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探讨文章情节,总要问到一个问题: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呢?而且照例会为项羽没有杀刘邦而叹息一番。多年后,有一天我突然想:难道项羽就该杀刘邦吗?不过,既然大家都在切齿痛恨佛雷家族的背信弃义,我们又怎能为项羽不杀刘邦感到遗憾呢?四年后,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败给刘邦,身死乌江。

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什么?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经典篇目,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这篇文章描写了秦末战争晚期、楚汉战争前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宴会。文章中的人物,如项羽、刘邦张良、项伯、樊哙等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探讨文章情节和归纳人物形象也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探讨文章情节,总要问到一个问题: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呢?

我在读书时就被问到过这个问题,教书以后每次教这篇课文也都会问学生这个问题,我和我的学生的回答大多都是项羽心太软、沽名钓誉或者妇人之仁等。而且照例会为项羽没有杀刘邦而叹息一番。多年后,有一天我突然想:难道项羽就该杀刘邦吗?

要谈这个问题,我想先谈谈几年前热播的HBO的剧集《权力的游戏》。

如果你要问观众《权力的游戏》前7季最惊心动魄的桥段是什么?大概80%的观众都会回答:血色婚礼。为了让没有看过这部剧集的读者了解是怎么回事,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桥段的内容:

正直忠诚的领主艾德·史塔克被兰尼斯特家族诬陷,在首都广场惨遭斩首,他的小女儿艾丽娅被迫逃亡。消息传到他的领地之后,他的妻子凯瑟琳和儿子罗柏·史塔克举兵报仇。为了壮大力量,罗柏·史塔克请求孪河城的领主瓦德·佛雷加入,条件是娶瓦德·佛雷的一个女儿为妻。此后,罗柏·史塔克的军队势如破竹,报仇胜利在望。可是他爱上了军队里的一个护士,并和她结为夫妇。这让瓦德·佛雷怀恨在心,加上兰尼斯特家族的利诱,瓦德·佛雷暗中背叛了史塔克家族。

为了修补与佛雷家族的关系,凯瑟琳和罗柏及罗柏怀孕的妻子一起来到瓦德·佛雷的城堡,瓦德·佛雷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且在门前给他们送上面包和盐,这在当时意味着客人将受到主人的保护。可是在宴会进行期间,瓦德·佛雷突然命令隐藏的武士发难,凯瑟琳和他的儿子罗柏·史塔克及罗柏怀有身孕的妻子全部惨死在武士的刀下。

之后,艾德·史塔克的小女儿艾丽娅经过刻苦修炼,成为顶级刺客无脸人。她凭借高超的刺杀技术,亲手杀死了仇人瓦德·佛雷,同时也杀掉了佛雷家族所有的男人。

全世界各地的观众第一次看到这个桥段时都极度震惊。有的人大惊失色,有的人失声尖叫,有的人甚至跳起来冲向电视机,想阻止这场屠杀。所有观众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佛雷家族太卑鄙,太邪恶,太可恨。所以,后来成为刺客无脸人的史塔克家的小女儿艾丽娅以一己之力消灭了整个佛雷家族,大家都拍手称快。

不过,既然大家都在切齿痛恨佛雷家族的背信弃义,我们又怎能为项羽不杀刘邦感到遗憾呢?做人可以分裂到这种地步吗?

根据我们的教参及其他教辅资料,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项羽为人优柔寡断、沽名钓誉,所以尽管范增明里暗里不断催促项羽,甚至派出项庄在宴会上舞剑刺杀刘邦,他都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杀刘邦,最后让刘邦逃跑了。四年后,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败给刘邦,身死乌江。

问题是,项羽真的是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的人吗?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项羽与其叔父项梁起兵反秦,为了夺得军队的控制权,项羽果断斩杀了会稽郡守殷通。项梁死后,项羽隶属于上将军宋义,由于反对宋义迁延不进,项羽又果断杀了他,自立为帅,前去解救巨鹿被围的诸侯军。项羽下令军队破釜沉舟,以必死之心冲入秦军之中,手下无不以一当百,最后大破秦将章邯的军队,也基本为秦朝敲响了丧钟。此战之后,原来与项羽平起平坐的诸侯都不敢走着进他的营帐,全都跪着膝行拜见项羽。项羽不仅不是优柔寡断的人,反而是极为果断的人,其果断甚至近乎莽撞。项羽进入咸阳之后,二话不说先诛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之后放火烧阿房宫,再后来又派人刺杀了义帝……这些行为哪里优柔寡断呢?

