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解析直觉的特征

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解析直觉的特征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格地说,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而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在许多情况下,主体并不能仅仅根据所面临的实物、符号或情势作出上述直觉的判别来。美感的直觉也是如此。首先,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直觉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直接性,即主体不通过一步步的分析过程而直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是直觉思维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

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解析直觉的特征

1.什么是直觉?

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会说,天哪,我就是那么想的!或者是:我直觉就该怎样怎样的,果然叫我猜中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直觉呢?为什么我们会有直觉呢?直觉又是怎样作用于我们的认知呢?

严格地说,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而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如报纸、杂志、图像和预感(做梦)、事业和科学研究领域等。通常我们会把直觉叫做第六感。就是说,直觉类似于大自然中的空气,当你想捉到它的时候,它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当你不在意的时候,它会像神来之笔,给予你想象不到的意外和惊喜。

直觉突现于人类的大脑右半球。它能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作一种迅速识别和敏锐而深入的洞察,是对事物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简单地说,直觉就是一种人类的本能知觉。

专家认为,直觉思维的基本内容包括直觉的判别、直觉的想象、直觉的启发三个方面。

(1)直觉的判别。这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客体、现象、语词符号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和综合的判断。人的这种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的洞察力。例如,我们在思想上觉得某个句子不通,我们并没有以句子的语法分析为中介,而是一种直接的觉察和判断。再如,在学生上课时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还没有解释完毕,或者题目刚刚出来,学生就说懂了、会了,因为结论、结果或答案已被直觉地判别出来,显示出来了。像这些直觉的判别都不是分析性的,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的,而是对问题所作的一种直接的判断和整体的把握。

(2)直觉的想象。在许多情况下,主体并不能仅仅根据所面临的实物、符号或情势作出上述直觉的判别来。外界所提供的信息不充分,具有许多空白点,单凭这些有限的信息很难作出一种判断,这就需要求助于想象和猜测,才能形成一个大致的判断来。

这是由对实物、符号、情势的知觉向激活大脑表象并进行想象组合的转移。科学家常常需要通过幻想、想象或猜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以建立科学的假说。例如,牛顿发明微积分,曾经得力于他的几何与运动的直觉想象;爱因斯坦在创建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也想象过人以光速运行,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又设想过光线穿过升降机发生弯曲;等等。美感的直觉也是如此。在审美观察中,如果离开了直觉的想象,山便是山,水便是水,如此则永远不可能有美的发现。

(3)直觉的启发。即在凭借直觉的判别和直觉的想象都未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偶尔在某一时刻,在他所思考的问题之外的另一信息中受到启发,从而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启发,既包括由实物载体所载信息的启发,也包括由词语载体所载信息的启发。在科学发现和发明中这种直觉的启发的例子很多,如为大家所熟悉的:古代中国的名匠鲁班就是被丝茅草割了手而发明了锯子,牛顿也是从苹果坠地找到了解决引力问题的线索,等等。语文学习中的例子也很多,如学生见到一个作文题,往往会从学过的某一篇课文受到启发迅速得到文章的构思;再如写托物言志、借物喻理一类的文章,其中直觉的启发是关键的一环。直觉的启发与联想、类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对两种事物相似点的寻求。

上面所说的三种基本形态或基本类型,在实际的直觉思维过程中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它们常常结合于一个统一的思维过程之中。其中最基本的表现是直觉的判别,直觉的想象和直觉的启发最终也总要以判断的形式出现。

2.直觉的特征

看了上面对直觉的简单定义,也许你还是会有很多疑问。例如,为什么我会在那个时刻突然有直觉呢?既然它并不是那么玄妙,其实也只不过是我们的本能直觉而已。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感觉到那些我们曾经直觉到的问题并进行逻辑思考呢?还有,有些东西即使我们思考了也并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直觉却能告诉我们一些片段,而且事实还往往证明它们是正确的?该怎样解释上述问题呢?

