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建设:突破文化边界,挖掘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建设:突破文化边界,挖掘实践探索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三,发挥学校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延伸,提升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教育实时性和长效影响。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总体设计,更需要在专项推进过程中实现重点突破,不断发掘推进变革的理念和策略。

校本课程建设:突破文化边界,挖掘实践探索

学校文化,从关系思维出发,可以分为校内文化、校外文化;从文化形态上,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潜在文化;从文化表现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课程专家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容。这里所谈的环境从学校整体层面来看就是学校文化。学校教育是一个关联的整体,是基于一定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对学生施加善的影响的全部要素和关系。而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的课程建设特别是校本课程建设存在割裂,没有有效地实现联动发展。其表现为:(1)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不清。(2)学校文化建设处于混沌状态,缺乏主题性。(3)学校文化建设固化,不能很好地跟学校的整体课程建设形成互动共生关系。

突破文化的边界实质是基于学校整体的课程建设理念进行文化重组。同时,打破文化边界,可以以新的文化视角来审视学校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价值,可以审视校外多样化文化,特别是域内文化的学校教育功能和育人价值。其一,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实现学校物质文化和校本课程建设的统一,促使学校育人目标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和课程落实中的双向统一,形成教育合力。其二,破解学校的制度文化,为学校课程建设所需的多方主体和课程资源提供制度保障,特别是突破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和评价机制,促使教师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使其拥有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进而激发教师课程领导和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其三,发挥学校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延伸,提升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教育实时性和长效影响。其四,把握好校外文化与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关系,使域内文化充分发挥育人价值,成为校本教育资源。

推进基础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围绕当前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时代赋予的教育整体转型期的学校整体变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总体设计,更需要在专项推进过程中实现重点突破,不断发掘推进变革的理念和策略。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引发新的变革基础。

【注释】

[1]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33.

[2]托马斯·S.库恩.必要的张力[M].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90.

[3]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4]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www.xing528.com)

[5]刘晓东.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互补互哺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6]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7]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8]玛利亚·蒙台梭利.发现孩子[M].胡纯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4.

[9]本节部分内容为与陈国勇合作完成。

[10]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