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书法研究:笔画教学不合规律现状

小学书法研究:笔画教学不合规律现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法美学规律要求笔画外在表现出起收简洁、曲直相映、肥瘦变化、方圆得当、疾涩相合、笔势呼应的审美特点。(一)笔画教学的不合规律现状第一,起笔与收笔方面。这一部分的规律适合于笔画熟练提升阶段的教学,这一阶段应该为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技法要求。

小学书法研究:笔画教学不合规律现状

笔画作为汉字的基础构成元件,在小学硬笔书法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画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书法美学艺术性和硬笔书写的技法性两大方面。书法美学规律要求笔画外在表现出起收简洁、曲直相映、肥瘦变化、方圆得当、疾涩相合、笔势呼应的审美特点。

第一,起收简洁指笔画起收部位简约自然。这一方面前人多有论述,如北宋书法家米芾云:“随意落笔,皆得自然。”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不经意肆笔为之,适符天巧,奇妙出焉。”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指出:“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这是古人对毛笔书法的论述,今天的硬笔书法更应如此。

第二,曲直相映指笔画弧度适宜,并非僵直或弯软。曲与直看似矛盾,但在书法美学中需要相互调和,相映生辉。“书法笔画之直,是含曲之直。妙在看似平直的用笔、笔画,蕴含着曲势、曲意”。唐太宗《笔法诀》云:“努不宜直,直则失力。”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说:“若径以直来直去为法,不从事于支积节累,则大谬矣!”这些论述都在诠释笔画曲直相映的道理。

第三,方圆得当指复合笔画转折处方圆结合,太方则刚硬尖锐,太圆则柔弱绵软。王澍在《翰墨指南》中提出:“方中欲有圆,圆中欲有方。方而不圆,则乏丰神,圆而不方,则无筋骨。”邹方锷的《论书十则》也指出:“运笔之法,方圆并用。圆不能方,少遒紧峭刻之致;方不能圆,少灵和婉转之机。”这些论述都在告诫我们要方圆结合,一味方,一味圆,会给人单调乏味之感。

第四,疾涩相合指笔画形态既有迅疾痛快的感受,又有迟留沉着的意味。疾涩二者不能偏执一边,需要统一起来运用,影响疾涩的因素是书写的行与留、快与慢,只求行和快,容易流滑,片面追求留与慢则会滞笔。刘熙载《艺概·书概》指出:“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者,无之。”徐浩《论书》也谈道:“捷则需安,徐则需利。”结合运用行与留、快与慢才有助于写出疾涩相合的效果。

第五,笔势呼应指笔画之间走势相连、气脉贯通。单个笔画的形态很重要,笔画之间的关系同样决定着笔画的形态和字的审美性,这种呼应关系被称为笔势。笔势的呼应并不一定需要笔画之间出现牵丝,好的连带关系是“笔断意连”。“圣于楷者形断意连”(姚孟起《字学忆参》)对小学生所书写的楷书来说,更适合笔画之间不连带的呼应关系。

(一)笔画教学的不合规律现状

第一,起笔与收笔方面。学生们经常表现出来的问题是,起收笔过于烦琐或简单。起收笔过于烦琐是由于教学上错误知识点所导致的,有相当比例的笔画教学强调起收、转折部位的“点状”效果,这是对于“顿笔”的错误理解,它的正解是笔尖的停顿,并不是重压笔尖写出“点状”形态。烦琐带来的不良后果不但停留在视觉上,更会影响学生的书写速度,大大削弱硬笔的实用性。起收笔简单是由于学生没有经过规律化起收笔训练,随意下笔所造成的,这样会极大降低笔画的审美形态,给观者以简陋之感。

第二,笔画中段弧度方面。学生常见的问题是僵直或者弯软。如果笔画中段呈现僵直的现象,那就意味着学生写字时执笔过紧,行笔时手腕或手臂僵化运动,这就使得笔画在审美意味上让人产生僵板、缺乏生气的感受。弯软现象的成因是行笔时手指板滞而手腕过于灵活,这种现象会造成笔画缺乏力度和生气。

