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西州县城防系统研究:唐前期丝绸之路成果

河西州县城防系统研究:唐前期丝绸之路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以上设置与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河西州县城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城防的必要性及任务。河西州城分布于长安通西域丝路重要路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河西县城以州城为中心设置和分布于州城两侧丝路沿线的主要原因。同时,河西五州城之间位置极远,难以完成牢固的统治,县城的设置使州城行政范围和力量延伸。他们带本国的商品在沿途所经的河西州县城等地进行交易。

河西州县城防系统研究:唐前期丝绸之路成果

从以上设置与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河西州县城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城防的必要性及任务。

1.丝路重镇——保证东西交流

唐代前期的河西州县城多汉代以来的丝路重镇,其“盛衰与丝绸之路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180]

唐代的州城与州城之间有驿道相通,唐连接河西州城的驿道为丝绸之路干道的重要路段。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志》卷2中将长安西域的驿道分为三段,即长安凉州道、凉州安西道、安西更向西通西域诸国道。此即中西交通的动脉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丝路)。其中,凉州安西道段贯穿河西五州城,陈沅远《唐代驿制考》[181]第五章驿程纪要中亦说西北驿道:自“长安经邠、泾、原、会、兰、鄯、凉、甘、肃、瓜、沙、伊十二州达于安西都护府”,其中“凉、甘、肃、瓜、沙”即河西五州城。

凉州东去长安的丝路交通极为繁盛,如《通典·食货典》:“东至宋(今河南商丘)、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今湖北江陵)、襄(今湖北襄阳),北至太原(今山西晋源)、范阳(今北京市),西至蜀川(今四川,指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市),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182]

文中“凉府”即凉州城,是地处西北的交通中心,并与全国著名商业都会荆州、成都等一样,有诸多“商旅”往来。不仅如此,且有数条道路自长安通往凉州,其中最主要的是长安经邠、秦、渭、临、兰州城至凉州,或长安经邠、泾、原、会、兰州城至凉州,还有长安经秦、渭、临、鄯州城至凉州,都为丝路干道。

与凉州东去长安相比,凉州西到安西的驿道则主干道只有一条。根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记,甘州城“东至凉州五百里[183],西至肃州四百里”,瓜州“东南至肃州四百八十里,西至沙州三百里”,伊州“西南至西州七百三十里,东南取莫贺延碛路至瓜州九百里。正南微东至沙州七百里。”即自凉州城沿丝路西行五百里至甘州城。甘州城以西四百里至肃州城。肃州城西北四百八十里至瓜州城。瓜州向西行三百里至沙州,向西北行九百里至伊州。沙州向北微西七百里至伊州。从伊州向西七百三十里至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西州。因此,凉、甘、肃、瓜、沙五州城相连的驿道就是凉州向西的唯一的丝路。

河西州城分布于长安通西域丝路重要路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到河西走廊所处地形的限制。河西走廊呈西北—东南走向,南为昆仑山祁连山、大雪山,北为沙碛。行政区划只有凉、甘、肃、瓜、沙五州依次由东向西分布于走廊之中。二是突厥吐蕃政权的影响。突厥强大时控制着丝绸之路北道——草原道。吐蕃强大后,逐吐谷浑,尽有青海地,控制了丝路南道——吐谷浑道。这样,唐代前期与汉代一样,凉州安西道就成为去往西域的唯一通道。河西五州城也就成为丝路必经地段的重镇。

县城设置和分布于州城东西两侧的丝路沿线。根据《元和郡县图志》等材料,凉州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有昌松城,西北七十里处为嘉麟城,西一百八十里为番禾(天宝)城。据严耕望考证,番禾城“应当大道”,嘉麟城“亦可能在道上”[184]。关于昌松城,久视元年(700年)秋,吐蕃数万军队进攻凉州时,沿鄯州到凉州的驿道而来,到凉州之前先围昌松城,说明昌松也在驿道上。

