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族史学概论: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史学概论: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中央王朝的民族政策,基本顺乎各民族发展的意愿,在战战和和的过程中,愿意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这就不断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历代中央王朝对其册封下的民族自治政权,所采取的经济上施惠的怀柔政策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民族间武力征服的政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比较复杂。

民族史学概论: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四、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历史上的民族政策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历代王朝所实行的羁縻怀柔和平交往的民族政策,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增强。从政治上看,羁縻怀柔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割据势力归附中央政府,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感,增强相互间的内聚力。隋文帝招抚南方及西南民族地方割据势力的事例便是明证。自秦汉以来,南方及西南民族地区因地处边陲,交通不便,民情殊异,中央王朝一直难以实行有效的统治。各民族首领大多雄踞一方,各自为政。俚人冼氏望族“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长期雄踞高凉地区。世为岭南僚人大豪酋的钦州宁氏大族,一向拥兵据地,恃其险阻,“时服时叛”,与中央王朝“时即时离”。历代王朝曾屡次出兵征讨,也无济于事。隋文帝鉴于南方民族地区的复杂情况,没有强行用兵,而是采取招抚怀柔之策,“以慰其心”,劝谕冼夫人归隋。冼夫人深受感动,将所辖州地归附隋朝,在她的带动下,南越诸州首领相继归附,迅速统一岭南。安州僚人首领宁猛力的割据势力很大,隋文帝没有派大兵征伐,而是派汴州刺史令狐熙为桂州总管,令其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绥抚。令狐熙到任后亲笔致信宁猛力,表示与其肝胆相照。后闻其母有病,即遣人送去药物,遂使宁猛力感化,于是率众归隋,奏改安州为钦州,以示钦顺。由于中央王朝的民族政策,基本顺乎各民族发展的意愿,在战战和和的过程中,愿意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这就不断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历代王朝所制定和实行的“以夷治夷”,“以其故俗治”,藩邦、属国、羁縻府州制、土司制等一脉相承、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管理少数民族区域的制度和政策,无论主观意图和动机如何,在客观上则表现为对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民族领袖的尊重,从而增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增强了他们的内聚力。随着这些民族地区同中原汉族文化长期不断的双向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国家的意识得以发展和增强。明朝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有的就是因当地民众要求废除土官而改设流官。少数民族主动要求中央直接管理,说明长期实行的羁縻怀柔政策起到了增强少数民族向心力、内聚力的作用。

历代中央王朝对其册封下的民族自治政权,所采取的经济上施惠的怀柔政策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如通贡政策,虽然要求少数民族政权定期向中央政府朝贡,但中央政府的回赐往往数目十分可观,使少数民族得到他们所需的大量物品,从大一统的王朝中深受实惠,也进而增强了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内聚力。明朝以“厚往薄来”为原则,即要求少数民族地区进贡当地土特产,不要“过侈”,不要进贡非本地产物,而朝廷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回赐其价值往往数倍于入贡品。使者为了多带土特产入京和多购内地物资,不断增加使团人数,初时不过数十人,后来增至数百人、数千人,说明通贡的政策的确使少数民族获得了实惠,受到了各民族的认同和欢迎。历史上开明君主还十分注重在赋税方面对民族地区采取较优惠的政策。如唐初对南方一些民族地区就是实行轻税政策,甚至多有不征。唐初所征收的租庸调,大多以丁口计算,而在岭南居于正州县范围之内的地区则采取以户计算,使其租税比中原地区相对减轻。这种轻税、免税政策有利于减轻少数民族的经济负担,增长了其发展经济的能力,也十分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

夏商周起,华夏族或汉族中央王朝重视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这种传播固然有其同化政策的内容,但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逐步沟通了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思想文化,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夏商周民族政策中所包括的“文教”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要对周边民族灌输体现中原文化的思想、观念、规范、道德等。汉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是尊崇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原汉文化,并向四方民族地区传播。唐文成公主和亲吐蕃,除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嫁妆外,还携带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工艺、医药、历法等典籍,还有许多工匠随行前往吐蕃,他们成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使者。中原文化的输入推动了吐蕃社会的进步,受到吐蕃统治者和人民的普遍欢迎,这无疑为增强西藏地区的向心力、内聚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朝统治者主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儒学”,提倡“贡举”,欲以封建理学“感化”各少数民族,边疆少数民族选派或推举自己的子弟入国子监读书。明朝政府的这项政策虽是出于维护其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客观上对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在本民族中主动实行倡导、推行汉文化的政策,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北魏孝文帝鼎力改革,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使鲜卑族加速了与汉族融合的过程。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尊崇儒学,在大都设立国子监,在全国诸路普遍兴办路学及县学。忽必烈还下令刊布了《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典籍。当时在大都、上都及诸路府州县普遍设有孔庙。这些政策使蒙古王朝在思想文化上同前代汉族王朝一脉相承。

民族间武力征服的政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比较复杂。有的民族征服政策在客观上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的形成,但是,一般来说,武力征服的民族政策,给各民族,尤其是给被征服民族带来人员伤亡、社会经济文化遭受巨大破坏的惨痛事实,加深了民族间的隔阂和仇视,损害了凝聚力的发展。如王莽遣重兵镇压西南夷,东汉羌族反抗斗争的镇压等。靠武力征服政策,有时虽可以获得对被征服民族的统治,但是战争带来的惨痛事实将长期刻印在受创民族心理之中,影响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增强。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所实行的民族歧视、民族同化、民族等级压迫政策,都加深了民族间的隔阂和矛盾。契丹族辽国对女真人的残酷压迫政策导致女真人的反抗,最终为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所灭;明朝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引起了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自明初迄明末各族人民起义斗争此起彼伏,有的坚持了近百年之久;清朝统治者实行的优待满族、旗民有别的政策加深了民族隔阂,强制满化的政策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历史事实充分证明,无论什么时期,什么民族政权所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都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激化了民族矛盾,阻碍了社会进步,有损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和增强。

但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总体上所呈现出的以羁縻怀柔、和平交往为主,以武力征服为辅的特点,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增强。而历史上民族政策呈现出的上下承袭、连绵相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发展趋势的特点又促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呈现逐步发展和不断增强的趋势。

【注释】
(www.xing528.com)

[1]《礼记·典礼下》。

[2]《汉书·王莽传》。

[3]《契丹国志》,卷10,《天祚皇帝上》。

[4]《史记·秦始皇本纪》。

[5]《后汉书·段颎传》。

[6]《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

[7]《周礼注疏》卷33,卷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