在鸿门宴前,项羽的确是打算诛杀刘邦的,但是在鸿门宴中他却迟迟不下手,看上去的确有些优柔寡断,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答案就在《权力的游戏》“血色婚礼”这个桥段中。

这个桥段之所以让观众群情激愤,是因为直到今天,人们心里还是有着一种道德规范:佛雷家族的做法违背了基本的道义,导致人神共愤,这种人是不应该有好下场的。事实上这种道德规范来自古代就流传下来的贵族精神。

说到这种贵族精神,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假如今天两支篮球队约好比赛,可是比赛之前其中一支队伍突然动手把对方所有球员打成重伤,然后自己抱着球一个接一个地投,最后宣布自己队大获全胜,这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因为体育竞技是有规则的,违反这些规则,就算取得胜利也是不被承认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就有点儿像现在的体育竞技。参加战争的都是贵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参与的。战争之前双方要约好,一般在野外空地作战,所以称为“野战”。春秋时期作战使用兵车,双方的兵车数量必须一样,多了自己撤回去;敌人阵型没有排好不能攻击,否则违规;作战的时候双方冲锋,一辆兵车跟对方一辆兵车作战,不能再跟对方其他兵车作战,否则违规;对方官兵受伤后不能补刀,否则违规;对方败逃不能追赶,否则违规;对方士兵年纪大了,有了花白头发的不能俘虏,否则违规……

这些名目繁多的战场规矩现在看起来让人啼笑皆非,可是贵族们就这样遵循了几百年。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用现在的眼光看不像战争,倒是跟今天的体育竞技差不多。

当然,这个规矩最后还是被打破了,标志性事件就是宋国楚国的泓水之战。(www.xing528.com)

当时宋国国君宋襄公带领宋军列阵在泓水边,楚军渡河攻击。楚军渡到一半的时候,宋国的大臣目夷说:“我们趁着敌人渡到一半攻击他们,一定能够胜利。”

宋襄公说:“不行,我们是仁义之师,不能这样做。”

不久楚军渡过河,正在乱糟糟地整队。目夷又说:“我们趁着敌人没有排好阵的时候攻击他们,一定能够成功。”

宋襄公又说:“不行,我们要仁义,不能这样做。”

楚军列阵完毕,根本不管什么君子之道,直接冲杀过来,宋军大败。宋襄公的贴身护卫被杀了,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伤,第二年宋襄公就死了。

有人说,这场战斗实际上标志着春秋时期君子之战的结束,这不仅意味着以前那种谦谦君子似的“战争竞技”成为历史,更意味着阴谋和暴力终于冲出牢笼,成为战争的主宰。春秋时期,一场战争参加的人数一般只有数百或者数千,死亡人数一般也只有几十甚至个位数;但是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所参加的人数动辄数十万,死亡人数也经常几十万。如果让我选择战争方式,我个人倒是宁愿要春秋时期的君子战争,而不想要此后不择手段、不计代价的残酷战争。

跟宋襄公打仗的楚国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最初这个国家地处偏远的南方,与中原隔绝,中原文化对其影响是比较小的。中原的诸侯们都有些瞧不起楚国国君,认为他不过是不懂中原礼仪的蛮夷。因此在宋襄公按照君子礼仪打仗的时候,楚国完全不理这一套,破坏了游戏规则,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后楚国国力逐渐增强,为了融入主流文化,楚国贵族纷纷学习中原礼仪;可是看到宋襄公的下场,中原的诸侯们又纷纷抛弃原来的礼仪,转而求教于苏秦、张仪等策士,把阴谋诡道作为富国强兵的法宝。到了战国末期,反而是楚国最注重君子之道,恪守贵族之风。跟屈原同时代的楚怀王就是这样。秦王请楚怀王去会盟,屈原说秦国虎狼之心,劝他不要去。但是楚怀王幼稚地认为秦王和自己都是贵族,对方应该不会做背信弃义的事情,还是去了。结果楚怀王一到会盟地当即被秦国扣留,最后客死他乡。所以有人说,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末期,反而是原来被视为蛮夷的楚国成了贵族之风的最后守护者

