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邦、项羽用人辨析:楚汉争霸

刘邦、项羽用人辨析:楚汉争霸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可以总结一下大家对刘邦和项羽在用人策略上的误解。比如,说项羽刚愎自用,而刘邦虚心纳谏;项羽容易轻信谗言,而刘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项羽任人唯亲,而刘邦则任人唯贤、唯能。在鸿门宴上,项羽一意孤行,不听范增劝告,任由刘邦离开鸿门宴。其实,刘邦“刚愎自用”的性格可能比项羽更突出。如果不是项伯、张良的穿针引线,刘邦很可能被项羽抓住把柄,在鸿门宴之前死于项羽手上。刘敬劝刘邦不要上当,但被刘邦骂了一顿。

刘邦、项羽用人辨析:楚汉争霸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大家对刘邦项羽在用人策略上的误解。比如,说项羽刚愎自用,而刘邦虚心纳谏;项羽容易轻信谗言,而刘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项羽任人唯亲,而刘邦则任人唯贤、唯能。传统视角认为,刘邦身上大概除流氓气重外,几乎具有优秀领导人的所有品质和能力。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可以逐一分析一下。

首先,项羽是否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而刘邦就虚怀纳谏,从善如流呢?

这个说法也有出处,并非空穴来风。在鸿门宴上,项羽一意孤行,不听范增劝告,任由刘邦离开鸿门宴。从此,项羽之后一系列失败好像都与此有关,从逻辑上看,好像没问题。

然而,上文已经分析过,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在之后主持的天下分封,将失去合法性和权威性,无法获得进入关中的诸侯及诸将们的拥护,称王及称霸也就无从谈起。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当时明智的政治选择。后来,在戏水分封上,项羽和范增合谋把刘邦封到巴蜀、汉中这种相对贫瘠的地区,这样做,既照顾面子上的政治正确,又不露声色打压刘邦,是一个妥协后的次优策略。

对项羽所谓的“刚愎自用”,也要客观辩证地看。如果领导者排斥不同意见,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取得成功了,这种性格叫作很有主见,独立自主精神强。可是,如果失败了,同样一种行为则会被贴上“刚愎自用”的标签。说项羽是否刚愎自用,关键看他坚持的做法是否成功。在征战岁月里,军事政治集团的领导者不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问题可能更大,特别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或者说一个人手上。在纷繁的乱局中,能够立足且赢得一席之地,坚毅、果敢的性格往往是必备条件,优柔寡断、随波逐流的领导者几乎不可能有好下场。

从史书看,确实有对项羽“刚愎自用”的记载,甚至明确提出项羽这种性格对他的事业产生不利影响。但也记载过项羽虚怀纳谏的性格,如听从范增的分封建议,特别是如何分封刘邦的问题上,项羽尊重范增的建议。

其实,刘邦“刚愎自用”的性格可能比项羽更突出。比如,刘邦杀入关中后,因贪恋秦皇宫的美女、财货,进入咸阳宫后,赖着不走了。樊哙劝他,他不听,还是后来樊哙拉着张良一起劝,才把他劝出秦王宫。刘邦占据咸阳后,听了某个无名的谋士的话,独自决定派人把守函谷关,把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挡在关外,以致给了项羽攻杀他的借口。如果不是项伯、张良的穿针引线,刘邦很可能被项羽抓住把柄,在鸿门宴之前死于项羽手上。(www.xing528.com)

最能体现刘邦“刚愎自用”的事,发生在汉朝建国之后“白登山之围”。汉朝初立,韩王信投降匈奴,刘邦率军亲征,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匈奴使用诱敌深入的计策,被刘敬看出。刘敬劝刘邦不要上当,但被刘邦骂了一顿。刘邦上当后,被匈奴围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差点被擒。

可以说,刘邦和项羽一样,都有刚愎自用的方面,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独立自主的性格。只是与项羽相比,刘邦的刚愎自用性格造成的恶果要么被化解,要么就被身边的人及时制止,对他的事业没有造成致命伤害。项羽就不同了,刚愎自用的性格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他最后的败亡,在总结项羽败亡原因时,他的这种性格被无限放大了。

有人说,项羽对有功的人不能充分赏赐,追随他的人感觉受伤,这个能成为他最终败亡的主要原因吗?

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屡次被人提及。主要出处之一是韩信在《汉中对》中说,项羽手下人立功后,应被封爵位,他却表现出舍不得给的表情。

这个说法是否靠谱呢?韩信说这番话实际上是在提醒刘邦对有功之臣要舍得封爵。韩信说这番话是有特殊意图在里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