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高效课堂中的教学与研究

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高效课堂中的教学与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若习惯接受,久而久之,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波利亚对这两个阶段给出了问题式的指导意见。根据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制定数学问题的阅读方法。第四步,回顾反思,积累阅读问题的经验。

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高效课堂中的教学与研究

(一)数学教科书的阅读策略

1.标记批注法

由于数学语言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简洁性以及教科书上数学知识的呈现特点,在阅读数学教科书时,要慢慢精读,边读边画边写,画就是做标记,画出重点、难点和疑问点;写就是写批注,写出省略部分、疑惑问题、所感所悟和归纳小结。

2.语言互译法

在阅读数学教科书的活动中,当教科书上的语言很难理解或不容易识记,试着将数学语言形式进行互译,如把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或图表语言;把符号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或图表语言;把图表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根据阅读对象的特点,将其翻译为恰当的语言形式将是我们阅读教科书,理解数学内容的好办法。

3.类比阅读法

对于教科书上同类知识或相似知识,可以采取类比的方式进行阅读。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学习“分式”时可以类比“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学习“四边形”时可以类比“三角形”的研究方式,从定义、性质和判定出发。类比阅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新知,而且还能加强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4.操作阅读法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其中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在学习知识时,动手操作是建立和再现直接经验的主要手段。因而,在阅读教科书时,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有利于发现规律,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5.深究阅读法

为了改变学生看书一带而过的习惯,在阅读数学教科书时要咬文嚼字、句句斟酌、反复推敲,力求理解深刻,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6.质疑阅读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若习惯接受,久而久之,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所以,在阅读教科书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感受探索、创造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问题的阅读策略

阅读数学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首要步骤,也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步骤。对于解决数学问题,主要有5个步骤:①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②识别出问题,确定疑难的关键;③收集材料并整理,提出各种可行方案;④考虑这些解决办法的各种可能结果;⑤实验其中最有可能达到目的的解决办法。杜威的这一解决问题的模式中的①~④步都可以说成是阅读数学问题[7]。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怎样解题”表,将解题过程分为4个阶段: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其中前两个阶段可以说是属于数学问题的阅读过程。波利亚对这两个阶段给出了问题式的指导意见。

第一阶段:弄清问题。

第一,你必须弄清问题。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指已知数、已知图形和已知事项等的统称)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画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第二,找出已知数与求知数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www.xing528.com)

第二阶段:拟定计划。

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应用它吗?你能应用它的结果吗?为了能应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

根据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制定数学问题的阅读方法。

第一步,通读一遍,筛选信息。通读一遍题目,区分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抓住关键字词,理解题目中所涉及的概念、定理等与数学有关的术语的准确含义,弄清题目大概意思。

第二步,精读信息,弄清问题。精读有效信息,弄清已知条件有哪些?已知条件是否充分?所有已知条件之间有什么联系?与题目条件相关的数学知识有哪些?是否可用于这道题目的解答中?是否包含隐藏信息?待解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吗?

第三步,重组信息,拟定解题计划。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题意吗?能画草图描述题意吗?由题中的已知条件是否联想到了什么?条件与问题有无直接联系?若没有直接联系,怎样搭建桥梁?能联想到某个与之相关的熟悉的问题吗?能解决题目中的部分问题吗?可以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吗?从目标出发,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已知?如果不是已知的,能不能由已知条件推导出来?是否遗漏了什么条件?无从着手时,回到定义中去,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第四步,回顾反思,积累阅读问题的经验。解决这道题,碰到困难了吗?产生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最终是如何解决的?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得到这关键的一步?你能从这道题目中获得哪些经验?

【注释】

[1]钱佩玲.中学数学思想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余致甫.数学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0.

[3]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6):1-6.

[4]窦龙江,殷爱梅,梁秀红.初中数学学科能力的培养[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

[5]汪先锋.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研究[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3(11):54-54.

[6]武俊花.初中数学能力问题新探[J].新课程学习(下),2014(1).

[7]何小亚.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过程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8):34-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