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场扫描:倾听语文声音,追踪课程标准,深入古诗词

现场扫描:倾听语文声音,追踪课程标准,深入古诗词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场追踪一,研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运用的规律。现场追踪二,走进古诗词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诗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现场扫描:倾听语文声音,追踪课程标准,深入古诗词

主题研训过程是研训主题团队集体智慧的推进,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与学习者一起投入到整个研训过程中来,从而促使整个研训团队整体的提高与专业发展。主题研训活动要关注研训活动过程的有效性。研训过程有计划地推进和扎实开展关系到主题研训的实效。

有了明确的方向之后,整个研训过程的前期策划和实施推进都比较有序。主题研训活动分五个主要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习与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握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理念;

第二个环节,古诗词教学的一般常识性认知,特别是学习、阅读古诗词教学方面的经典论著;

第三个环节,解读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意图与古诗词文本的内涵,在细读细品中悟其语言之精妙,悟其内涵之深远;

第四个环节,教学预设与课堂演绎;

第五个环节,主题研训活动的互动点评和深刻反思,把主题研训引向深入。

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并要求人人参与。

现场追踪一,研读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运用的规律。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里,相关要求是: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从具体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可以看出,基于儿童的古诗词教学强调的是“体验”“感受”“想象”,指向的是兴趣和基础。古诗词学习是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雅致而真切的触摸,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并逐步提高的过程。

现场追踪二,走进古诗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诗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琼楼玉宇到秦砖汉瓦,从大漠边塞的悠悠羌笛到烟雨江南的晨钟暮鼓……穿越时空,我们感受到的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馈赠,华夏文明赋予我们的精神食粮。

行走在经典诗词的长廊里,诸子百家的哲思熠熠生辉,从而开阔我们的胸襟。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性情,滋养了我们的心灵。中国经典诗文真可以说是语言洗练,内蕴丰厚,意存高远

文化长河中经典诗文每一篇都是字字珠玑、笔笔生花、卷卷永恒。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我们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古诗词教学的深远意义在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我们在吟咏诵读中提升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树立民族精神。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说,在记忆的黄金期多积累经典诗词,将来一旦需要就会左右逢源而文如泉涌,口吐珠玑而下笔有神。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典也必将成为跟随我们一生的智慧财富,潜移默化地滋养我们的生命。

含英咀华,与经典同行;金声玉振,邀圣贤为伍。这难道不是一项有意义的工程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让我们共同享受经典,享受智慧,享受诗意。

既然古诗词教学有诸多的智慧和优势,作为主题研训的策划者,我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感,感受诗词的魅力。我和参加主题研训的全体老师拟定了一份古诗词教学的研训单,以便对古诗词教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为下一个环节——文本细读铺垫。

“古诗词教学”主题研训单

1.古诗词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2.选择适合学生背诵、积累的古诗词

3.低段古诗词教学的定位

4.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策略

5.古诗词教学与其他语文教学板块的关系

6.古诗词教学的其他问题

围绕这个主题研训单,我们一起徜徉在古诗词的流里,去阅读,去吟诵,过一段幸福的诗词生活,生命的律动伴着琅琅的书声一起跳跃……

现场追踪三,文本解读

主题研训的宗旨是紧扣统编语文教材,探寻古诗词教学,解决古诗词教学中呈现出来的普遍问题,使古诗词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背诵、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

——整体把握统编教材

把握和解读教材的能力,是一个教师最应具备的能力。于是,我们主题研训组的老师围绕统编教材低年级语文教科书,对比人教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统编教材编排的整体思路是增加古诗词篇目和占比,约占全部课文的30%,增幅高达80%。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传承,尤其是经典的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主流方向之一。主题研训的老师,在互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提高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教学框架

——研读挖掘文本内涵

主题研训教师在对统编语文教材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后,针对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展开了具体的文本解读。

