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涯教育课外校外活动:发挥项目活动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中小学生涯教育课外校外活动:发挥项目活动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调动网络资源,或者在自己身边进行调查,确定项目研究的主题,明确项目研究的目标,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找寻答案,进而全面促进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

中小学生涯教育课外校外活动:发挥项目活动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1.在探索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实施过程更侧重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和规范,通常由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教学目标,探索学习对象的特征和功能,并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将学习对象展示出来。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行动处于被动的制约状态。而项目学习更加注重从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出发,通过具有驱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讨论等,形成对学习对象的合理猜测和分析,再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分析评论以及小组合作等形式,将学习成果最终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被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有效参与实践,也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苏州河水受污染的原因及梦清园的概况,产生走进梦清园,对苏州河蕴含的人文脉络,河流生态的演变、退化、修复和治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在寓教于乐中促进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项目学习模式的有效实施与传统的教学实施有共同之处,即都是从知识点出发,其引导体验的过程则各不相同:传统教学多从知识点出发设计教学活动,项目学习则侧重于在知识点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引导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在学生积极体验过程中有效促进课程的展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调动网络资源,或者在自己身边进行调查,确定项目研究的主题,明确项目研究的目标,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找寻答案,进而全面促进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以“亲近母亲河”为主题,通过“任务书”的驱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内容、有组织、有兴趣地游览梦清园,参观梦清馆,在“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的亲历探究中加深对苏州河历史、苏州河变臭及治理始末、未来苏州河及梦清园环保设计等的全方位了解。(www.xing528.com)

3.在合作实践中促进活动课程的深入开展

项目学习也强调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的合作探究,更侧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自觉地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个小组成员分配具体的任务,积极地投入活动课程的研究中,开展行动计划(材料搜集和整理)、形成活动报告(以表演、报告等形式呈现)。因作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被有效调动,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课程也能够更加深入地开展。而且,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高效合作而获得理想的探究成果,进而获得对活动课程相关内容的认识,还能为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奠定良好基础。让孩子们在交流与分享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自主学习的收获,以各种形式交流实践活动的成果,进一步感悟“治理苏州河是改善环境的重大工程,投身绿色环保事业是造福人类的持续工程”,从而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责任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