首先,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直觉的特征(与数理化分析思维比较),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直接性,即主体不通过一步步的分析过程而直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是直觉思维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

(2)快速性,指思维的结果产生得很迅速,这种快速性以致思维者对所进行的过程无法作出逻辑的解释。

(3)跳跃性,在认知过程中,分析思维是以常规的方式按步骤展现的,而直觉思维一旦出现,便摆脱了原先常规的束缚,从而产生认知过程的急速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

(4)个体性,它与思维者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品质相联系,表现出直觉的个体特征。

(5)坚信感,主体以直觉方式得出结论时,理智清楚,意识明确,这使直觉有别于冲动性行为,主体对直觉结果的正确性或真理性具有本能的信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进一步分析加工和实验验证的必要性)。

(6)或然性,非逻辑思维是非必然的,有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表现出直觉思维的局限性。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比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的发生和形成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直觉思维就是分析思维的凝结或简缩,从表面上看,直觉思维过程中没有思维的“间接性”,但实际上,直觉思维正体现着由于“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的作用,高度集中地“同化”或“知识迁移”的结果。从这一点上来讲,直觉其实是一种快的我们没有觉察到的逻辑思考的最后呈现。

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为什么直觉会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并告诉我们一些似乎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呢?

要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记忆来讲起了。人为什么会记得东西呢?有些事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也以为自己不记得了。可是碰上某个情境,又或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总之那个刺激像钥匙一样,打开了我们自己也不太记得的一把锁锁着的记忆之门。古人同样对此充满了好奇。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帕蒙尼德认为,人的记忆是由明暗(或冷热)两种物质构成的混合体,只要混合体没有受到干扰,记忆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体发生变化就会出现遗忘现象。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迪奥泽尼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记忆是由使体内空气保持均匀分布的东西所组成的,与帕蒙尼德一样,他也认为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遗忘现象。在记忆问题上提出重要概念的第一人是公元前4世纪的思想家柏拉图。他的理论被称为“蜡版假说”。他认为,人对事物获得印象,就像有棱角的硬物放在蜡版上所留下的印记一样。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末,提出了一个较为科学的概念。今天我们所认为的一些大脑的功能,在他那时主要被当做了心脏的功能。他认识到了心脏的部分功能与血液有关,而记忆则是以血液流动为基础的。遗忘的发生则是血液流动减缓所致。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很显然并不是这样,但古人对记忆的探究还是对现代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辞海》是这样定义“记忆”的:“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通过再现或再认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从现代的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记忆的含义表述得更确切一些。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不知道这样解释,您有没有对记忆有个大概的了解。

3.记忆的原理:编码、存储和检索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形成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识记是通过感知得到信息并在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整个记忆活动的开始,依据事先有无目的,可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保持是信息的编码与储存,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说,再现和回忆都可以归入信息检索里来,这样所有的记忆基本上要通过以下历程:编码、存储、检索。

(1)编码。

我们在学习文字时,按事物的形状、声音、意义,分别编成各种代码(文字),依类是形码、声码、意码。同样在储存信息之前把信息译成记忆码的过程,我们就叫做编码。

从当前的脑科学研究成果中,我们得知脑是由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细胞分为树突、细胞体和轴突三部分。轴突与树突之间的相接处叫突触。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突触就会生长、增加,使之与相邻的神经细胞联结、沟通。接受同样的刺激次数越多,其联结就越紧密而形成了定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记忆。通过观察发现,人的记忆越发达,突触就会越多,当把突触切断后记忆会受到影响。

到底神经元通过什么规律将外界接收的信息编码呢?我们知道感官系统对于刺激并非悉数接收,所以记忆时所获得的编码也并非是所有事件精确地被记录,而是由于知觉经验和感知经验去判断要选择哪些作为记忆码内容。所以,记忆码是在被选出来的信息中建立起来的。为了提高编码的效率,我们在记忆信息之前,我们会对信息进行系统的程序化处理,再进行识记就会提高编码效率,提高记忆。