【案例一】

我们首先对一年级上册《咏鹅》进行了文本细读。题目“咏鹅”既是歌唱,又是赞美;既像是一个小朋友在数鹅的只数,又像在背诵《咏鹅》。“咏”,歌唱、赞美之意。读着这样的诗歌,眼前仿佛有一只大白鹅向着天空引吭高歌。“曲”,弯着;“项”,脖子。“曲项”写出了“鹅”向天歌的神态,一个“歌”字展现了诗歌的声韵美。大白鹅那清脆的叫声,在我们教师、在学生听起来好像是一首嘹亮而动听的歌。一个“歌”字让爱鹅的小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洁白的羽毛,如一叶白舟,自由地游荡在清清的水里。十八个字,便把一幅活泼、清新的白鹅高歌游水图展现在你我面前。一只只普普通通的大白鹅,在诗人的妙笔下显得如此活灵活现、有声有色:鹅的声音响亮而悦耳,鹅的色彩鲜亮而丰富,生动又形象,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仿佛见其形闻其声,叹赏不已。

《咏鹅》这首诗,编排在一年级上册,让刚入学的儿童在上学之初就接触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更易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根据诗歌的内容和儿童的身心特点,我们认为采用朗诵法比较好,一边朗诵,一边拍手做游戏,同时进行观察,展开想象:(1)大白鹅的全身有几种颜色?水又是什么颜色的?(2)大白鹅歌唱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模仿着演一演。(3)大白鹅在水中游来游去,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也来说一说。(4)大家一起背一背、说一说和演一演。

最后,请学生按不同的节奏读读、诵诵,把它背下来。

这样从文本的解读到教学关键环节的预设,研训老师全身心地投入,都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自己把握教材的能力。

【案例二】

我们发现一年级下册的《池上》和二年级上册的《小儿垂钓》,从表现的内容来看属于同一主题的诗歌。因此,大家一致提议采用比较阅读。于是,一场比较阅读开始了……我们在一起研读中形成了以下一致的理解:

《池上》《小儿垂钓》这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乡村孩童,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各有风味。

1.两首诗的相似之处

(1)诗人: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朝人。《池上》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而《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www.xing528.com)

(2)内容:描写的都是乡村儿童,在诗中都展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都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

(3)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平实,都体现了白话式的特征。

(4)地点:情节的展开都没有离开水,虽然一个在池上,一个在岸边。

2.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1)作者的经历不同。白居易大半世做官,而胡令能一生没有为官,早年还是个工匠

(2)儿童的年龄不同。偷采白莲的小娃年纪小一些,还不懂“偷采”而留痕的结果。学垂纶的儿童估计要大一些,从“路人借问遥招手”来看,他的“小心机”似乎多了一些。

(3)描写的景物不同。《池上》所描绘的意象有白莲、浮萍等,而《小儿垂钓》所描绘的意象有垂纶、莓苔等。虽然这些意象在诗中都是轻轻一笔带过,但两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白莲、浮萍是主角,小娃天真可爱,没有心机,需要通过“偷采”它们来展示。而在《小儿垂钓》中,意象仅仅是辅助角色,仅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这首诗主要是通过孩子的“遥招手”“不应人”来表达孩子的天真可爱。

(4)表达的情感不同。《池上》的小娃主要是描写他采到白莲时的高兴以及“得意而忘形”的可爱样子。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乡下孩子的专注,“侧坐莓苔”是为了垂钓,“遥招手”“不应人”同样也是为了垂钓,最终都是为了表现孩子的专注。

同类题材的古诗词适合采用比较阅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同中求异,更能够精准地理解古诗。就这两首诗而言,在比较中,学生不但领略了乡村孩子的淳朴、天真,更重要的是对古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教材把这两首古诗分别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册,其中《小儿垂钓》编排在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我们一致认为,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把这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学,以一首带一首,加快诵读积累的进程。

【案例三】

经过一年的背诵与积累,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我们一起解读二年级上册的《江雪》。

《江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形象,展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忍不拔的性格。前两句“千山”形容山很多,可是一只鸟也没有,都飞走了;“万径”形容路多,可是再多的路,连一个脚印也没有;山和路都被大雪封盖起来,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寒冷寂静,这是老渔翁垂钓的背景。后两句写老渔翁垂钓的情景,这是画面的主体。“孤舟”是说江上只有一只船,“独钓”表明船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这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这首诗看似写景,实为写人,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这是成人对柳宗元《江雪》的基本理解。如果放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解读对学生来说一定不适合。站在儿童的认知角度上,我们再次解读《江雪》。