甘州城东一百二十里为删丹城,严耕望已考证:甘、凉“两州间道经删丹”。

肃州东一百里为福禄城,西二百二十里为玉门城。严耕望考“大道当经其(福禄城)北”,玉门“县(城)当大道”。

瓜州西一百一十五里为常乐城。瓜州以西丝路分两道,西北去伊州,西去沙州,“瓜州至沙州驿道,及瓜州至伊州驿道,皆由常乐县出发”[185],因而常乐城亦在瓜州西侧的丝路上。

沙州西一百五十里为寿昌城。沙州以西有两道,一道往西北至伊州,另一道往西称丝绸之路的“大海道”,因而交通位置极为重要,为防止吐蕃等从西域对沙州城敦煌的入侵,唐政府曾几度废后又复置寿昌县。寿昌城应当在驿道即丝路上。

河西县城以州城为中心设置和分布于州城两侧丝路沿线的主要原因。一是护卫州城,延伸行政力量。沿着东西两侧而来的入侵力量在县城抵挡下,不会很快到达州城。同时,河西五州城之间位置极远,难以完成牢固的统治,县城的设置使州城行政范围和力量延伸。二是保护丝路交通。县城所设的位置多在南北与东西交通的三岔路口,如昌松在兰州往凉州及鄯州往凉州的交叉路口;删丹位于凉州到甘州路及河湟地区北上通过大斗拔谷至删丹路的交叉处。往往是南北来犯的入侵力量突破山险和军防而至于丝路沿线的重地,因而,县城设于丝路即可以防止丝路被占领而阻塞。

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据控丝绸之路,多形成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性城市。《唐大诏令集·讨高昌王曲文泰诏》记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朝贡不绝。”[186]贞观十六年(642年),龟兹、于阗、罽宾、乌苌国、康国、曹国、史国、俱密国等来唐长安朝贡。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尼婆罗、龟兹、康国、石国、火寻国、吐火罗、葱岭、波斯朝贡,第二年,焉耆、于阗、罽宾、乌苌国、康国、石国、吐火罗、波斯等国朝贡。开元天宝时期,朝贡更甚。从其位置看,皆经河西州县城而来,这些朝贡使节的随行中,大多为商贾[187]。他们带本国的商品在沿途所经的河西州县城等地进行交易

大唐内地的丝绸等也自西北经河西州县城输往西方。陈子昂《上蜀川军事》中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皆取于蜀。”[188]即当时巴蜀之地著名的蜀锦等为自河西等地而来的商旅所取的商品。

然而,河西社会环境复杂,从上图可以看出,吐蕃与突厥分别据其南北。当时突厥南下,吐蕃北进,并时有夹击之势。正如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中说:“国家比来勍敌,在此两蕃”[189],即吐蕃和突厥为当时唐王朝之劲敌。因而位于丝路沿线要地的河西州县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城防之设,尤其是军事力量作为基础,则很难确保东西方交通及贸易等正常交流必备的丝路畅通。

2.多民族共处地——保证民族交往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是民族迁徙的十字路口[190]。唐代前期河西州县城位于自古以来的南北交通要地,为各民族交往的门户,是西北复杂的多民族共处地,人口的民族结构极为复杂。

(1)各种民族。《册府元龟·将帅部》记载,贞观中,“河西党项丑氏常为边患,又阻新附”,岷州都督刘师立“奉诏击破之,丑氏大惧,遁于山谷”[191]。唐代前期内附的诸民族多以州县城为中心,被安置于河西各地,主要有汉人、吐谷浑、回纥和突厥、铁勒等。

汉人。自汉代政府与匈奴的战争,以及后来河西设置州县后,汉人逐渐留居河西凉州、肃州、瓜州、沙州等各地。比如隋朝时,“为了统治从中原派遣来的官吏,即居住在河西各地的都督司马、长史等官吏,互设监督官;为讨伐胡族来到河西的将军、汉族士兵、屯田的犯人、戍卒,还有从西北边境诸州强行征发随补给军粮派往伊吾、高昌等河西西部地区的老百姓,以及为逃避服役而逃匿于河西各地的群众等”[192]。唐代前期“有不少的汉人从内地流入到河西地区”,姚合《送少府田中丞入西蕃》中云:“若问凉州事,凉州多汉人。”[193]

