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常识: 宗法礼制、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国文化常识: 宗法礼制、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影响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宗法礼制的核心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中国文化制度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致用精神方面的重要命题: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

中国文化常识: 宗法礼制、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影响

(一)基本定义

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思想、宗法礼制、天文历法、姓氏称谓、科举制度、传统习俗等内容。

(二)要点理解

(1)理解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嫡夫人(正妻)所生的长子,除正妻外,其他夫人为“庶”,所生子为“庶子”。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皇位由正妻所生长子继承的制度。中国宗法礼制的核心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

(2)理解科举制度。中国文化制度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

汉代实行察举制。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将察举对象分为九等,叫作“九品官人法”。

唐代,科举及第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要想正式步入仕途,还需要经过吏部的铨选,称为“释褐试”,主要内容为身、言、书、判。身:相貌要好。言:吐字清晰。书:书写要端正美观。判:考查审理案牍的能力。北宋开始实行“糊名”“誉录”制度。明朝时实行八股取士,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1905 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考生要先参加童试,录取后称为生员(秀才)。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八月举行,称为“秋闱”,考试地点在京师及各省省城的贡院,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进行,故又称为“春试”“春闱”“春榜”,中试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合称“三鼎甲”。“三元”指解元、会元、状元,如果在三级考试中都名列第一,就是所谓的连中“三元”。

(3)理解汉族婚姻仪礼中的六礼。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男方备礼前往女方家求婚。问名:男方请媒人上女方家询问女方姓名出生日期。纳吉,男方带着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到祖庙占卜。纳征:男方家送给女方家聘礼。请期:男方选定婚期,告知女方家,征询女方家首肯。亲迎:新郎亲赴女方家迎娶。

(三)考点拓展与学法指导

1.古人年龄的代称

垂髫:三至九岁的儿童。豆蔻: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少女。束发:男子十五岁。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男子三十岁。不惑:男子四十岁。知命:男子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2.宗法礼制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层、母族三层、妻族两层。

周礼》把礼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称五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居于五礼之首。“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明礼和法律一样,是不平等的。

丧服制度:“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服制不同,由亲至疏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从:妇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四维:礼、义、廉、耻,由管仲提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儒家十三经中的“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3.姓氏称谓

名、字使用规范:古人的名,一般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一般用于他称。

古人除了姓,还有氏。氏是家族的标记。字有表排行的伯、仲、叔、季。

谦称自己,敬称对方。古人常用谦称:愚、鄙、敝、卑、窃、仆等。敬称词使用普遍的有陛下、阁下、殿下、麾下、足下等词。

古人常使用家、舍、先、亡等谦称自己的亲属。常使用令、尊、贤敬称他人亲属。

4.天文历法

古代以干支纪日,每月初一日称“朔”,月中称“望”,月中后一天称“既望”,每月最后一日称“晦”。

古人纪时常用日晷、刻漏、更鼓等方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子时相当于现在的23 点到次日1 点,丑时即1 点至3 点,寅时即3 点至5 点。

天干共十个,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三正:春秋战国时期有夏历、殷历和周历。周历以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所称阴历正月)为岁首。

季月节气表(www.xing528.com)

我国古代著名历法:汉代《太初历》。南朝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是中国历法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5.古代节日

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前二日,为纪念介子推而设。花朝节,也叫花神节,宋以后设在二月十二日。三月三日为上巳节,旧俗认为此日可以祛除不祥,称作修楔。五月初五端午节,也叫端阳节。七夕在七月七日夜,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有乞巧的风俗。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称为腊八节。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市、墟、集、会。市为集中贸易的场所。墟为定期贸易的场所。集为约定贸易的场所。会,唐朝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叫庙市,后称庙会

6.其他

中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

五行说: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等。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致用精神方面的重要命题: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

三教:儒教、佛教道教

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三清:道教信奉的最高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字数最多的字典。

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三通刘知几《史通》、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

唐卡是藏族文化的著名表现形式。七巧板是汉族民间流行的智力玩具

五音:宫、商、角、徵、羽。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五)典型考题/例题

【例1:2014 年下半年小学真题】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有“连中三元”之说,其中“三元”指的是(  )。

A.秀才 举人 进士

B.状元 榜眼 探花

C.解元 会元 状元

D.乡试 会试 殿试

【答案与解析】C。解析略。

【例2:2014 年下半年小学真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杏林”指的是(  )。

A.教育界

B.医学界

C.文学界

D.艺术界

【答案与解析】B。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