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倾听语文声音:探寻语文教学的策略

倾听语文声音:探寻语文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运用,语文教学之道。解读文本特有的语用机制,制定明确而富有文本个性的教学目标,设计运用语言文字的策略,探索利用文本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途径,是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基本方向。语言形式的发现、训练与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阅读教学的本质,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努力研读与探究的方向。目标的确定与达成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方向、效率和结果。科学地重构教学内容,回归语文学科的本真。

倾听语文声音:探寻语文教学的策略

语言运用,语文教学之道。解读文本特有的语用机制,制定明确而富有文本个性的教学目标,设计运用语言文字的策略,探索利用文本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途径,是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基本方向。

(一)文本解读,发现语言表达的形式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歌德的话,向我们传递了文本解读的三大内容:即文本表达的内容、含义和形式。这三个方面,最难发现和把握的是形式,即语言表达的形式。文本解读,关键是发现语言表达的形式,即大多数人不知道的秘密。

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形式即文本语言的运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因此,解读文本的指向应该是发现文本的语用价值,即文本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

文本解读时,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形式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吴忠豪教授说:“同样教《太阳》一课,大陆教师是研究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而台湾老师是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来学习说明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哪个更正确、更恰当?显然是后者。”后者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突出了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首先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表达特色,把语言表达的形式、秘妙传递给学生,走向语文更为本质的东西,从写什么转变到怎么写这个层面上来。

【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黄山奇石很有趣,作者写得也很有趣。作者在介绍“仙桃石”时,先介绍名字,再介绍形状;而在介绍“猴子观海”时,先介绍形状,再概括名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发现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知道这样的写法不仅避免了表达上的呆板重复,而且体现了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灵活性,而且作者采用了并列段式的方法进行介绍,这是本篇文章表达结构上的形式特点。最后一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作者没有一一介绍,而是一笔带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将语言材料进行有详有略的处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去发现这些表达形式。

语言形式的发现、训练与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阅读教学的本质,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努力研读与探究的方向。虽然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都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个例子来承载的,我们不能忽视文本本身存在的价值。

(二)目标确定,把握语言运用的方向

标的确定,教师需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有所不同,不管是总目标、阶段目标,还是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都蕴涵着课程与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属于“能力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状态。语文教师需要教哪些与能力习得有关的知识、方法、策略、态度等,需要全面系统地规划,有效地落实。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特点、学段的目标、学生的认知基础等等方面,来确定一个教学文本、一个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聚焦语言运用,缺失语言运用的目标是空洞的、乏味的。

【案例】

“流利地朗读”,是能力目标,要求做到停顿自然恰当、语气连贯畅通。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各学段分别要侧重教些什么?学生要学些什么?练习些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这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雨点儿》中的一个语段,我为“流利地朗读”这段话,在能力目标的制订上,设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朗读时不加字、不漏字,读正确。第二层是朗读时不读破句,注意停顿,能读出画面感。第三层是读出句子本身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

第一层是下限目标,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第二层和第三层目标在达到前一层要求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而且到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达到。

指导学生达成能力目标或素养目标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在具体落实文本的语用价值。通过运用和实践来感悟、习得文本语言表达的方式。目标的确定与达成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方向、效率和结果。

(三)内容选择,促进语言运用的生发

教学内容的选择关系到“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是内容问题,“怎么教”是方法途径问题。内容与方向不对,即使方法途径多么巧妙、合理,仍到不了诗意的语文教学的远方。

教学内容的选择源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精准把握,又与目标的制订紧密相联,更关乎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实施。如果具体的语言训练内容没有选择和把握好,即使有再好的教学策略,再合理的目标,也无法把握小学语文语言运用的教学之道。所以说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更有利于促进语言运用的生发。

文本最有特色的内容,往往是该文本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更是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语言的载体

每一个文本都有其自身的两个方面的价值:其一是文本本身的阅读价值;其二是文本蕴含的教学价值。当一个文本被选作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自然生发了语文教学价值。越是重要的教学价值,越隐藏在文本的深处,也就越难发现。同时,有“陌生感”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富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

让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语言运用和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体现文本最核心的教学价值,才可以实现文本教学功能的最优化科学重构教学内容,回归语文学科的本真。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选择文本中最具有教学价值的语言表达形式,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

1.整合

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聚焦文本语言表达的形式和学生语言运用的实践,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使其优于教材内容,高于教材内容,深于教材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是整合了字词句段、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如读写的整合,语言训练和思维发展的整合,而不是为教材内容而教。

【案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听瀑》一文,以听瀑为主线,按游览顺序把瀑布的壮观、大自然的杰作一一呈现。课文中写瀑布声音的句子很多,但分散在各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分散的内容进行整合,将生字教学、语言训练整合在一起教学。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将各块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质的飞跃。