吐谷浑。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发兵击吐谷浑,大破之,吐谷浑可汗曷钵与弘化公主帅数千帐弃国走依凉州,请徙居内地”[194];余部吐谷浑人也于武则天圣历三年(700年)“诣凉、甘、肃、瓜、沙等州降”[195]。另一些吐谷浑人也于开元时期迁入河西。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七月,“吐谷浑部落一千四百帐内附”[196]。据《资治通鉴》记载:“先是,吐谷浑畏吐蕃之强,附之者数年;九月,壬申,帅众诣沙州降,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抚纳之。”[197]王永兴推测迁入河西的吐谷浑人组成了驻瓜州城的墨离军。

吐蕃。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由于吐蕃内部分裂,众多的吐蕃族帐进入了河西地区”[198]

回纥。据《资治通鉴》记载:“初,突厥默啜之强也,迫夺铁勒之地,故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度碛徙居甘、凉之间以避之”[199];据《唐书·契苾何力传》记载,贞观六年,回纥部契苾何力“随其母率众千余诣沙州,奉表内附,太宗置其部落于甘、凉二州”[200],授何力左领军将军;“何力母姑臧夫人、母弟贺兰州都督沙门并在凉府”[201]。“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落,代为酋长[202]。《唐会要·回纥条》记载,“天宝末。取骁壮以充赤水军骑士。……独解支卒,子伏帝匐立,为河西经略副使,兼赤水军使”[203]。据此,王永兴认为,归附后的回纥人被编为驻凉州城的赤水军。

突厥。开元二年(714年)九月,突厥“葛逻禄等部落诣凉州降”[204];三年,“突厥别部有沙陀者,北方推其勇劲,希朝诱致之,自甘州举族来归,众且万人”[205]。“胡禄屋酋长支匐忌等入朝。上以十姓降者浸多”,“以右羽林大将军薛讷为凉州镇(军)大总管,赤水等军并受节度,居凉州”[206]。因此,内附的突厥诸部也可能编入了驻凉州等城的赤水军。

铁勒。据《旧唐书·突厥传下》记载:“铁勒……人杂有都陆及弩失毕、歌逻禄、处月、处密、伊吾等诸种。风俗大抵与突厥同,唯言语微差”[207]。《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中,铁勒来降,以浑部置皋兰都督府”[208]。《资治通鉴》记载:“初,突厥默啜之强也,迫夺铁勒之地,故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度碛徙居甘、凉之间以避之”[209]

高丽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五月,“移高丽户二万八千二百,车一千八十乘,牛三千三百头,马二千九百匹,驼六十头,将入内地,莱、营二州般次发遣,量配于江、淮以南及山南、并、凉(州)以西诸州空闲处安置”[210]

同时,前田正名认为,“沿白亭河迄天梯山一带和沿额济纳河至甘州盆地以族帐形式散居者许多民族”[211]

此外,河西走廊以南的游牧民族北迁和以北的游牧民族南迁都经过河西走廊,而且因为经济和政治等原因,多有留居于河西各地者,尤其是这些民族的首领多居州县城。河西州县城因而成为各民族的共同居住地与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州县城设防即是保证民族正常交往的必要。

(2)国外人。主要是国外商人:胡商。经过北魏至隋朝,尤其是隋炀帝时裴矩的经营,西域诸国在河西的贸易活跃。据《文献通考》记载:粟特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易”[212]。《资治通鉴》记载:“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当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汉之奄蔡国也”[213];《文献通考》记载,粟特“在安息北五千里”[214]。可见,中亚一带的粟特商人到河西凉州经商者很多。日本学者桑原等认为,这些西域商人主要是伊朗系商人,他们的后裔多留居河西。《资治通鉴》记载,武威昭武九姓商胡作乱,聚众六万,“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据其五,二城坚守”[215]。可知河西凉州城等地商胡之多。

国外居民:胡族人。隋末唐初的河西“诸胡种落繁盛”[216]。唐初安兴贵、安修仁到河西说服割据河西的李轨归唐,李轨拒绝后,“潜谋引诸胡众起兵图轨”[217]。可见当时在凉州,胡族人势力之大。

