探究】

1.明清时代的私塾老师主要有哪两种?

2.私塾教育在蒙学阶段的教材有哪些?

3.王喆生的著作有哪些?

责任意识

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启示录

1.本课对你为人的启示是:

2.本课对你为学的启示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