整合的方式还有很多,可以是课内外的整合,也可以是各学科间的整合,对于一堂课来说,更多的是内容的整合,目标的整合,形式的整合,策略的整合,实践过程的整合。

2.提炼

一篇课文可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很多的,如何选择,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提炼,才能找到语言运用实践的核心。

【案例】(www.xing528.com)

大家熟悉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彩色的非洲》一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文本表达的语言现象很多,可以引导学生语言运用实践的点也很多。如①总分结构:每一段都是总分,有的又有过渡句,全文又是总分总结构;②色彩丰富:单色彩的,ABB式、偏正式的、拟物的色彩等;③从修辞的视角来看,用了大量的排比、大量的比喻;④从写的角度:先罗列,再具体细描一种;⑤语言表达的叠加:词语叠加,句式叠加,颜色叠加,句段叠加……

根据年段目标、单元课时目标、文本表达的特色和非洲民族的性格,经过提炼,确定“语言表达的叠加”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作为本文语言运用与训练的教学内容。

3.拓展

语言运用的落脚点在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发现和实践中,生发点在教学内容对语言训练的选择上,学生的语言从习得到运用有一个生长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策略手段之一就是语言训练的拓展,从而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

【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文中,第四、五、六和七这四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一样的,都是“谁怎么样,那是春天的什么吧?”把它分行排列,就成了两行一节,共有四节的一首小诗。如果让学生也按照这样的诗歌句式来进行拓展说写,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载体了。

语文教学过程中,可拓展的方面很多:有内容的拓展,有形式的拓展,有用词的拓展,有句段训练的拓展……不管何种形式拓展,聚焦的核心仍然是指导与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过程实施,抵达语言运用的故乡

学语言,用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内容——形式——内容走个来回。走入文本,学语言,重在感受;涵泳文本,悟语言,重在内化;走出文本,用语言,重在应用。

1.补

挖掘、利用文本表达的空白展开想象,学习表达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由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表达的需要,许多文本省略或空白的地方很多。教师要对这些进行解读,进行意蕴的重构,创设语言实践的期待,设计补白环节。

【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贾平凹先生的作品《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最后写道: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课文就此打住,至于孩子们怎么找风筝,结果有没有找到,孩子们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等等,文本给我们留出了很多空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这些空白,依循文章的线索,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进行叙说、续写……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文本表达的不确定性。教师解读文本时要善于捕捉文本意义的空白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语言实践。留有空白的文本表达很多,只要你留意就能发现。

2.仿

仿说、仿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实践和运用的常用方法,是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方式。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语言形式丰富多彩,仿写、仿说的训练点很多,很适合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生动优美地描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祖国山水千千万,作者是如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写出来的呢?细读文本,作者是运用了排比写法。品味排比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精妙是本课教学最为主要的语用教学内容。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打住,而要活学活用,现学现用,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材料,仿照《桂林山水》排比句的写法,也来写一写。

模仿迁移是最好的老师,语用实践往往从迁移开始。教材中适合学生进行模仿迁移的段落、文章很多,如萧红的《火烧云》一文对云的形状描写,《祖父的园子》一文对自由的叙述……都可以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去说、去写。

3.改

改,其实也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比较好的实践形式。它可以口头述说,也可以书面改写,操作容易而且富有实效。

【案例】

古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垂钓》这是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头发蓬乱、在青苔绿草映衬中侧身坐在河边钓鱼的小孩,即使过路人向他问路也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读着诗句,一个天真可爱、做事专注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在教学过程中,从儿童的视角,引导学生将这首古诗结合文中的插图改写成一篇文章。改写古诗,不是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去翻译,而是引导学生跳出诗意,围绕主题,展开想象,写出儿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改的方式和内容还有很多,可以是人称的改写,可以是叙述方式的改写,可以是文体的改写,也可以是扩写和缩写等等,在“改”中夯实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巧妙设计策略,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4.评

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了文本表达的内容和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中现场生成的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课堂现场生成的语言运用是最生动、最鲜活的语言。语言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语言运用实践的过程。

【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一文,在和学生品读第一段第二、三句话:“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我慢慢地引导: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其中一位男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一棵高大的白桦树,三只活泼的灰雀,在树枝间来回跳跃,是那样的自由,那样的快乐;白色的树干,深红的、粉红的鸟,给灰色的冬天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们不时能听到那灰雀婉转的歌声……大家都沉浸在男生描述的画面中。接着我马上引领学生评价男孩的发言:这位同学说的哪句话最令你陶醉?为什么?最后我总结学生的评价:是的,他的话之所以将我们带进了这么美的画面中,是因为他把鸟的“声、色、行”三个方面描述得很清楚,很生动,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的丰富语言表达出来了。

现场生成的语言运用资源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最真实、最生动、最有效的途径。评价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在指导与引领中评价,在评价中实践与提升!

语言运用,一条通向小学语文教学的寻根之路。让我们不失青春的激情,不失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怀,不失宗教般的职业信仰,共同寻求语文教学之道,共同践行语言运用教学的价值,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断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