国外艺人:胡腾儿、胡旋舞者等。元稹《西凉伎》中描绘:“吾闻昔日西凉州,……胡腾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218]李端《胡腾儿》云:“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拾襟搅袖为君舞。……醉却东倾又西倒。”[219]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中云:“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220]新唐书·五行志二》记载:“胡旋舞,本出康居,以旋转便捷为巧。”[221]《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记载:“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222]

(3)途径或驻足河西的流动人口。为官于河西的外地人。唐初镇凉州的杨恭仁,是弘农华阴(今河南省华阴市)人,曾任吏部尚书。河西节度使郭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省大名县)人,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牛仙客,泾州鹑觚(今甘肃灵台)人,曾任工部尚书。王忠嗣,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曾任朔方节度使。开元中为河西节度使的萧嵩,兰陵人,曾任兵部尚书。凉州都督庆王浑。瓜州刺史田元献。肃州刺史王方翼,并州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太宗时为右千牛。

西去或东来的僧侣。贞观三年(629年)玄奘西行至凉州,“李大亮为凉州都督,……防禁特切,……逼还京”。后来,在慧威法师的帮助下,“昼伏夜行,至瓜州”[223]。出玉门关,继续向西。玄奘在河西期间,曾在凉州“停月余日”,并设坛讲经,“盛有其人,皆施珍宝”。可知河西当时佛教僧徒之众。

河西幕府的文人。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云:“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224]唐代前期,官吏的升迁中,没有背景者以军功为捷径。而军事频仍,最能够建立军功之处,当属河西。

征战河西的将士。岑参《河西春暮忆秦中》中云:“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225]李益《边思》中云:“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226]武则天时期,“吐蕃与突厥连和,大入西河,破数十城,围逼凉州,节度岀城战没,蹂禾稼斗米万钱,则天方御洛城门酺宴,凉州使至,因辍乐,拜公(郭元振)为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调秦中五万人,号二十万,以赴河西”[227]

来大唐或大唐派出的使节。贞观十年(638年)十二月,“朱俱波、甘裳遣使入贡。朱俱波在葱岭北,去瓜州二千八百里。甘裳在大海南”[228]。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中云:“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229]

如此,唐代前期的河西“人兼北狄,俗杂西戎[230]。其州县城防稳定和保证着西北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盛唐时,《太平广记·方士·叶法善条》记载:“影灯之盛,天下固无与比,唯凉州信为亚匹。”[231]晚唐时,杜牧《河湟》中云:“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232]王建《凉州行》言河西社会:“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233]这样的中西文化、民族文化与习俗融合景象,当然与唐代多年在河西的重镇经营密切相关。

3.边地行政中心——保证有效统治

自汉代建立河西四郡以后,历代都注重对其经营,唐亦如此。贞观元年(627年),“分陇坻以西为陇右道。”河西地属陇右道。景云二年(711年),以江山阔远,奉使者艰难”,“自黄河以西分为河西道”,河西地专设河西道。唐政府于河西设有一系列行政机构,以凉、甘、肃、瓜、沙五州以及诸县为行政统治区划。州县城为唐在河西各地的基层统治中心。

各州县城负责当地农业耕作等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八月敕:“前令检括逃人,虑成烦扰,天下大同,宜各从所乐,令所在州县安集,遂其生业”[234];敦煌文书大谷2835号《长安三年(703年)三月括逃使牒并敦煌县牒》记载:“甘凉瓜肃所居停沙州逃户。牒奉处分,上件等州,以田水稍宽,百姓多悉居城,庄野少人执作。沙州力田为务,小大咸解农功。逃并投诣他州,例被招携安置。……逃人若归,苗稼见在,课役俱免,复德田苗。……若不,牒上括户采访使知,即虑逃人诉端不息。”[235]此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沙州农户“多悉居城”,即逃居甘、凉、瓜、肃等州的城中,影响了沙州农业的正常进行。因而,由沙州城敦煌政府联合甘、凉、瓜、肃等城召集农民复业,如果逃人归耕,将会受到州县城政府之各种优抚。不归者,上报“采访使知”,将会“诉端不息”,即吃官司。体现了沙、甘、凉、瓜、肃州等州县政府在组织整个社会基本秩序中,起到了经济中心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是以其城防力量为后盾的。

