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艺术与养生:音乐的益处和传统疗法

音乐艺术与养生:音乐的益处和传统疗法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是自然之声与人类之声最完美的结合与表现形式。它以高度完美和谐的组合声音信号为特征,表达人类丰富而又深刻,复杂而又广博的心身至爱,音乐本身就是人类以音响艺术形式表现生命信息变化规律,表达自身情感和思维的作品,人类生命活动的信息密码就融于音乐之中。此外,中国传统养生术及某些宗教音乐或咒语中,都有利用不同声音振动五脏六腑,疗病祛病的实践活动。中国古代,音乐被视作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娱乐疗法之一。

音乐艺术与养生:音乐的益处和传统疗法

音乐是自然之声与人类之声最完美的结合与表现形式。它以高度完美和谐的组合声音信号为特征,表达人类丰富而又深刻,复杂而又广博的心身至爱,音乐本身就是人类以音响艺术形式表现生命信息变化规律,表达自身情感和思维的作品,人类生命活动的信息密码就融于音乐之中。

分析音乐的结构特点:首先音乐的两大系统曲式,与乐思与人的形神相应。曲式的基本成分音调的本质是不同振动的频率的声信号形成的,音调依不同频度发生时就产生了节奏,而声调高低起伏、强度变化、节奏变化被有机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组织性、协调性、有序性时,产生了旋律。音乐旋律中重复,级进,跳进,环绕,波浪等短周期变化规律,以及缓升缓降、速升缓降和速升速降等长周期变化规律与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级水平与层次上的生理、心理,信息现象相应相似。直到今天无论是脑科学还是神经生物学的研究都没有对人耳的音高识别机理给予充分的解释。我们可以抓住音乐与人体全息对应的主线,从以下三个环节了解音乐对人体的作用:

1.生理作用——人体组织结构,质量的信息活动频率不同对不同频率和音乐的声波是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是与相近频率的声波刺激发生响应,产生匹配吸收或共振效应。中国传统早就有五音对五脏的记载和论述。此外,中国传统养生术及某些宗教音乐或咒语中,都有利用不同声音振动五脏六腑,疗病祛病的实践活动。

音乐除主听道外,还存在由皮肤表面传导触、传导振动觉的神经末梢和经络穴位与人体的生理网络系统组成的“第二听道”,人类生命之初,第二听道可能对包括声信号在内的各种物理性刺激都有高度的应激性。出生后,主听道的优势发育,逐渐导致了这个“听道”功能的钝化,因此人们常忽略了对这个“通道”功能的研究与开发。说明这个“通道”功能的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教育家海伦、音乐大师贝多芬听力丧失后,仍能欣赏和指挥音乐演奏。

2.心理作用——音乐通过第一听道,直接对潜意识中枢的活动发生作用,引发明显的情感反应,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身反应,甚至形体动作。音乐对潜意识生理系统的信息整流作用,可以产生形神合一的促发作用,正是从这种意义来说,音乐是一副心身调节的良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面对心身病日趋高发的局面,我们相信音乐人体学、音乐治疗学,是极有前途的领域,只要抓住音乐与人体全息对应这条主线,我们就能够把音乐与物理技术、音乐与心理学技术、音乐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创造和发展音乐身心学、音乐物理治疗学、音乐养生学、音乐益智学等等让音乐为人类创造出美妙的人工生态,使生命活动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出非凡的、奇异的力量。

3.声音与气息——声音的发出主要是气的活动,古代关于声音与气的专著《论声》曰“人之有声,如钟鼓之声,气大则声宏,气小则声短,神清则气和,气和则声重而圆畅也。神浊则气浊促,气促则声焦急而轻嘶,故贵人之发声多出于丹田之中,与心气相通混然外达,丹田者,声之根也,舌端者,声之表也”,由此说明丹田气是发声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既然声能反应人体五脏之气的活动,那么研究发声的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意义。(www.xing528.com)

佛家方法+莲花念诵,出声诵咒,两耳专注听其声,声音的大小仅能自闻,诵时不急不缓,字句分明。金刚念诵,诵时唇含而不动,舌尖动,不出声。唇吻念诵,两唇微动,半出声。

光明咒念诵,诵咒时,心中所想从口中放出光明。随息念诵,与呼吸出入,相配合而诵咒。声生念诵,于自心间观想有月轮,月轮中观想莲花,莲花上观想商法(白海螺),想此发出咒声,有如摇铃,两耳专注的听其声。真实念诵,诵咒时,心中思维“咒”的意义。心意念诵,默诵,不出声。

4.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指一种用音乐和音乐活动,以帮助病人达到心理和躯体复康的古老疗法。在东西方传统的文化中,音乐与医学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中国古代,音乐被视作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娱乐疗法之一。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将宫、商、角、徵、羽五音,归属于脾、肺、肝、心、肾五脏,指出五音对人体气机的升降、脏腑的条达、神志的摄养有调节作用,历代养生学家如庄子嵇康等都有抚琴辨律的心得。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记述音乐疗疾的体会说:“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友道滋,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幽忧者,即过度忧劳也。悠扬的琴韵竟然有如此效验的心身康复作用。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载:一士人日夜沉睡不醒,偶醒亦两目倦开。名医叶天士诊后,未开一味药,却令家人买来一面小鼓,在病人的床头频频击打。士人闻鼓声后,渐渐清醒而不复倦卧。弟子问其医理,叶天士说,脾困故人疲倦,而鼓声最能醒脾,留下了古代音乐疗法的生动案例。

清代医家吴尚先说:“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从美育和教化的角度来看,音乐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的作用,对于校正人的异常行为等,有着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心身状态欣赏不同旋律的乐曲,不失为一剂养生保健的“文化处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