(2)存储。

前面我们说过神经元的联结越密越会形成定式。这个定式我们也叫神经回路。神经回路的形成一般认为有四个连续阶段,也可以认为是信息保存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感觉系统获得信息,储存在大脑的感觉区内,储存的时间很短,如果信息这时通过加工处理,分类就会形成新的印象转入下个阶段。这一阶段是由脑内海马神经细胞回路网络受到连续的刺激而形成的,也就是突触结合长时间持续增强,会延长信息停留的时间,这个阶段也叫第一级记忆,信息在第一级记忆停留长时间后就会进入第二级记忆,这个阶段信息的保留可能和蛋白质合成有关,我们的信息如果常被使用,它就不会被遗忘,而会再往下一级跳,在第三级记忆内就会形成神经回路网络,脑内新突触的联系越多,就被认为是记得越牢固,更准确地说就是被存储在大脑中了。

(3)检索

我们脑内的神经元反映的信息在需要用的时候可以被准确地再次呈现,也就是储存在DNA链上的信息基因,在适当条件下,指导合成信息蛋白并呈现的过程。在信息处理的角度,我们都关心怎么找到信息,而找到信息的结果,也正是再认、再现的目的。

前面我们探讨了记忆的历程,下面按先后阶段顺序,将记忆分为以下3种类型。

(1)感官记忆。

感官记忆是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瞬间记忆(一般按几分之一秒计算)。感官记忆只留在感官层面,如不加注意,马上就会消失。

①感官记忆的编码。

前面我们说过,记忆编码时并非全部编录,而是有选择性的,指的就是感官记忆的编码。感官所选择的信息不是刺激本身引起的,影响感官记忆编码的是个体的主观因素。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在专心工作的时候,听不到周围的声音。有人会说专心工作是注意力集中的原因,没错!个体的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力。所以集中注意力是提高记忆力的基础。

②感官记忆的存储。

感官记忆的时间非常的短,然而在试验中我们会发现,在视觉刺激后留有暂时的余像,比如卡通动画就是连续静止的画面在我们面前快速运动产生。除了余像,声音也会有短时间的余留,然而余音、余像现象只在1秒内,甚至半秒内完成,所以对于提高记忆力没有什么意义。

(2)短时记忆

当我们注意力集中于刺激感官记忆的信息的时候,这些信息立刻被我们意识到了,这时候就转入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个体可以刺激发生同时能够意识到并保持在20秒左右的记忆。生活中我们从电话本里查找到一个电话,然后凭记忆按下电话号码,可是打完电话你却完全记不起电话号码了。这就是你运用了短时记忆。

①短时记忆的编码。

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大量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是声码。语言刺激在这个阶段更容易获得。

②短时记忆的储存。

一般的短时记忆只能保持20秒左右,最长不超过1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能储存多少信息呢?答案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为7个项目。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在其论文《魔力之七》中被证实的。这个7是指什么呢?7个数字,还是7个人名,或是7件东西?其实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这个东西不要有关系,以免产生联想或推理而影响了短时记忆。(www.xing528.com)

③短时记忆的检索。

是不是存入了7±2个项目后,我们提取的时候也可以得到这个数目呢?在心理学家们大量的实验后得到的结论是:短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在检索的时候需要时间,检索的信息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3)长期记忆。

短时记忆经过复习后就会进入长期记忆,但是如果不加复习就会遗忘。长期记忆的保持时间可以是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不忘,所以也可以叫永久记忆。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知识就来自长期记忆。

比如,你要记information这个单词,如果运用整体记忆,你需要花很多时间记忆,但是运用短时记忆的7±2规律,拆成in、for、ma、tion就非常好记了。这是短时记忆的功效。如果你要保持更长的时间,就要进行多次重复才可以记忆更长时间即进入长期记忆阶段。