同时,唐代前期河西诸县城中,除了昌松、删丹、福禄三城的设置基本保持稳定以外,其余围绕设置与省废均有较大变动。武德时期复置隋时废为镇的两座县城,武德二年(619年)增福禄县城(隋镇),五年(622年),增常乐县城(隋镇)。《资治通鉴》记载:“唐兴,相帅来归,上皇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之,由是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236]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形势基本稳定,唐太宗“以民少吏多,思革其弊”,因而对州县“大加并省”。在这种大背景下,河西地区省废了玉门县城以及凉州城的神鸟县之设。但是,永徽元年(650年)和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两度省寿昌,景龙元年(707年)省嘉麟,开元中玉门县城的省废,以及乾封二年(667年)和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复置寿昌,先天元年(712年)复置嘉麟,天宝十四载(755年)复置玉门城,又是为什么呢?

寿昌城的设置与省废情况。李宗俊《敦煌寿昌县的废置与唐代前期对西域石城、播仙二镇地区的经营》一文作了详细的考述。认为武德二年(619年)置寿昌是因为唐初突厥与吐谷浑对敦煌的直接威胁,出于军事防御而设。永徽元年(650年),西域高昌已成为唐西州,并且安西都护府以及下统的四镇已建立,寿昌失去其屏护敦煌的作用而废。乾封二年(667年)时为防御吐蕃北进复置寿昌。开元二十六年,吐蕃与突骑施联合进攻西域,寿昌可能被吐蕃占领而废。天宝十三载(754年)唐派封常青收复而复置。[237]

玉门县城在开元中为吐蕃占领而废,天宝十四(755年)载封常青收复寿昌后,亦收复了玉门,因而又复置为县城。

凉州城神鸟县,贞观元年废,总章元年(668年)复置(称武威,神龙元年复称神鸟)之事。据《新唐书·吐蕃传上》记载,吐蕃“禄东赞死,而兄弟并当国,自是岁入边,尽破有羌羁縻十二州”,“总章中,议徙吐谷浑部于凉州旁南山”[238]。即此时吐蕃北进,唐所设十二羁縻州皆被占领,唐政府朝议,徙吐谷浑于凉州以南的山地(吐蕃攻凉州之路)。知亦为防御吐蕃、加强凉州城防而设。

嘉麟县城的置废。据《新唐书·中宗纪》记载,神龙元年(705年),“凉州都督唐休璟为辅国大将军”[239],此前,唐休璟为凉州都督时,曾多次与进入凉州界内的吐蕃交战,如《旧唐书·唐休璟传》记载,久视元年(700年)秋,“吐蕃大将曲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休璟以数千人往击之,……与贼六战六克,大破之,斩其副将二人,获首二千五百级”[240]。吐蕃入寇凉州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东南郭元振设和戎城的峡口处进入凉州界,经昌松县城往凉州。此次吐蕃曲莽布支入侵即为此路;二是从西南大斗拔谷处进入甘州和凉州的交界地,东进经大斗军、番禾县城至嘉麟县城向东往凉州。这样,嘉麟县城在神龙元年是因吐蕃入侵,为加固凉州西线的防御而复置。

可见,唐代前期河西县城置废等变动,主要是由于当时吐蕃等民族政权的威胁而引起的,反映了唐前期在河西地区行政统治中心不够稳固的迹象。因此州县城城防设置直接关系着州县行政区的存亡,即唐王朝在河西行政统治的稳固与否。

综上所述,唐代前期河西由于复杂的民族和地理条件,吐蕃与突厥南北带来的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威胁等,其州县城的设置与分布带有交通性、民族性、行政性等特征,是确保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保证留居该地的各民族以及南部青藏高原和北部蒙古高原诸多民族正常交往的纽带,维护唐王朝在河西地区行政统治的重点。为此,其城防之设极为必要。

