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支配劳动:马克思现代国家思想研究

资本支配劳动:马克思现代国家思想研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权是与资本制度关联在一起的。通过解释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所造成的不平等批判了私有财产正当性这个资本正当性存在的前提性条件,分析了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的生成过程。在这里,“所有权”所揭示的不是平等的自然人之间的一种财产归属关系,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占有和剥削关系,即劳动与私有权的分离以及由此造成的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资本支配劳动:马克思现代国家思想研究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关系都不过是简单交换即商品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所有权、自由和平等这些规定的始终不变的关系的各种不同名称而己”[133]。而且,这种“所有权、自由、平等”的三位一体在资产阶级社会得以真正实现。资本家和工人作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他们之间的交换关系是按照平等和自由的商品经济规则进行的。那为什么他们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呢?资本家付给工人v的货币量,为什么能够获得v+m的收益呢?问题根源就在“所有权”上。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权是与资本制度关联在一起的。它看似意味着自由与平等,但背后掩藏着十分隐蔽的剥削关系。

资产阶级社会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为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而这个前提条件又依赖于私有财产来源的正当性。当私有财产与劳动力商品化相结合时便具备了资本的性质,因而资本的正当性源于私有财产来源的正当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以“所谓的原始积累”为标题。通过解释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所造成的不平等批判了私有财产正当性这个资本正当性存在的前提性条件,分析了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的生成过程。他认为这一过程是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也就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它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134]而且,这一过程充满了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征服、奴役、掠夺、杀戮等暴力行径。应该说,“所有权”的确立打破了财产对共同体和劳动者对土地的依附关系,既是对财产所有者的尊重,也是对劳动力所有者的尊重。但此时,新被解放的劳动者已经成了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和旧封建制度给予他们的一切生活保障之后的雇佣工人,他们只能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否则将无法生活。而且,新兴的资本所有者还动用国家机器通过血腥立法惩罚被剥夺者,以此方式迫使工人“自愿”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样,作为劳动力所有者的雇佣工人从诞生之日起就从属于拥有资本所有权的资产阶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就从属于资本了。而且,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其他一般商品所没有的特殊性。它使得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而且再生产出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剩余价值,从而使得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发生了价值增殖。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也正是看到了它的这个可增殖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他们通过绝对或相对地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马克思发现,资本家用来支付工资的可变资本,不是资本家自己预付的,而是工人阶级在前一生产周期中创造的,是“资本家把工人自己的对象化劳动预付给工人”[135];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管最初的来源如何,经过若干再生产循环之后,也都会变为逐年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而“即使资本在进入生产过程的时候是资本使用者本人挣得的财产,它迟早也要成为不付等价物而被占有的价值,成为无酬的他人劳动在货币形式或其他形式上的化身”[136]。如果简单再生产还可以说资本家的初始投资属于他自有的话,那么,马克思在分析了扩大再生产后进一步发现,构成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或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也就是说,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无酬的别人劳动产生的,工人本年度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当作下一年的资本使用,而资本家对过去无酬劳动的所有权,成为现今已日益扩大的规模占有活的无酬劳动的唯一条件,进而使资本家积累得越多,其就越能更多地积累。[137]这样,“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138],即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仅仅是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或是一种与内容本身无关的并且只是使它神秘化的形式;而其内容则是,资本家总是用其不等价物去占有别人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