①长期记忆的编码。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佩沃提出长期记忆中双重编码说。即主张语文信息的处理以意码为主,非语文信息的处理以形码为主。比如,一块手表,我们即可以在脑中形成一个图像,也可以表达为“一种计时工具”。前者是形象的形码,后者为语言的语义码。人们在记忆的时候,语义码和形码是双向并进的,它们既是平行又相联系并且可以互相转换。

信息由短时记忆转为长期记忆,采用什么方式编码,更重要的是由材料本身性质来决定。比如,你看一篇文章,最终留下的应该是意义而不是图像,相反,看到一个帅气的人或漂亮的人,你绝不会记住大概的意思,而是会很长时间记住他(她)的长相。

②长期记忆的储存。

长期记忆的容量极大,这与有效编码是分不开的。长期记忆储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

所谓程序性记忆,即对做事方法的记忆,学习者将做事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更简单地说就是做事的先后顺序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和事件的回忆。陈述性记忆又分为经历性记忆和语意性记忆两种。经历性记忆与个人生活经验相关,是个人生活事实的写照,故又称为自传式经验。语意性经验则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抽象事物的理解。我们的知识基础大都是语言、文字等语意性经验的表现。

虽然我们在研究长期记忆储存的时候将它分类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但在应用中它们是合一的。比如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③长期记忆的检索。

长期记忆在保存的过程中会随时间变化而产生量和质上的变化。比如原来知识的内容,被扭曲或简单化,变得更合理或是变得更具体、更详细。这些变化会引起记忆检索的困难,因此长期记忆的提取需要一些线索,并且线索中所包含的信息与记忆的内容越匹配越易回忆。就像图书馆里找书需要索引一样。另外,适当的复习可以有效地防止信息随时间变化而被扭曲。

可以说,记忆的好坏或者我们常讲的记性的好坏,其实就在于我们提取信息的效度,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在有效的时间里检索到我们所需要的记忆信息,并使之浮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直觉就是一次对记忆的快速检索和有效提取。但是对于那些我们压根就不知道其内容出处的直觉又该怎样解释呢?这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内隐记忆和集体记忆。

所谓的内隐记忆是指,其根本特征是本人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或无察觉记忆。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流露出先前经验的记忆而意识不到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回忆?这种内隐记忆的证据是什么?它们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动?内隐记忆的存在又向我们提示了些什么呢?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经验的结果的评估方式以及我们对记忆性质的看法。对内隐记忆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古老的牛津城的一些事件。

在实验中让失忆症患者和一组心理正常的自愿被试者一起学习一个由一些常见单词所组成的单词表,如Table(桌子)、Garden(花园)等字。几分钟后实验者从这个单词表中选出几个单词,并和一些未出现于单词表的新单词混在一起,呈现给被试者,让他们辨认,结果发现,失忆症患者很难记得哪些单词是所学单词表中的,哪些不是。令人惊奇的是,如果将一个单词的前三个字母提示出来,让被试者填补上该单词所残缺的其他字母,如Tab或Gar等。与让他们进行随机的辨认相比,失忆症患者能够写出更多在所学单词表中出现的单词,有的失忆症患者所能写出的单词的数量甚至与没有记忆障碍的被试者一样多。

这说明,虽然失忆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对所学词的记忆,但是对特定任务的操作,却表现出了记忆效果。

随后,心理学家在许多条件下,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对正常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研究者们发现,上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一种自动的、无需有意识参与的记忆。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没有下意识地提取这种记忆,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这就是内隐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应的是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的特征是在与外显记忆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保持时间。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记忆负荷。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内隐记忆这个层面来解释直觉的话,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突然蹦出那么多我们以为不知道的东西了。比如说,你在幼年曾经在山东待过,因此你是知道山东的风土人情的。但是你从来没有自己在山东住过的记忆,而且你也从来没有想到过你曾在那里待过。但是有一天你直觉某个场景,似乎很像山东的样子。你觉得很奇怪,以为是传媒的影响,使得自己对此有所了解。但是你跟你的家人讲起来的时候,他们却说你小时候在山东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你对此却完全没有印象。