【注释】

[1]《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11页。

[2]《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4页。

[3]《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73页。

[4]高荣:《汉代对西北边疆的经营管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

[5]《后汉书》卷47《班超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82页。

[6]《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22页。

[7]《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10页。

[8]《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18页。

[9]《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20页。

[10]《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19—2920页。

[11]陈寅恪撰:《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12]袁黎明:《唐代丝绸之路演变与西北市场格局的变动》,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3][美]薛爱华著,吴玉贵译:《撒马尔罕的金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14]《旧唐书》卷1《高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页。

[15]《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页。

[16]《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页。

[17]《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页。

[18][唐]慧立、严悰著,孙毓堂、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页。

[19]《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36页。

[20]《新唐书》卷2《太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36页。

[21]《新唐书》卷2《太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页。

[22]《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页。

[23]《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页。

[24]《新唐书》卷2《太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页。

[25]《旧唐书》卷69《侯君集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10页。

[26]《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页。

[27]《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页。

[28]《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45页。

[29]《新唐书》卷2《太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页。

[30]《新唐书》卷2《太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页。

[31][英]斯坦因:《玄奘沙州伊晋间之行程》,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5页。

[32]《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页。

[3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页。

[34]《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12页。

[35]《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13页。

[36][唐]冥详撰:《大唐故三藏法师玄奘行状》卷一,《大正藏》第50册,第219页。

[37][唐]冥详撰:《大唐故三藏法师玄奘行状》卷一,《大正藏》第50册,第214-219页。

[38]《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页。

[39]《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页。

[40]《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6页。

[41][宋]沈括撰、金良年点校:《梦溪笔谈》卷25,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43页。

[42]《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2页。

[4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3页。

[44]杜斗城、杨富学:《唐玄奘的理想》,《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4期。

[45][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译经篇·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卷4,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19页。

[46]《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7,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6页。

[47]杜斗城、杨富学:《唐玄奘的理想》,《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4期。

[48]《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6,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8页。

[49][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10,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120页。

[50]《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8页。

[51]《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9页。

[52]《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0页。

[53]《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页。

[54]《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1页。

[55]《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56]《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57]《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页。

[58]《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59]《旧唐书》卷83《苏定方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77页。

[60]《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页。

[61]《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页。

[62]《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页。

[63]《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8页。

[64]《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9页。

[65]《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9页。

[66]《旧唐书》卷83《苏定方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79页。

[67]《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9页。

[68]《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页。

[69]《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1页。

[70]《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7页。

[71]《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74页。

[72]《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4页。

[73]《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9页。

[74]《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4页。

[75]《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1页。

[76]《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2页。

[77]《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3页。

[78]《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0页。

[79]《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3页。

[80]《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4页。

[81]《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104页。

[82]《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5页。

[83]《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页。

[84]《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页。

[85]《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3页。

[86]《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47页。

[87]《新唐书》卷215下《突厥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64页。

[88]《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4页。

[89]《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页。

[90]《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页。

[91]《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页。

[92]《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93]《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页。

[94]《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页。

[95]《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7页。

[96]《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9页。(www.xing528.com)

[97]《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0页。

[98]《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8页。

[99]《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0—111页。

[100]《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5页。

[101]《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6页。

[102]《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9页。

[103]《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4页。

[104]《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99页。

[105]《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7页。

[106]《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0页。

[107]《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8页。

[108]《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0—101页。

[109]《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5页。

[110]《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6页。

[111]《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2—103页。

[112]《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页。

[113]《资治通鉴》卷223,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46页。

[114]《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3页。

[115]《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2页。

[116]《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4页。

[117]《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4页。

[118]《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6页。

[119]《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1页。

[120]《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133页。

[121]《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0—191页。

[122]《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1页。

[123]《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1页。

[124]《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3页。

[125]《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2页。

[126]《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页。

[127]《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页。

[128]《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7页。

[129]《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9页。

[130]《新唐书》卷221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34页。

[131]《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页。

[132]《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3页。

[133]《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9页。

[134]《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9页。

[135]《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8页。

[136]《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0页。

[137]《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页。

[138]《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1页。

[139]《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2页。

[140]《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1页。

[141]《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页。

[142]《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3页。

[143]《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4页。

[144]《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3页。

[145]《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5页。

[146]《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3页。

[147]《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4页。

[148]《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8页。

[149]《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4—145页。

[150]《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9页。

[151]《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9页。

[152]《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6页。

[153]《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8页。

[154]《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4页。

[155]《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5页。

[156]《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8页。

[157]《新唐书》卷5《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页。

[158]《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8页。

[159]《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0页。

[160]《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2—1023页。

[161]《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8页。

[162]《晋书》卷14《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4,第432页。

[163]《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8页。

[164]《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0页。

[165]《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4页。

[166]《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3页。

[167]《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5页。

[168]《资治通鉴》卷188,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已酉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898页。

