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民族史学概论(增订本)

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民族史学概论(增订本)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翦老的话,可谓是对史学社会功能的一个精深的概括。研究民族史不仅是继承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需要,是加强各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高民族素质。对本民族的历史知多知少,是民族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

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民族史学概论(增订本)

三、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说: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创造历史。翦老的话,可谓是对史学社会功能的一个精深的概括。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开拓未来。研究民族史不仅是继承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需要,是加强各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民族素质。民族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这个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和今后发展的道路,而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基于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之上的。一个不了解本民族历史的人,怎么能够热爱本民族、建设本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曾出现过一些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对祖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于本民族历史知识贫乏的结果,要么产生民族虚无主义,盲目否定一切;要么滋长狭隘的民族主义,强调我尊他卑。对本民族的历史知多知少,是民族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现实生活中,由于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普及宣传工作也很不够,因而科学的民族史知识还没有或很少进入到各民族群众的知识结构中,在我们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各族群众中的大部分对民族历史的了解主要靠传说、小说戏剧,加上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旧时代的传说、小说、戏剧,自然是宣扬封建的民族观,即使是现代的一些文艺作品,也由于对历史知识的缺乏,并不能把历史的真相告诉给读者和观众,而且不乏出现一些伤害民族感情的作品,那种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所进行的无知而猎奇式的渲染和侮辱,严重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这也足以说明社会是多么需要正确的民族历史文化知识,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多么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第二,维护民族团结。我国地理环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东西南北都有自然屏障,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经济、文化联系,尽管他们之间打打和和,和和打打,但总是打不散、分不开。翁独健、白寿彝二先生提出,“中国各民族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愈来愈密切的接触,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尽管历史上各民族间有友好往来,也有兵戎相见,历史上也曾不断出现过统一或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间还是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的发展,这才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8]。我认为这个看法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在我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虽有漩涡,有波折,也有逆流,但最终还是汇聚成了一个中华民族整体,并把这个整体的历史不断推向前进。恩格斯曾说过,“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9]。民族关系的存在和发展,首先是他们之间经济利益的存在和发展。在经济生活上,畜牧业离不开农业,农业离不开畜牧业,农牧业本来只是经济活动中的不同分工、不同类型,它们对哪一个民族的经济需求来说,虽有主次之分,但都是不可缺少的,随着各自经济生活需求的扩大,必然要联结成为一个互相补充的经济整体,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当忽必烈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后,他就意识到,只依靠蒙古族传统的畜牧业而不大力发展农业,他就无法维持统治,于是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推广农业生产,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牧民南迁,汉农北迁,游牧民族由单一的经济方式走向农牧结合,经济得到发展,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政治、文化水平等也相应有了进步。元亡后,朱元璋把故元势力驱至漠北,使广大的牧民又被迫迁往漠北高寒之地,回到单一的游牧经济中去,并实行经济封锁,北迁牧民经济生活的倒退使他们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屡屡用马鞭敲打长城,“散掠内地”,要求开境。而明朝政府为了防止蒙古的侵扰,筑边墙,设九边,布重兵,严加防范,结果是越防越打,防不胜防。很多蒙古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突破当时的军事封锁线向内地迁徙,汉族商人也常常携带铁锅、茶叶、布帛等日用品,偷越关防,换取蒙古人的马匹、牛羊、皮毛等。明朝中叶,穆宗接受高拱、王崇古等人主张,实行对蒙古的封贡互市政策,诏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建立了臣属关系,同时在沿边一线开茶马互市,允许贸易。此后,边疆稳定,“四塞从宁”,“数千里军民乐业”,蒙古族和汉族关系一直很友好。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的战与和,一般都是为了达到经济上的联系和依赖,也就是说,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是经济生活的本质所决定的,各民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传统由来已久。正是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成为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纽带和之所以十分牢固的基础,并且形成为一种向心力、凝聚力。我们今天更应该珍惜这个历史传统,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迪。

第三,借鉴历史经验。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在制定民族政策时,除了维护其统治,实行民族剥削、民族压迫外,也有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顺应民意的一面,对维护当时社会稳定、改善民族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凡是历史上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昌盛时期,都是民族关系比较和好的时期;反之,民族歧视加强,民族关系紧张,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和经济上的衰败。秦汉时期,刚刚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成了当务之急。特别是西武帝时期,经过休养生息后,国力强盛,用武力征服了一些周边民族,有些民族归顺了汉王朝,怎样处理好双方关系呢?汉武帝接受了这样的建议,将归附的民族就地安置,封其首领为王、侯,“依其本俗而治”,并以“属国”的形式作为一级地方政权存在,同时对他们放宽各项政策,维护关市贸易。这种政策不仅停止了民族间的敌对状态,而且在经济文化上互相得到了满足。中原一些先进的耕具和生产技术输入民族地区,而北方牧民的牲畜则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生产。唐朝时则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羁縻府州制度来处理民族关系。羁縻府州辖内的少数民族,“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10],很受少数民族欢迎,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在边疆地区共设“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11]。这一政策对于稳定边疆,发展内地,保持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而迎来了“贞观之治”。清朝康熙推行满汉一体,联络蒙、藏的做法,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为“康乾盛世”提供了条件。所以,任何一个王朝要想繁荣发展,首先得有社会的稳定做保障,因此就得采取恰当的措施,处理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这一历史经验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历史上有的统治者实行了错误的民族政策,伤害了民族感情,加剧了民族矛盾,甚至导致民族战争,给各民族带来灾难和痛苦,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历史上民族政策的成败得失,都是今天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总结历史经验,重视民族历史在民族工作中的借鉴功能。忽视历史的经验教训,缺乏历史的依据,违反历史发展规律和民族政策,都会付出昂贵的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