关于内隐记忆是否存在,心理学界还有不同的意见,像罗迪杰就提出了传输适当控制程序的观点,认为并没有内隐记忆这种不同的记忆形式存在。外显和内隐两类记忆任务中出现的差异是由于加工方式和提取方式不匹配造成的。

也许你还有些疑问,比如有些时候你的直觉实在不可能是你个人的内隐记忆,那么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是真的像天启一样的神奇?也就是说,我们能通灵。这种说法虽然时有提及,但确实性至今无法验证。上面的内隐记忆如果还不能消除你关于直觉的一些疑问的话,也许集体潜意识(又称种族记忆)可以解释。

集体潜意识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始创者荣格的人格理论的组成部分。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这是荣格理论中最大胆的、最神秘的、并引起最大争议的概念。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的集体经验,或者用荣格本人的话来说,它是“一种不可计数的千百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成绩单,一种美以实际仅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验的回声”。不仅全部人类历史的各个片段能在集体潜意识中找到,而且进化为人类的灵长类动物或动物祖先的踪迹也能在集体潜意识中发现。既然集体潜意识产生于全人类具有的且一直都具有的共同经验,那么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对于一切人类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荣格说,它是“从任何一种有关于个人的东西中分离出来的,是全人类普遍所具有的,因此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

经过上述这番曲曲折折的解释,相信你已经能够认识到直觉实在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但它确实比我们一般的意识和知觉看起来要更有意思甚至更有用。所以,了解了这些,你还等什么,直觉实在是我们最大的数据库,你怎能不好好运用?

【本节小延伸】和直觉有关的:灵感和顿悟

灵感和顿悟可以说是与直觉一样神妙的东西,而且它们由于与艺术创作和宗教科学的紧密联系,因而具有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但细说起来,它们并不比直觉更虚无缥缈、不可捉摸。

灵感,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然而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为人们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科学地讲就是创作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人在对某一问题长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诱导物的启发,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正常人都可能出现灵感,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并无性质的差别。灵感具有以下特点:①它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连。②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③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甚至是独特的。④具有情绪性,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灵感的同义词有闪念或新想法。

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关于顿悟概念,在佛学里似乎来源于六祖惠能的“坛经”。六祖在坛经里提出“顿悟”概念的内涵大致有几方面:

第一,“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可见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第二,“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可见顿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于人皆有佛性,所以顿悟功能人皆有之。第三,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可见顿悟结果不染着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的烦恼之法。第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我于忍和尚处(指在五祖那里),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可见六祖认为自己和其师五祖均为已经顿悟之“佛”。

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都带有突发性,因此凡创造性思维都可以称为顿悟,比如灵感、直觉等等。然而距离六祖的唐代近千年,人类才开始全面关注和研究顿悟问题。

首先,在20世纪初出现了“天才灵感论”,但这种理论比六祖的顿悟理论低一个档次,因为这种理论认为灵感(顿悟)不是众生天生的本能或本性,而是天才人物的特性。

不过不久,人们发现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普遍形态。现代心理学家用著名的黑猩猩学习用木箱为梯子登高摘香蕉的实验,论证了连高级生物也具有顿悟之本能。

接下来,人类开始对顿悟思维内在的信息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快出现“格式塔理论”,揭示了顿悟是思维中旧的格式塔(即旧的逻辑)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逻辑)被创建的过程。同时,格式塔理论还用实验明确指出,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无师自通的。

接着,现代心理学家们发现,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

最后,顿悟的一系列特征被人们发现和验证。比如,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之特性等等。甚至,有不少现代心理学家还发现顿悟与人的非记忆性的潜意识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