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建设:特点、理论、实践

校本课程建设:特点、理论、实践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上文对校本课程建设领导的概念认识,笔者认为课程建设领导的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二)主体动力内化学校校本课程建设领导的第二个特点是课程建设或参与主体的动力内化,要实现人人都是校本课程领导,就需要人人都实现课程意识觉醒,自觉参与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校本课程建设管理中,教师往往是被动参与,往往成为被动的课程开发者或课程执行者。教师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第一主体,学校校本课程成为教师群体意志的选择。

校本课程建设:特点、理论、实践

基于上文对校本课程建设领导的概念认识,笔者认为课程建设领导的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人课程领导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关系到学校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是学校教育所有相关群体共同的实践行为。学校领导和学校课程建设领导有本质的区别,学校领导更多的是从学校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是在学校担任相关领导职务的。而课程领导是多层次、多维度、多主体的,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利益相关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者。课程领导注重课程权力共享、集权与分权的均衡,它把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和学生等与课程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都看作课程领导的主体。[42]所以校本课程建设领导不是学校行政领导的特权,也不是基于行政职务而拥有的权利和义务,而是专业权利的凸显。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可以进行课程领导,都是课程建设共同体中的主导者和领导者。

(二)主体动力内化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领导的第二个特点是课程建设或参与主体的动力内化,要实现人人都是校本课程领导,就需要人人都实现课程意识觉醒,自觉参与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校本课程建设管理中,教师往往是被动参与,往往成为被动的课程开发者或课程执行者。校本课程领导的实现,是教师自觉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自主进行课程开发,标志是从教学话语系统转向课程话语系统,是自主的、自觉的、具有课程使命感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

(三)课程决策过程民主化(www.xing528.com)

课程领导的实现体现为学校课程建设中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参与课程规划生成的过程。在这个决策过程中,上下级之间不再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的、官僚式的、独权式的课程管理范式,而是自下而上的、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新型课程领导范式。[43]课程决策过程民主化改变的是课程决策过程中的领导意志和行政化命令,转变的是以学校行政领导团队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建设组织机制。学校行政团队不再是天然的必然的领导者,而是以教师的课程能力为核心来构建课程领导团队,体现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委员会和课程审议委员会的教师比重等方面。

(四)课程领导贯穿实践全程

校本课程建设的领导不只是体现在教师对课程规划设计的参与权和课程开发的自主权上,还体现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全程,包括对学校课程开发团队建设的领导、课程组织的领导、课程实施中教学的领导、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领导和课程评价的领导等方面。教师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第一主体,学校校本课程成为教师群体意志的选择。

(五)正义重于成效

校本课程领导关注过程和程序,强调教师在广泛参与课程决策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意识的觉醒和课程能力的提升。课程管理的过程更注重成效,而课程领导更关注课程建设的程序。课程领导中的程序正义比课程建设成效更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