如果说,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对自己的劳动产品拥有所有权,那么,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工人作为法律上的自由人,虽然始终拥有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但由于劳动与资本彼此分离,所以除了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工人并不可能真正拥有因自己的劳动而带来的所有权。而且,就单个工人和单个资本家在流通领域所发生的劳动力买卖行为,虽然符合不同所有权之间的等价交换原则,但从连续的资本主义生产环节来看,整个资产阶级却因为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而占有了工人阶级的所有权,即“工人丧失所有权,而对象化劳动拥有对活劳动的所有权,或者说资本占有他人劳动——两者只是在对立的两极上表现了同一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基本条件,而决不是同这种生产方式毫不相干的偶然现象”[139]。这样,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转变成了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这种转变的实质在于,“表现为最初活动的等价交换,已经变得仅仅在表面上是交换”[140],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貌似平等的交换关系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隐蔽于这一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他人无酬劳动或它的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产品。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规律的必然结果。”[141]在这一规律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一方面使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另一方面又生产出除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于是,“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作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并入资本”[142],从属于资本而不能脱离资本,从而使资本支配劳动的社会秩序常态化和永久化。在这里,“所有权”所揭示的不是平等的自然人之间的一种财产归属关系,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占有和剥削关系,即劳动与私有权的分离以及由此造成的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成了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也就意味着资本家和工人的所有权关系演变为资本同雇佣劳动的关系,其实质便是,资本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并通过这种占有取得对工人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同时也就意味着工人失去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所有权。正如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讲:“为了把资本同雇佣劳动的关系表述为所有权的关系或规律,我们只需要把双方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行为表述为占有过程。例如,剩余劳动变为资本的剩余价值,这一点意味着:工人并不占有他自己劳动的产品,这个产品对他来说表现为他人的财产,反过来说,他人的劳动表现为资本的财产。”[143]工人得到补偿自己必要劳动的工资仅仅能够供个人的生活消费。而且,由于工人每次所得的工资只能维持暂时的生活,所以当工人进行个人消费之后,仍然是一无所有者,不得不以雇佣劳动者的身份再次出卖劳动力,遭受资本家剥削。这就使得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消费一方面保证他们维持自己和再生产自己,另一方面通过生活资料的消费来保证他们不断地出现在劳动市场上”[144]。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考察,分析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以利润和地租的形式在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认为其实质反映的就是“等量资本换取等量利润”这一资本分配规则掩盖下的整个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阶级凭借资本和土地所有权共同瓜分工人阶级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而工人取得的“工资,总是先以资本形式同工人相对立,然后才取得收入的形式,即工人的收入的形式”[145]。尽管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不断斗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己的待遇也有所提高、生活有所改善,甚至持有的财产也多了些,但这不会消除雇用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因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本性,决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146]

在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作用下,劳动者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生产劳动不断地走向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也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但此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在私人资本家手中的,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少数资本家不断打败多数资本家,使得资本不断向少数人集中,这又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协作的规模。这样,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便成了资产阶级社会不可自愈的顽症[147]。一方面,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但另一方面,资本所有者为谋取私人利益最大化不但不愿意放弃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反而还要提高私人资本集中的程度以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因而,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便构成了资产阶级社会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对立的经济根源。尽管资产阶级国家试图通过经济干预等措施缓解这一矛盾,但它终究是被私人资本控制的“总资本家”,不可能从根本上侵害私人资本的特殊利益,因而也不可能找到治愈这一顽症的灵丹妙药。这样,马克思就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资产阶级社会内部找到了现代国家异化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所有权规律的作用下,工人生存依赖于资本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他们害怕资本无视劳动的存在而导致失去劳动的机会,因而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劳动来获取资本的垂青,而对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均没有发言权。这就使社会生产领域成为无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分配无权要求民主的领域,进而从根本上阻碍了人民对国家的真正统治,使人民主权对无产阶级来说仅仅是局限于理念层面的幻想。相反,依靠生产资料所有权取得经济上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便可以借助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与此相适应,以资产阶级社会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国家,冲破了社会与国家二元分离的格局,犹如一条巨大的蟒蛇缠绕着市民社会,成为使其窒息的统治力量。因而,马克思把这种建立在资本统治劳动基础上的国家制度称为“帝国制度”,指出:“帝国制度是国家政权的最低贱的形式,同时也是最后的形式。它是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当做自己争取摆脱封建制度的解放手段而开始缔造的,而成熟了的资产阶级社会最后却把它变成了资本奴役劳动的工具。”[148]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7页。

[8]《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6页。

[9]王新生:《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0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8页。

[11][英]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7-49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5-46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2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8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6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9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21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8-45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9-460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0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4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2-473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7页。

[29][英]密里本德:《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8页。

[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1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1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91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1-682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2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4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5-96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0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3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4、462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7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9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6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7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0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0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7页。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页。

[5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1页。

[5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4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91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80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9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7-138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2页。

[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页。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0页。

[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0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4页。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5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26页。

[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页。

[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2页。

[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17页。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6页。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7页。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43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1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86页。(www.xing528.com)

[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44页。

[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页。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86-487页。

[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81页。

[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59页。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2页。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3页。

[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3-684页。

[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7页。

[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55页。

[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8页。

[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6页。

[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7页。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99页。

[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4页。

[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60-761页。

[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8页。

[9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5页。

[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9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页。

[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10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3页。

[10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4页。

[10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10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10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10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10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10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10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10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0页。

[1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1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1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42页。

[1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1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115]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1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0页。

[1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

[1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50页。

[1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3页。

[1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1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页。

[1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1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1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1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页。

[1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1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9页。

[1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3页。

[1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5-666页。

[1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页。

[1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3页。

[1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3页。

[1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2页。

[1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5页。

[1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8页。

[1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2-673页。

[1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3页。

[1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

[1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3页。

[1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4页。

[1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8-709页。

[14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1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2页。

[1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4-995页。

[14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6页。

[14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3-874页。

[1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