[169]《资治通鉴》卷190,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951页。

[170]《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44页。

[171][宋]王溥撰:《唐会要》卷70《陇右道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238页。

[172]《旧唐书》卷4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40页。

[173]《新唐书》卷4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4页。

[174]《旧唐书》卷4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42页。

[175]《新唐书》卷4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6页。

[176]《读史方舆纪要》卷64《陕西十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031页。

[177]《新唐书》卷4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5页。

[17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1-62页。

[179]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80]李并成著:《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页。

[181]陈沅远:《唐代驿制考》,《史学年报》1933年第5期。

[182][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等点校:《通典》卷7《食货典七》,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2页。

[183]唐代1里约等于今540~560米,以下皆唐里。

[184]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28页。

[185]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42页。

[18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02页。

[187][日]前田正名著,陈俊谋译:《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版,第20页。

[188]《全唐文》卷21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33页。

[189]《全唐文》卷21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35页。

[190]王乃昂、蔡为民:《论丝绸之路重镇凉州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4期。

[191][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35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40页。

[192][日]前田正名著,陈俊谋译:《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版,第46页。

[19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9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23—5624页。

[194]《资治通鉴》卷201,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36页。

[195]《新唐书》卷221上《西域上·吐谷浑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27页。

[196]《资治通鉴》卷206,则天后圣历二年(699年)七月丙辰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0页。

[197]《资治通鉴》卷212,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57页。

[198][日]前田正名著,陈俊谋译:《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版,第45页。

[199]《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79页。

[200]《旧唐书》卷10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91页。

[201]《旧唐书》卷109《契苾何力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91—3292页。

[202]《旧唐书》卷103《王君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92页。

[203]《唐会要》卷98,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743页。

[204]《资治通鉴》卷211,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九月壬子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05页。

[205]《旧唐书》卷151《范希朝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59页。

[206]《资治通鉴》卷211,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四月庚申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10页。

[207]《旧唐书》卷194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79页。

[208]《资治通鉴》卷217,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三月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26页。

[209]《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79页。

[210]《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2页。

[211][日]前田正名著,陈俊谋译:《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第二章《七世纪之河西》,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版,第12—74页。

[212][宋]马端临著,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卷338《四裔考十五·奄蔡》,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351页。

[213]《资治通鉴》卷122,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年)五月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857页。

[214]《文献通考》卷339《四裔考十六·粟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387页,

[215]《资治通鉴》卷219,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015页。

[216]《旧唐书》卷55《李轨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49页。

[217]《旧唐书》卷55《李轨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51页。

[218]《全唐诗》卷41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16页。

[219]《全唐诗》卷28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38页。

[220]《全唐诗》卷46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324页。

[221]《新唐书》卷35《五行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21页。

[222]《新唐书》卷21《礼乐志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0页。

[22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页。

[224]《全唐诗》卷19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55页。

[225]《全唐诗》卷20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89页。

[226]《全唐诗》卷28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25—3226页。

[227]张说《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全唐文》卷233,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54页。

[228]《资治通鉴》卷194,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23页。

[229]《全唐诗》卷20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87页。

[230]《唐大诏令集》卷62,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39页。

[231][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77,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86页。

[232]《全唐诗》卷52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51页。

[233]《全唐诗》卷29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74页。

[234]《资治通鉴》卷212,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八月癸卯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56页。

[235]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326页。

[236]《资治通鉴》卷192,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33页。

[237]李宗俊:《敦煌寿昌县的废置与唐前期对西域石城、播仙二镇地区的经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

[238]《新唐书》卷216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75页。

[239]《新唐书》卷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页。

[240]《旧唐书》卷93,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7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