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程际盛简介及诗作研究

程际盛简介及诗作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儒学案》卷八十二《让堂学案·让堂交游·程先生际盛》:程际盛,原名琰,字焕若,长洲人。际盛初学诗于同里沈德潜,及官京师,奉职三十余年,退食而归,闭关却扫,惟以穷经为务。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四十七:程际盛,字焕若,号东冶,江南长洲人。公氏程,讳际盛,乾隆庚寅庚子恩科,榜名同御名第二字,改避字奂若一字。

程际盛简介及诗作研究

《清儒学案》卷八十二《让堂学案·让堂交游·程先生际盛》:程际盛,原名琰,字焕若,长洲人。乾隆庚子进士,授内阁中书,官至监察御史。奉职三十余年,退食而归,闭关却扫,惟以穷经为务。深研郑学,摘郑语之要,为《周礼故书考》一卷、《仪礼古文今文考》一卷、《礼记古训考》一卷。书成,在段若膺《汉读考》未出以前,而读经之法与之暗合。兰泉先生尝称,其书有功学者。又著《说文引经考》一卷、《说文古语考》一卷、《续方言补正》一卷、《古韵异同》一卷、《清河偶抄》四卷。又有《骈字分笺》、《称香楼集》。(参史传)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一》:程际盛,原名炎,字焕若,亦长洲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官至监察御史。际盛初学诗于同里沈德潜,及官京师,奉职三十余年,退食而归,闭关却扫,惟以穷经为务。尤深研郑学,摘郑语之要,为《周礼故书考》、《仪礼古文今文考》、《礼记古训考》,凡三卷。书成于辛亥,在段玉裁《汉读考》未出以前,然其读经之法则与玉裁暗合。又著《说文古语考》、《骈字分笺》各二卷,《续方言补正》一卷,青浦王昶称其书皆有功学者。又有《清河偶录》、《稻香楼集》。[1]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九:程际盛,原名炎,字焕若。乾隆庚子进士。由中书官至御史。所著有《稻香楼诗集》、《说文古语考》、《礼记古训考》、《周礼故书考》、《仪礼古文今文考》、《骈字分笺》、《续方言补》、《清河偶抄》。(《道光志》)

清王昶《蒲褐山房诗话》:程际盛,原名炎,字焕若,号东冶,长洲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有《稻香楼集》。选五首。东冶由舍人洊历兰台,奉职三十余年,退食而归,掩关却扫,惟以汲古穷经为务。所著有《说文古语考》、《礼记古训考》、《周礼故书》、《仪礼古文今文考》、《骈字分笺》、《续方言补》、《清河偶抄》,皆有功于学者。居京日久,故不为吴士所深知,然继朱伯原、俞玉吾之遗轨者,非君奚属?作诗曾问业于归愚宗伯,绰有唐音。

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四十七:程际盛,字焕若,号东冶,江南长洲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有《稻香楼集》。东冶由舍人洊历兰台,奉职三十余年,退食而归,惟以汲古穷经为务。所著有《说文古语考》、《礼记古训考》、《周礼故书考》、《仪礼古文今文考》、《骈字分笺》、《续方言补》、《清河偶抄》,皆有功于学者。(《湖海诗传》)〇摘句:红树隐遥汀,苍烟辨崖屋。绝壁耸千寻,窈窕结寒绿。惊涛夜有声,触石浪仍伏。徘徊沙月生,泠泠苇花曲。(《夜泊燕子矶》)

吴省钦《白华后稿》卷二十四《中宪大夫掌湖广道兼掌京畿道监察御史程公墓志铭》:当乾隆辛巳间,予忧居里门,东南士人傒圣驾,三至近光奏赋,佥矫首砺,角幸一当。亡友叶抱崧为予兄弟言:公高才朴学,甫逾冠,为诸生祭酒,予以是耳公名。癸卯冬,予自楚还朝,公时官中书。予弟长女妻公第四子世芸,始面公,过从洊密,间示所论撰,于汉学旁疏曲证,不武断,不凿空,斩斩明明,无以测公经学与汉学之所至。而公分校四库书,分校《盛京志》,总校《一统志》,覆校武英殿书,纂修《方略》,目芸手薅,阁师举以是知公,置内阁,签拟十一年,无或舛漏,卯出申归,日以常。充乡试同考官者再,巡视五闸漕务者再,召对皆称旨,再书,上考记名,以道府简用,乃一以愿留京职辞,一以母老辞。软尘矮炕间,杂莳花竹,琴壶铅椠,见者几忘为长安邸舍矣。今丙辰春,予将按畿南试,辄语予秋凉当乞养南下,检勘故业,以副毕生之志。曾未改火,传远赴焉。世芸愿而能文,前十年予哭之。世芸嗣子元濂十岁矣,前年殇,予又哭之。公少予十年,素无疾,神采奕然,今又哭之。殆所谓名可掩位,而年不酬德者耶?予是以悼公之学与化尚未竟,而抱崧之赍志尤无穷也。公著书满家,行世者:《周礼故书考》、《仪礼古文考》、《礼记古训考》、《说文古语考》、《续方言补》、《稻香楼试帖》。其《春秋传文异同考》、《说文引经考》、《骈字分笺》、《稻香楼文集》、《诗集》,藏于家。公氏程,讳际盛,乾隆庚寅庚子恩科,榜名同御名第二字,改避字奂若一字。东冶始祖,晋新安大守,讳元谭。至三十二世孙照迁休宁,其迁长洲者为公五世祖可意。祖有楠,太学生,封朝议大夫。父文诏,太学生,授朝议大夫,俱累赠中宪大夫,如公官。祖妣黄,继祖妣陈,妣朱,俱累赠恭人,继母朱累封恭人。历内阁中书、内阁侍读、湖广道,掌湖广道,署河南道,兼署掌京畿道监察御史。配吴恭人,生子四女一。先公二十九年卒,继徐恭人生子一女二。子世萱,增广生,世英,光禄寺署正,世华、世芸俱太学生,先卒,世茂,太学生。孙元灏、元浚、元潞、元澍、元涛,其次元濂,即后世芸十岁而殇者也。女三婿,曰戈宙文,曰蒋锡朋,曰许乃赓。女孙七。公以乾隆四年七月五日生,嘉庆元年三月二十九日卒,年五十有八。某年月日,世萱等卜葬于某县之某阡,以吴恭人祔,且筑徐恭人生圹云。(下略)