第三,笔画转折处经常出现尖锐或者绵软的现象。转折要做到方圆得当,就需要在技法规律上做到转折结合,“转”产生圆的效果,“折”产生方的效果。转折处出现尖锐的感受是由于书写时只用了“折”,缺失“转”的技法;反言之,如果出现绵软的现象,就是只用了“转”而缺失“折”。尖锐和绵软都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所以书写时需要转折结合产生方圆得当的效果。(www.xing528.com)

第四,笔画质感方面很少有学生能做到疾涩相合,常见的现象是滞笔或者流滑。滞笔的现象常见于书写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书写慢和下笔重是其主要成因,滞笔的笔画往往呈现出重、黑、缺乏力度、不流畅的视觉效果。实际教学中当教师强调“下笔轻或者快速书写”的时候,学生们往往会写出流滑的笔画,究其原因是书写过快、笔尖无力造成的。手指的灵活轻松,书写时稍有涩意,便可解决这一问题。

第五,笔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小学硬笔教学的空白,绝大部分学生呈现的效果是笔笔孤立,这样的笔画关系不但使笔画看上去势弱,还会影响字的力度、节奏和书写速度。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单独一个笔画的收笔并不是笔画书写的完结,需要伴随“带出”的书写技法,使笔尖朝向下一笔行进,突出笔画之间的笔势关系,产生笔势呼应的审美效果。

(二)笔画教学的规律性现状

第一,笔画前端点入、后端按收,写出起收简洁的效果。点入指笔尖以点触的方式接触纸面。按收指笔尖在笔画收尾处轻按停顿。通过分析经典的毛笔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古人起收笔的书写并没有烦琐的技法,皆是一笔到位、妙于天成,效果上都做到了起收部位简洁,那么对硬笔来讲更应该如此。笔画的一头一尾在书写上要做到:起笔轻轻点入,收笔轻轻按收。教师可以用“点入、按收、简洁”这样简明规律术语代替复杂的教学提示。

第二,笔画中段指行,写出曲直相映、肥瘦变化的效果。指行的含义是以手指使转为主导的行笔动作。想要写出曲直相映、肥瘦变化的笔画形态,要靠心和手严密的配合,写字之前笔画弧度和肥瘦要了然于心,写的过程中手指轻松灵活地使转。教师可以用“指行、曲直相映、肥瘦变化”的简明规律术语进行督导。

第三,复合笔画结合处转中带折,写出方圆得当的效果。汉字中复合笔画较多,比如横折、竖折、竖折折钩等,实际是由多个笔画组合而成。笔画之间会出现结合部位,这些部位的书写要做到转折结合。转指的是笔画方向的圆转改变,折指的是笔画方向的突发性改变。“折则刚,转则柔。”(赵宦光《寒山帚谈》)转折这两种改变方向的方式需要结合使用,才能写出方圆得当的形态。教师可以用“转中带折、方圆得当”的简明规律术语进行教学提示。

第四,运用行和留、快与慢结合的用笔,写出疾涩相合的效果。这一部分的规律适合于笔画熟练提升阶段的教学,这一阶段应该为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技法要求。运笔不快不慢,笔尖既能行得起来,又要留得住。写出的笔画要避免低级阶段所出现的滞笔或者流滑,写出疾涩相合的艺术效果。这一阶段教师要运用“不快不慢、既行既留、疾涩相合”的简洁规律术语。

第五,收笔后手指将笔尖向下一笔起笔方向带出,写出笔势呼应的效果。“带出”古人又称作“度”。“度者,一画方竟即从空际飞渡二画,勿使笔势停驻,所谓形现于未画之先,神流于既画之后。”(蒋和《书法正宗》)这需要学生具备笔画间连贯的思维,深知笔势呼应和笔笔孤立各自的形态,写字时将关注点放到前一笔的收笔与后一笔起笔的形态上,最后运用“带出”的书写动作完成笔画之间的过渡。教师可以用“带出、笔势呼应”的简明规律术语提示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