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梦: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中国梦: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相辅相成,互为关系,相互连接,相互渗透。民族精神是基础和保障,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和源泉;而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形式。这就映射出民族精神对民族凝聚力的意义和作用。在一个气数已尽的封建王朝内部,却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民族精神和空前高涨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中国人民爱国的民族精神的胜利,也是华夏民族凝聚力的胜利。

中国梦: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相辅相成,互为关系,相互连接,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互为条件,相互转化。民族精神是基础和保障,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和源泉;而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形式。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民族精神能得到重视和发扬,民族凝聚力便会巩固和加强;民族精神偏差或丧失,民族凝聚力便会涣散。相应地,民族凝聚力的加强会提高和振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松散会削弱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

对于什么是民族凝聚力,学界已有明确的表述:“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和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由多种因素、多种条件有机构成的合力,是一个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而形成发展、具有自身特征和多方面功能的动态系统。”[13]这个表述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是凝聚力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力量,二是凝聚力是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这就映射出民族精神对民族凝聚力的意义和作用。有学者对此还有专门的解释:“所谓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由多种因素有机构成,是指包含自然因素(血缘、地缘等)和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文化等)。所谓是一种合力,首先是指它具有多层次性,每一个单独民族、阶级、政党、宗教、地区、社团、行业乃至家庭,都有其自身的凝聚力;其次是指它的多维性,包括了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所有这些力量的整合。”[14]

纵观中国历史,既是中华民族融合史,也是民族精神凝聚史。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凸显着新的时代精神,民族凝聚力也体现着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往往民族融合大发展的时候,也就是民族精神能量大彰显的时候。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华夏民族逐步形成,此时,思想大解放,民本思想、自由精神、崇尚统一的民族精神逐渐形成,在思想上百家争鸣、在国家中互相兼并、在战争中民族融合。此时社会出现了大变革大动荡。民族精神的逐渐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发展为华夏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秦汉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统文化模式确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精神突显,与此相应的“崇德”“重仁”“孝悌”等民族精神也渐渐发展,由此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初步形成。魏晋时期,在王朝更替频繁的历史进程中,统一是主流,儒家文化广泛吸纳佛教等外来文化,走向合流,民族精神更加巩固,中华民族再次出现大融合。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一度成为国家的统治者,虽然期间有很多民族矛盾,但“主人翁”“统一”的民族精神是社会的主潮,所以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发展,民族融合又向前跨了一大步。相比古代的繁荣和昌盛,近代中国更多是屈辱和腐败,此时,民族精神又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救亡图存”“抵御外辱”成了新的时代主旋律。

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民间涌现了众多的民族英雄,广大人民同仇敌忾、发愤图强。在一个气数已尽的封建王朝内部,却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民族精神和空前高涨的民族凝聚力。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对内忧外患的艰难局面,他们毫无畏惧,奋不顾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正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大无畏精神,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爱国的民族精神的胜利,也是华夏民族凝聚力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