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表现力的源泉与内部凝聚力

音乐表现力的源泉与内部凝聚力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音乐不能再现一个真实的外在世界,在杜夫海纳看来,它就是一个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而这种表现力来自何处?杜夫海纳认为,这种统一性不是一个可以感知的空间的统一性,也不是一个可以合计的数目的统一性,而仅仅是一种服从情感逻辑的内部凝聚力。

音乐表现力的源泉与内部凝聚力

既然音乐不能再现一个真实的外在世界,在杜夫海纳看来,它就是一个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而这种表现力来自何处?杜夫海纳指出,一方面,不能忽视对作品形式要素的分析,音乐作品中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和弦或转调决定了其表现力,比如弗兰克的《前奏曲、赋格曲和变奏曲》的表现力正来自主题的重复出现、主题在不断加快的运动中的上升和从小调到大调的明显转变,《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奇特优美之处则来自节奏和声调的优柔寡断。当然,这些孤立的各要素并不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它们的表现力必须在与整体作品的关系中才得到体现。因为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起了协助表现的作用,因而真正具有表现力的是作品,“要认出作品的特征,必须从局部走向整体”[58]

另一方面,这里所表现的实际上指的就是一种情感意义。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在艺术作品中,“蕴含于其中的并不是具体的实体和事件,而是某种气氛,这种气氛则充满着独特的情感色彩”[59]。而由于音乐中感性如此明显,自然其表现也就愈益显著。对于艺术作品来讲,其作为表现的世界是如何保证其统一性的呢?杜夫海纳认为,这种统一性不是一个可以感知的空间的统一性,也不是一个可以合计的数目的统一性,而仅仅是一种服从情感逻辑的内部凝聚力。在音乐作品中,比如组曲或奏鸣曲的各乐章之间,速度可能都各不相同,甚至存在巨大差别,但却仍具有气氛的统一性,在气氛的发展过程中,其本质并未得到影响。杜夫海纳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为例说道:“《第九交响曲》之所以享有盛名,大概是因为这种令人赞叹的气势,把我们从开始时的窒息气氛,经过谐谑曲的先是狂烈、继而舒缓的发展和柔版的沉思,最后引向一种胜利的、友好的自由欢乐气氛,而气势的劲头从没有中断,精神上的统一性——乐章本身——也从没有遭到破坏。”[60](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