项羽就是楚国人。项羽的优柔寡断其实只是外表,其深层原因是他还保留着楚国贵族的君子精神,还没有像出身低微的刘邦一样无所顾忌,可以把脸皮抹下来揣在兜里行走江湖。

项羽是很残忍的。他的生命中充满了杀戮。他攻打齐地时,几乎将所有城池全部屠城;巨鹿(今河北平乡)之战,一夜之间活埋秦军降卒二十万;进入咸阳之后废除刘邦的约法三章,接着西屠咸阳,杀掉了秦王子婴,之后又火烧阿房宫,暗杀义帝……

尽管如此,项羽内心对贵族精神还是有近乎顽固的坚持。武功是贵族崇尚的美德之一,项羽对自己的武功一直是颇为自负的。当他在垓下突围时,他坚信自己的失败不是由于自己作战不力(非战之罪)。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甚至亲自策马挥戈冲进敌阵,斩将夺旗,之后对手下夸耀说:“你们看,我作战还是很勇猛的吧!”

江湖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江湖,项羽的这些举动在此时显得如此的幼稚、如此的天真。所以后人说他“沽名钓誉”,似乎也没有完全诬陷他。

项羽直到死的那一刻都认为,四年前自己没有杀刘邦不是造成今日局面最大的原因。这也让后世无数人对此轻蔑地一笑,只差没有说出“活该”两个字,然后继续去看《权力的游戏》,继续被“血色婚礼”的桥段所震惊,而切齿愤恨。

但是,可能很少有人能看懂项羽内心的坚持。

不管刘邦是否撒谎,项伯是否欺骗,在答应邀请刘邦赴宴的时候,项羽应该已经下定了决心不杀刘邦,既然刘邦受邀进入自己帐中,他就不能做出两面三刀、背信弃义的勾当。项羽虽然是个“屠夫”,但他最可贵的是行事光明磊落,不愿背信弃义。后来在与刘邦鸿沟对峙的时候,项羽曾经建议:“你我连年战争,百姓苦不堪言,不如我们两人决斗,谁赢了天下就归谁。”

这样的提议当然会被刘邦拒绝,而且会被刘邦嘲笑,更会被后世无数人嘲笑。因为从宋襄公之后,人们已经相信,为了战争的胜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回避一切手段,兵不厌诈是最高的宗旨,消灭对方是唯一的目标。这一切,刘邦明白,项羽一点儿都不明白。

后世无数人对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大加挞伐甚至冷语相讥,自以为是地给项羽加了一个“优柔寡断”的帽子。无非是因为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了项羽,赢得了天下,成了事实上的成功人士。但是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在现实的功利之上,作为个体的人,还有更高的值得追求的目标,还有值得遵循的原则。这种目标和原则在战争中也许会被视为幼稚,在政治中或许会被视为迂腐,但是这不是这种目标和原则的错,而是因为战争和政治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了人性中的残忍、虚伪与阴暗,并且人们将这种残忍、虚伪与阴暗视为圭臬,世代尊奉。有一篇文章《世道变坏是从嘲笑项羽开始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我依稀有些明白司马迁为什么对项羽评价如此之高,将这个与本朝开国皇帝作对的“敌人”列入本纪,与皇帝并列。因为司马迁内心也有这种执着与坚持,他也相信事功并不是评价一切的标准。在此之上,人应该有更高的尊奉和期许。这种尊奉和期许,在项羽也许是贵族之风,在司马迁则是史家的良知,而他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应该感谢这种尊奉和期许,否则,我们今天看不到《史记》,也看不到《项羽本纪》,更无法感受这穿越了数千年权杖宝座而留下来的幽微的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