程际盛《三礼郑注考自序》:汉郑康成经各有注,自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后,郑《易》、《书》、《论语注》皆不传,传者《毛诗》、《三礼注》而已。康成云,传书世异,古字时有存者,则亦有今误者。故《周礼》有数本,刘向未校之前,或在山岩石室,为古文。考校后,为今文。古、今文不同。郑据今文作注,每云故书作某,又杜子春、先郑读音有各异者。《仪礼》高堂生传十七篇,为今文。武帝末,得亡《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篆书,为古文。古文与高堂生所传者同,而字多不同。郑注每云古文作某,今文作某。《礼记》出自群儒,有字同义异,字同音异,郑注咸为引证。盖“三礼”互异,诸儒各记所闻,不可强合。康成或以今文易之,仍载古文古音,不轻易一字,以为古经不可改。其《易注》、《论语注》往往散见于《三礼注疏》中,又足资考据。今人于《周礼》第知旁训、节训。《仪礼》袭先儒说,谓多误难读。《礼记》惟宗陈澔《集说》。郑注“三礼”,束书不读,可为太息。暇日,辑成三册,曰《周礼故书考》,曰《仪礼古文今文考》,曰《礼记古训考》。由识字审音以知其义,亦读经之一助。且汉注甚古,后人莫晓,辄肆讥评,多见其不知量也。

武亿《授堂文抄》续集卷九《程侍御三礼郑注考序》:长洲程君东冶治礼经,研心郑注,手摘其要,区为三册,曰《周礼故书考》,曰《仪礼古文今文考》,曰《礼记古训考》,欲以示今学者悟所从入,而于其中钩稽推抉,自为证明,盖尤不务泛滥,旁涉其词,故余于是叹东冶氏为得治经之体。然郑注所云故书及古文作某者,余亦不敢取征于他书,窃独念自三代以逮秦、汉,金石刻所留遗其文字为最古,固可撮举,以与郑注相例。今如《周礼·乡师》“与其輂辇”注“故书辇作连”,证以《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器用胡辇,胡辇即《论语》瑚琏,是辇、连为一字也。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注,故书位作立,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经》“公即位”为“公即立”……汉人近古,凡见于文词者,多依用古文如是其著且明,然则承学之徒不达此旨,反望文生义,而曲肆其凿,说经乃益用晦矣。程君之为是书也,深欲使受书者由古文渐而致于古训,以合夫韩子。凡为文宜识奇字之意,其功讵不伟欤?余十余年前亦为礼学,盖有慕于唐王恭讲“三礼”,别为义证,遂妄欲勒成一书,标为《三礼义证》,既已扶翼郑学,而更以易疏家之繁酿,然迫于穷年奔逐,讫未果,就今得程君导夫先路,足与发吾覆矣。余故三复斯编,用是以自勖励,且冀良友之诲其成也。时余谒选博山,将之官所,实为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岁秋十月九日也。(www.xing528.com)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六:《三礼郑注考》,无卷数,程氏遗书本,国朝程际盛撰。际盛字奂若,号东治,长洲人。乾隆庚子进士,官至湖广道御史。“三礼”文字互异,诸儒各记所闻,不可强合。郑君或以今文易之,仍载古文古音,不轻易一字,以为古经不可改也。东治因手摘其要,区为三册,曰《周礼故书考》,曰《仪礼古文今文考》,曰《礼记古训考》,欲以示今学者悟所从入,而于其中钩稽推抉,自为证明,盖尤不务泛滥旁涉其词,极得治经之体。学者由古文渐而致于古训,一以扶翼郑学,且更以易疏家之繁□不难矣。前有自序及乾隆辛亥偃师武亿序。

杨钟羲《雪桥诗话》余集卷五:长洲程东冶侍御,深于汉学、选学。著有《周礼古读考》、《仪礼古文考》、《礼记古训考》、《说文古语考》、《续方言补》。庚子通籍,直内阁,拟佥。十一年,以御史巡视五闸者再,有《查漕纪事诗》。(下略)

清百龄《守意龛诗集》卷四《题程东冶舍人墨竹图》:半副横窗美荫添,墨痕新染竹纤纤。紫薇花下人归晚,翠袖临风为解炎。

法式善《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卷二《同陆璞堂伯琨学士、程东冶侍读、江秋史德量编修集许秋岩秋水阁》:芍药樽前曾结社,海棠风又到清明。谁怜夜雨潇湘客,坐听春檐乌雀声。呼酒恰逢新月上,看花忽忆故园晴。西郊粥鼓寻僧寺,匹马夕阳无限情。(令弟石泉编修每退直同行,今已下世矣)

【注释】

[1]详见中华书局本第17册,第5508~55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