《江雪》在统编教材中,安排在二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五》中,其他版本教材编排的册次不一,显然《江雪》的定位也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主题研训的老师又进行了讨论,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能说出《江雪》所呈现的画面和背下来就可以了:一座座山,鸟儿都飞走了;一条条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一叶孤舟,一位老渔翁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独自在江上垂钓,不怕冰雪的寒冷。然后,引导学生把古诗背下来。

经过解读文本,明确了学生古诗学习的方向和基础定位。

——确定学段教学目标

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后,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整体要求,主题研训的老师展开讨论,并确定了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主要目标:

1.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2.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读一读、背一背、演一演、唱一唱等教学策略

3.逐步提升和增加积累古诗词的速度和数量,训练学生的语感。

4.在古诗词积累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逐步提升文化自信。

从对古诗词的总体把握到课程理念的研读,从对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清晰定位到文本的细读、策略的设计,我们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我们研读着,成长着,收获着。

现场追踪四,走进课堂现场

课堂是生长智慧的地方,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共同舞台。一堂课、两堂课、几堂课的增量累积,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智慧之河。我们顺着这条河,引领学生共同走向远方,走向智慧的彼岸。接下来,就是走进课堂,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首先进行课堂演绎的是多次获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陈芳新老师。她执教了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古诗《江南》。

第一步,陈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说话练习,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响亮。

第二步,陈老师告诉学生,古时候,人们看到美丽的画面,用诗歌把它记录了下来。

第三步,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反复诵读,学习这首古诗。

第四步,指导学生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自然清新的课堂,贴近儿童的语言,专注投入的儿童,让美丽的《江南》诗意盎然、灵动纷呈。听课的老师,在课堂中感悟、启发,也在思考、成长。

随后,我们一起观摩连续两次获得县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第一名的倪亚芳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古诗《夜宿山寺》。清丽简洁的语言指引,和谐轻松的师生互动,丰盈有趣的课堂现场,给我们呈现了别样的经典古诗词教学的范例。主题研训老师的思维在聆听中得到启迪、生发

课堂教学是主题研训的生命场。我们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现场追踪五,研训互动现场

促进主题研训的有效开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互动点评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教师智慧火花的碰撞现场,是教师思想拔节的时空点,是主题研训的高潮。

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课堂演绎之后,研训教师的交流互动、激烈的辩论,就是教师智慧、教学思想生长的地方,把研训活动推向了高潮。研训教师根据自己对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定位和把握,对古诗词进行详细的解读,针对课堂现场呈现出来的核心问题和普遍现象与教学预设进行比较,展开热烈地辩论。

辩论过程不仅是思维碰撞、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向纵深迈进的过程。互动点评现场,对陈老师和倪老师呈现的两个教学课例进行了详细全面的阐述。

感悟一,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最好方法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语言清新,富有情趣,又有节奏感,读起来掷地有声。古诗词是培植学生诗性的载体。美美地读,尽情地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童趣,应该是古诗词教学的主旋律。在互动点评中,教师们对古诗词教学的朗读指导达成了共识:顺着儿童的语序去读,在琅琅书声中聆听生命的拔节和律动。老师们还一一列举了熟悉的古诗词——《咏鹅》《悯农》《春晓》等等。既可以让学生读,又可以让学生唱。这是由古诗词本身具有的节奏感、音韵美等特点带来的惊喜。

感悟二,强烈的画面感是古诗词呈现给学生的最美风景

我们说,读着一首古诗词,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精美的画。如《江南》让我们看到了婀娜的采莲姑娘在田田荷叶中穿梭,看到了莲叶下游戏的、成群结队的鱼儿。《寻隐者不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童子亲切对话的画面。《小儿垂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儿童模样——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感悟三,想象和游戏是古诗词教学的最佳策略

虽然我们的学生年纪尚小,但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古诗词凝练的语言表达、强烈的画面感给学生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为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或者引导学生演一演,在游戏中体验,在体验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研训互动现场精彩还在继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